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6节

  这时一道清亮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回荡,久久不息。

  满朝所有大臣都被声音镇住,不自觉闭上了嘴巴。

  说话之人却不是身为皇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展露王者之风的朱标,眼中露出欣慰之色。

  朱标在镇住朝臣后,转身向朱元璋递出了一份奏折以及一个小瓷瓶。

  随侍太监连忙上前接过,交到朱元璋手中。

  “父皇,如果是别人说这话我不信,可杨宪说出这种话,我愿意相信他一次。这是他昨日递上来的密折,我相信父皇看过之后也会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朱元璋先是打开奏折,然后又是开了小瓷瓶的盖子。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向朱标,见朱标点了点头,心中便已经有数。

  “那就再留杨宪几个月性命,到时候如果秋收之时,达不到他所说的标准,再拿他问罪!”

  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跪在地上的潘隆云一脸懵。

  他下意识开口问道:“那杨宪私发稻种如何处置?”

  “我说的话,潘大人是听不懂吗?”朱元璋看向潘隆云,眼神锐利,像一根针。

  迎上老朱视线的潘隆云,立马感觉到一股寒意,连连叩首,请罪。

  “退朝!”

  朱元璋站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奉天殿。

  ............

  散朝后。

  “相国,皇上方才究竟是什么意思?”胡惟庸脸上露出不解之色,开口问道。

  要知道杨宪所犯的事情可不是什么小事。

  原时空,南宁县主簿宋善言私自偷拿了200斤稻种去换了一只鸡和两壶酒,其下场可是被杨宪当着整个扬州府县大小官员的面,将其剥皮萱草的。

  事后老朱知道后,还一个劲的叫好。

  “其症结就在太子爷的那份奏折和那个神秘小瓷瓶身上。”李善长开口道。

  只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小小瓷瓶里面究竟装了什么,竟能救下杨宪的性命。

  不仅是李善长,此时满朝文武都非常想知道这个问题。

  皇宫内。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开口道:“好了事情你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对于杨宪的请求你们怎么看?”

  盐铁乃国之重器。

  涉及盐业,几个皇子都比较慎重。

  到最后,还是朱标率先开口道:“父皇,刚才也尝过杨宪制作的精盐了,我先说这确实是标儿从出生起到现在吃过的最好的盐了。”

  让太监们试毒之后。

  朱元璋和几位皇子们,方才都已经尝过杨宪制作的精盐了。

  那味道确实令人尝之难忘。

  几人听了朱标的话,也都是点了点头。

  朱棣更是抬起手掌,只见一颗盐粒此刻就在他的掌心。

  “我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盐,看起来就像是雪花一样。”

  听着朱棣的话,朱标笑了笑,接着开口道:“至于杨宪进献的制盐之法,步骤并不繁琐,所需的材料也寻常,不难复刻,只要试一试便知真假。因此他绝不会在这件事上骗人,同时他在奏折里提到的用晒盐法取代煎盐法,更是能使制盐的成本大大下降,同时提高效率,此举有功社稷。”

  一句有功于社稷,朱标这是直接给杨宪进献制盐法定性。

  既然有功于社稷,那么对于有功之臣的请求,自然是能满足就满足。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儿,开口道:“秘密找人试验,如果真的可行,那么杨宪奏折中所提之事便允准他在扬州推行。还有一码归一码,方才朝堂之上,潘隆云所讲之事,必须找人再去一次扬州,别人不放心。”

  “老二,这个差事就交给你,秋收前到扬州。”

  ............

  扬州城。

  杨宪正在用一个自制的刷牙子净口,只是他此刻使用的是比青盐品质还要高的精盐,看着一旁的鲁明义是一阵肉疼。

  上好的青盐要1000文一斤,就这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

  无论是牙刷子,还是青盐,在明朝都不是普通人能够用得起的。

  咕噜咕噜咕——

  杨宪仰头将最后一口漱口水吐出去后,看着早已站在一旁等候多时的鲁明义,略微有些无奈开口道:“鲁兄,用不着每日都这么早来府衙吧。”

  不仅仅是今天,自从杨宪私发朝廷拨发的稻种之日开始,鲁明义就几乎每日都是这个时辰到。

  因为他根本就睡不着觉。

  “皇上真的会因为大人你进献的制盐之法,而宽恕大人你之前的所作所为吗?”鲁明义开口问道。

  很显然,他没有真正明白制盐之法的意义。

  “让你这两天带人去考察的盐矿具体位置,做得怎么样了?”对于鲁明义担心的问题,杨宪丝毫不以为意,他关心的反而是接下来的制盐大业。

  毕竟在杨宪眼中,那不是盐,那可是雪花花的银子。

  说此时的大明税收,半数来自盐业丝毫不夸张。

  “已经找到三处,符合大人要求的地方,大人提的那些器物,我也已经让手底下人尽量筹措,这两天应该就能准备妥当。”鲁明义开口回道。

  杨宪算了算时间,点了点头,这样一来,朝廷旨意下来时,差不多就能同时动工。

第8章 制盐大业

  事情和杨宪预估的差不多,没几天时间果然接到了来自朝廷的回旨。

  今年年初,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朝廷推行了开中法。

  整个开中法大致分为三步,即报中、守支、市易。

  报中是盐商按照朝廷的招商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食,向朝廷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本来这倒也没什么问题,可随着时间推移,弊病渐生。

  随着时间推移,皇室、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看到掌握盐引有大利可图,就如蝇逐臭,纷纷去抢占盐引然后转卖给盐商,从中牟利。

  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

  到了明中叶“占窝”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这些在杨宪看来,有解决的办法,不过现在不是提这个的时候,他只是点到即止。

  人家老朱刚刚推行,正在兴头上,这时和他讲这,不是直接扫他兴吗。

  因此杨宪在奏折里提的仅是在他扬州一地开设盐场,同时施行自产自销,官盐所得,全都用于建设扬州。

  如今大明初立,国库本就不充盈。

  而建设扬州又需要大笔的钱,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提出五年重建扬州的伟大口号,这就苦了管理户部的吕昶。为了这事已经不知道和老朱提了多少次,如今杨宪的方案,又正好可以解决此事。

  再加上杨宪进献制盐之法有功,朱元璋没理由不答应。

  鲁明义发现的一处盐矿在城外五里地的地方。

  杨宪这一次带的人,除了衙门的差役外,还有几十个扬州城百姓,其中大部分都是喝过杨宪鸡汤的那批人。

  一群人拉着几车物资,就这么浩浩荡荡往盐矿赶去。

  不到一个时辰,便到了目的地。

  根本不等杨宪吩咐,官兵百姓们就自发动手,给整出一大块平整的场地出来。

  杨宪这边安排人将马车上的器械给拿下来,在空地上放置妥当。

  由于这一次不再是自己制作一点食用,自然不能再小打小闹,各种器具准备的很完善。

  除了制盐的筛子,铁锤,铁钎,麻布,木炭,木桶,铁锅,石磨等等一应俱全。

  “接下来,我会当场演示制盐的整个过程,大家看仔细。”杨宪接过官兵们递过来的一块盐矿,一边拿起身旁的小锤子将其小心砸成小粒,一边接着开口道。“一遍没学会也不要紧,头几天我人都会在盐场,确保大家完全掌握之后我才会离开。还有丑话先和大伙讲,盐场一切均不可私自带离,当然答应给的待遇和报酬,本府可以保证一分银子都不会少。”

  研磨、溶解、过滤、解析、结晶。

  杨宪每一步都做的很慢,确保在场所有人都学会,可即便这样到最后也还是一连做了三遍。

  这才站起,腰都酸了。

  接下来几天时间,杨宪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在城外的盐场,毕竟盐场刚刚设立,还是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他必须坐镇现场。等到一切步入正轨后,他就可以抽身了。

  ............

  洪武三年,七月。

  天气还是很炎热。

  经过这几个月时间的休养生息,整个扬州城渐渐步入正轨。

  百姓们看着稻田里的水稻长势越来越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在等待秋收来临的日子里,他们发现扬州城忽然多了五六家新开的铺子。

  这些铺子一开,立刻就引起了扬州城百姓们的注意。

  因为这些不是别的铺子,而是盐铺!

  卖盐不稀奇,可卖得如此便宜,可真就盘古开天地,头一遭了!

  “多少?”

  一个扬州城的老百姓站在一间盐铺前,脸上满是不可置信的神情,下意识开口又问了一遍。

  “10文钱一斤?真的还是假的?”

  因为眼前食盐不仅价格便宜这么简单,品质也实在是太好了,就这还是杨宪考虑扬州如今的消费水平,让盐场工人们搞出来的粗盐。

  真正的细盐,他另有他用,价格自然也不会这么低。

首节 上一节 6/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