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27节
谷登堡创建铅活字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杨宪直接用大明现在发达的印刷技术,在文明科技系统里进行推演、发展。
虽然机器印刷与活字印刷两项技术前后差了几百年时间,可其间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我国印刷技术传到欧洲这一过程,因此实际上技术壁垒并不坚固。
有大明的印刷术基础在,杨宪用了很少的功绩点,便将印刷机的科技点亮。
点亮科技之后。
杨宪这次选择直接从系统里兑换出一台铅活字印刷机,7000个常用汉字的铅合金活字,以及需要用到的脂肪性油墨。
相比于活字印刷。
机器印刷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还能实现更高精度的印刷效果,使版面更加清晰、准确。
可即便在一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杨宪也愣是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这才终于玩明白这台铅活字印刷机,能够快速用印刷机排版字模。
就这样。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
杨宪用这个世界第一台印刷机,完成了自己印刷的第一本书,红楼梦。
如果仅仅只是用来出版红楼梦,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功夫。
杨宪手里拿着刚刚完成印刷的书稿,看了一眼屋子里的印刷机,像一头沉睡的猛虎。
..................
京城。
王月悯原本以为自己在京城的第二家店铺,将会是间成衣铺。
毕竟杨宪之前还特意让她找裁缝师傅来着。
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宪要开的竟然是书肆,而且卖的只有一本书。
很难想象,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开这样的一间书肆要如何存活下去。
“红楼梦?”王月悯随手拿起一本装订精美的书籍,看了一眼。
这一批书是与明记甜品铺子的甜品一起运来的。
书籍的作者是曹雪芹,可王月悯想了很久,也记不起来大明有这么一位知名文人。
不过在王月悯看来,既然杨宪愿意卖他写的书,那么这个叫做曹雪芹的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只是对于这类消遣用的小说,王月悯向来都不感兴趣。
她随意翻看了几眼,便是将书放下。
至于这书肆有没有生意,就不是她操心的事情,反正亏得也不是她的钱。
按照之前一次,朱慡的话来讲,她王月悯就是替杨宪看店的管家。
比起这个,她更加在意的是杨宪已经很久没有推出新的甜点了。
王月悯向店里伙计交待几句后,便是起身离开。
在出门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少女迎面走了进来。
王月悯朝着那个少女微微地点了点头,少女微笑回礼,二人就这么擦身而过。
王月悯总觉得那个少女样貌很熟悉,像是在哪里见过,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
第36章 民风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便是到了深秋。
这一日。
扬州城迎来了一个贵客,魏国公徐达。
马上入冬,北方边地双方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接下来一段时间可以预期不会有大的战争爆发。
徐达这次回京是正常述职,为了简便出行,只是带了几个贴身的侍卫。
这些侍卫一个个武力超群,对徐达忠心无比,是能够为徐达舍生忘死的,有他们在,就算真出了什么岔子,徐达也不会被伤到一根寒毛。
再说了,他徐达自己就是不败神将!
在大明境内,要是还能出什么岔子,那就真是笑话了。
一行七八人,就这么一路便装从北平往应天赶去。
一直到了扬州,这才停了下来。
虽然冬天还未真正到来,可寒潮已经初见端倪。
从北边往南,一路走来,徐达他们感触尤其深。
可扬州城,与他们之前所见到的任何一个州城都不同,马上冬天了,城中丝毫不见任何萧条,反而充满......活力。
没错,就是活力。
看着沿街叫卖的摊贩、店铺,来往行走的百姓,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么冷的天,小孩子怎么穿得这么单薄就出门了。”徐达看着远处在街上嬉戏跑闹的孩子,脸上露出诧异的神奇。
这些小孩子们,虽然一个个脸上红扑扑的,可丝毫没见其有感觉到冷的意思。
原因看来是出在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之上。
通体白色,掺杂着淡淡的黄,衣服款式十分新颖,徐达从未见过。
问了一下身边的侍卫,也均是摇头。
要知道这些侍卫,来自天南地北,哪儿的人都有。
“将军,我看那衣服材质,带着毛绒。能够起到如此御寒作用,许是貂毛做出的衣服。”有侍卫开口道。
“貂毛制品何其金贵,又岂是寻常百姓能够用的起的?”
徐达摇了摇头,想什么多干嘛,上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虽然方才进城的时候,向门卫询问沥青路细节时,已经被笑作是外乡人了。
可要是会在意这些,他也就不是徐达了。
“小朋友,你能告诉叔叔,你们身上的衣服是从哪来的吗?”徐达走上那群玩耍的小朋友面前,低下头,露出了和善的笑容,问道。
“......哇!”
可令徐达没有想到的是,他刚一开口,就有小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虽然徐达已经露出他自认为最和善慈祥的笑容,可他刚从边地沙场回来,身上自然而然带着一股煞气,小孩子偏对这些又最敏感。
这边孩子一哭。
立马就引起周围那些路人的注意。
感受到四周投射过来一道道的目光,面对千军万马眉头都不皱一下的徐达,在这一刻,竟然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这感觉实在是太滑稽。
“唉,冰糖葫芦哟,新蘸的。”
就在这时一道吆喝叫卖声从远处传来。
只见一个小贩,扛着一个草靶子,从远处走来。
草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着一串串色彩艳丽的糖葫芦。
徐达眼睛一亮,起身走到小贩面前,掏钱买了五六串糖葫芦,重新走了回来。
“小朋友们,不要哭了,来,叔叔请你们吃糖球了。”
糖球是凤阳那边的叫法。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家里父亲是在田里刨食的庄稼汉子。
很小的时候,便也跟着下地,放牛。
他还记得自己小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串糖球。
有一次徐达偷吃了刘财主家儿子的一颗糖球,被打的满嘴是血。
可他却一直在那笑。
因为糖球的味道实在是太甜了,那种甜味他一辈子也没忘记。
后来他长大了,加入了义军,由于他的英勇表现一路干上了千总。
对于此时的他,吃冰糖葫芦自然不再是什么难事。
他趁着兄弟们不在,偷偷买了一串,吃起来除了甜味外,还带着酸。
又酸又甜,还很冰。
好吃,可不是记忆中的味道。
打从那日起,徐达便再没吃过糖球。
至于后来,沉迷上烧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孩子哪里能经受得起甜食的诱惑,果然人手一串糖葫芦到手后,哭声渐渐停息。
一个两个,吃着甜甜的糖葫芦,脸上再度出现了笑容。
原本那个在他们眼中“凶神恶煞”的大叔叔,此刻看起来也变得和蔼了许多。
小孩子就是这么真实。
“小朋友,现在能告诉叔叔,你们身上的衣服是从哪来的吗?”徐达笑着开口问道。
其中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狠狠嗦一口糖葫芦,开口道:“妈妈说衣服都是杨大人给的。”
“你们的衣服,都是杨大人给的吗?”
“是的,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道。
一旁卖糖葫芦的小贩,见此开口笑道:“客人是外乡人吧,杨大人给全扬州老人、小孩,还有实在买不起过冬衣服的人,人手都送了一件羊毛衣。”
说着小贩伸出空闲的左手,掀开自己的衣领。
徐达抬眼望去,果然只见这个小贩身上也穿着一件这样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