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92节

  不过他隐藏的很好,震惊之色转瞬即逝。

  他本以为,这三筐稻谷是朱元璋随意弄来,让士子们辨认的,可没想到这些稻谷却来自这些地方。

  抛去扬州不论。

  太仓是大明的粮仓。

  而军仓是发给军士们粮饷的粮仓。

  这两个无论是哪个都是重中之重,可偏偏,来自这两个粮仓的稻谷都非常差。

  大殿下很多官员,当他们听到其中两筐稻谷分别来自太仓和军仓后,终于看出了其中门道。

  他们眼神闪烁不定。

  恐怕有些人要遭殃了。

  朱元璋接着开口道:“咱今天让你们辨认眼前这三筐稻谷,不仅仅是要告诉你们,要重视农业。更是要告诉你们一些做人为官的道理。”

  “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稻谷,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官场,三颗不同的人心啊!”

  朱元璋话虽然是对着那三十六名学子说的,可眼睛却是直勾勾地看着殿下一众大臣。

  “你们要是看懂了稻谷,就可以看懂民生民情,接下来就可以看透官场和人心。这些都看清楚了,往后你们理政办案,就可以查真伪、辨虚实,不欺民,也不被刁民所欺。这些本事,不是在书房里读书能够读得到的,但是它们却是为官的基本功啊。”

  “陛下圣明!”李善长赶紧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接着是其他大臣,最后连带着那三十六名贡士也跟着高呼陛下圣明。

  然而朱元璋的话,却才刚刚开始。

  他看着众大臣,开口道:“先别急着圣明,这三筐稻谷后面,还藏着三个人呢。”

  “这第一筐谷子后面,必定是正臣。他是谁啊,就是咱大明神侯,扬州知府,杨宪。从破败凋零,到如今繁华的扬州,杨宪仅仅用了一年不到时间,去年三晋之地大灾,也是他与太子一同救下了数十万流离失所的灾民,可以说是咱大明的大功臣。也是咱大明群臣的榜样!”

  “咱接着往下说,这第二筐稻谷后面,则藏了一位庸臣。为何这么说啊,因为太仓的官员们管理不善,让朝廷的存粮都发霉了。去年三晋之地大旱,对于那些百姓来说,能吃上一口饭都是奢望。而这些庸臣,竟然舍得让这些大好的稻谷发霉,简直不可饶恕。”

  朱元璋面色已经变得有些难看了,只见他踱步走到第三筐稻谷前,开口说道:“而这第三筐稻谷后面,则是个奸臣!”

  “从这筐败谷上面可以说明,有人一定是以假充真,以劣充优,克扣军饷,丧尽天良!更是罪无可赦!”

  朱元璋大手一挥,大声道:“带上来!”

  愤怒的龙吟声,在大殿上回响。

  这些初出茅庐的士子,这时也终于是真正见识到洪武大帝的威严。

  话音刚落,两名官员立马在大内侍卫的押解下,来到了大殿。

  朱元璋看着那两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官员,开口道:“你们二位向众位士子,介绍一下自己吧。”

  “遵,遵旨。”其中一个官员开口回道,可以看出他已经是在极力克制了,可全身上下还是止不住的颤抖,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是。“臣是太仓守包成海。”

  另一个官员表现得则要好上不少,虽然同样害怕,可起码不会连话都说不利索,这与他武将出身也有关系。

  “末将是中军都督府司库,苏满中。”

  朱元璋瞥了他们一眼,语气平静道:“接着说,你们所犯的罪过,也跟进士们汇报一下。”

  太仓守包成海,连忙开口道:“臣在看守太仓期间,对仓守人员监管不力,致使太仓渗雨,雨水渗入太仓,导致一千两百担稻谷潮湿生霉。”

  中军都督府司库,苏满中开口道:“末将掌管军粮,只因赌债欠得太多,无力偿还。末将就贪墨了三百担军粮,末将怕人发觉,就用骡马草混入军粮之中。末将忘恩国法,罪该万死!”

  说完,便是一个劲朝着朱元璋磕头。

  一旁的太仓守包成海见此,立马也加入磕头队伍中,磕得更加厉害。

  他们仿佛是在比赛磕头,好像谁磕得头越多,磕得越响,就能得到咱老朱的宽恕一般。

  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犯的不是一般的事。

  殊不知,他们就算把脑袋给磕破了,脑浆给磕出来了。

  朱元璋也只会嫌弃他们弄脏了大殿的青石砖而已。

  “传旨!”

  朱元璋走回龙庭之上,沉声道:“剥夺包成海太仓守官职,送交刑部议处。中军司库苏满中,着即斩首示众。”

  “皇上饶命啊,皇上饶命啊!”苏满中连连求饶道。

  在他身旁的包成海则是脸上露出感激之色,继续磕头道:“谢陛下!谢陛下!谢陛下!”

  只是丢了官职在他看来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起码这条性命给保住了。

  两名大臣就这样在三十六名学子眼皮底下,被大内侍卫强行拖了下去。

  一路上还隐隐能看到,一道血红的血迹。

  应该是他们两个其中某一个人,方才磕头直接磕破了脑袋。

第127章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殿之上。

  一道鲜红的血痕就这么从大殿中央,一直延伸到殿外。

  是那么的刺眼的。

  朱元璋目光从殿上学子们身上一一扫过。

  三十六名士子,纷纷低下头,避开朱元璋的目光,他们所有人无不是觉得后背发凉,此刻就好像有一把剑正悬挂在他们头上,仿佛随时都要落下一般。

  学子们面露苦涩。

  这殿试比会试还要夸张,会试只是题目难而已,殿试竟然直接要人命。

  咱们不过是来考个试而已,怎么还当面砍起头来了。

  谁家殿试染血杀人的。

  在场这三十六人,大部分连鸡鸭都没杀过。

  这次科举真是有够刺激的,刺激到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

  朱元璋不愧是雄主,做事情魄力这点来看,无话可说。

  说要科举改革,立马就改革。

  而且改革得如此惊心动魄!

  这场殿试考题即便是让杨宪去出,怕是也无法出得比他再好了。

  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大明的根基。

  这个考题,能够一目了然看出这些学子们对稻谷熟不熟悉。这些士子若是连粮食的好坏都辨认不出来,他们又如何当父母官,又如何管辖下面的百姓。哪怕百姓们缴纳粮食,以次充好,手下小吏阳奉阴违、偷奸耍滑,他们也不知道。

  朱元璋示意朱标、李善长、刘伯温三人,当场阅卷。

  三人越看越沉重。

  这三十六份答卷里,十有八九都是不知道谷物好坏,甚至还有学子,对着那三筐谷物一通乱夸,在拼命赞美大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粮食丰收的。

  刘伯温不着痕迹看了朱元璋一眼,心里想着,好在朱元璋没看到这份答卷。

  不然这个考生非得遭罪不可。

  刘伯温简直要给气笑了。

  这个傻子不知道大明去年才刚刚遭遇百年一见的旱灾吗。

  这一番彩虹屁下去,能起到的只有反作用。

  朱元璋甚至有可能会认为对方是在故意讽刺他,别好好的一场喜事,最后给搞成丧事了。刘伯温不着痕迹将这张考卷压在了最下面,今天掉的脑袋已经足够了。

  三人阅卷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是将三十六份考卷评阅完毕。

  其实那些没分辨出稻谷的区别的卷子,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可毕竟殿试要分出一二三甲,因此三人还是就那些卷子的离谱程度做了区分。

  仅剩不多的那几张成功辨认出三筐稻谷不同的卷子,最后到了朱元璋手中,头甲几名要由他钦点的。

  朱元璋这次殿试,除了考核这些学子,还有就是提前给这些未来的大明官员打预防针,做好心理建设。

  同时通过三筐稻谷背后的三个人,告诉这些即将赶赴官场的学子们,为人做官的道理。

  有道是话说千遍,不如一次实践。

  老朱可谓是用心良苦。

  如此生动的一课,足以让这三十六名贡士受用一生。

  现在离春耕还有个把月,朱元璋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他决定让这批学子上山下山,先去各基层衙门历练,这也是之前有一次杨宪与朱标聊天与提起的做法。杨宪当时只是饭后聊天随便一说,朱标却是记下了。

  朱元璋最后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李进没有任何意外,成了大明第一届恩科的状元。因为只有他的答卷,不仅成功辨认出三种稻谷的区别,并且就三种稻谷背后的含义做出了引申。虽然与实际情况有区别,可总体思路没变,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极为难得了。

  朱元璋端坐在龙庭之上,俯视着下方众人。

  “咱希望你们回去后,能够好好想想今天的这场特殊的科考,并且在今后为官之后,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好好记着今天。”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退朝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

  大殿下,无论是那三十六名学子,还是官员们都是松了一口气。

  众人神色复杂地离开大殿。

  这次特殊的恩科科考,让这些学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出宫的路上。

  很多人都默默打定了主意,回去之后,必须要好好恶补各种常识问题,尤其是有关农耕粮食的知识,除此之外,更要深入到百姓中,了解民间疾苦。

首节 上一节 92/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