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95节

  李善长点头,赞叹道:“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臣马上组织干吏带他们下去,并让各省府州县也派员参加。”

  朱元璋在准备重新清丈田亩的同时,也跟着推进税法的试点改革。

  第二天大朝会。

  朱元璋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颁布推行了一条鞭法和均田均粮的税制改革。

  “新的税法就先从苏、松、嘉、湖诸道作试点,在新的税制改革这件事情上,要是有谁胆敢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就不要怪咱不留情面了!若试点有效果,就即刻在全国推广开来!”

  说这话时,老朱语气中一片凛然杀气。

  在这件事上,他甚至没有提前召见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一干大臣商量,而是选择了乾坤独断。

  要知道即便是吏治改革这件事,朱元璋都是有与众大臣提前打商量的。

  不出意外,朱元璋的举动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因为这种税法无疑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尤其是那些祖籍是在江南的官员们,他们之中不少人可都是在家乡置办了不少的田亩。古人有钱买田,和现代人有钱就买房差不多。

  可在洪武大帝面前,一切牛鬼神蛇都不敢冒头,没人敢反驳。

  最后在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牵头下,与众大臣,一起商议一些细节后,草拟一份新税法呈交朱元璋点头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下去了。

  ………………

  洪武五年,春。

  朝廷方面如火如荼进行科举改革、税制改革的时候,杨宪悄无声息建成了大明,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畜力轨道公共运输系统。

  说人话就是,一条扬州直通京城的轨道列车。

  这一切都多亏了去年三晋之地灾情,一路逃荒,最后留在扬州的那些灾民们。

  开春后,出乎杨宪意外,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回归故土。

  大部分人竟然都选择留在扬州,扎根扬州,将扬州当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劳动人口激增,令得杨宪做起任何事情都格外顺利。

  今天就是列车首次尝试发车的日子。

  太子朱标、二皇子朱樉、明记明面上的大掌柜王月悯、魏国公府千金徐妙云等人都受邀来参加了发车典礼。

  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通往京城的车道上。

  六匹战马甩着马蹄,打着响鼻,一道道热气从它们鼻子里喷出。

  显然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这些战马个顶个的膘肥体壮,扬州可没有这么好的战马,都是朝廷特许,直接让徐达从北方边地送过来的。原本魏国公徐达是要来亲自参加这个发车典礼的,可由于边地军务走不开,这才让女儿徐妙云替他过来。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子徐允恭来,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是他们徐家内部的事情。

  “杨卿,你真的做到了。”朱标看着眼前的列车,感慨道。

  从杨宪治理扬州开始算起,真正认识杨宪也就两年多时间,朱标发现这世上好像就没有杨宪做不成的事情。

  他不过是无意间和杨宪抱怨过几次,说京城扬州往返速度太慢,太折腾人了,没想到他就直接捣鼓出了这个轨道列车。

  这样一来,京城扬州往返仅需一天时间。

  他便可以更加频繁地来扬州找杨宪请教学习了,而不会因此耽误政事了,一想到这,朱标脸上笑容就越发灿烂了。

  二皇子朱樉则是打从到了扬州那一刻开始,便开始自己一个人在那研究轨道列车,时不时还抓着一些工作人员问东问西,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基建他是真的热爱。

  难怪原时空,他主持修建的城墙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也就杨宪身为这次发车仪式的主人公,抽不开身,而且又有太子朱标在一旁。

  不然他早就逮着杨宪,开始当场拜师学习轨道列车如何制作了。

  王月悯虽然这次是作为发车仪式的嘉宾来的扬州,可她此时此刻做的事情,却完全像是这里的东家。

  没错,她此刻正在指挥那些工人们将扬州的货物搬上车厢。

  除了要发往京城明记各商铺的,甜品点心、羊毛制品这些以外,这次还多了一袋袋封装好的水泥。

  这些水泥是朝廷工部直接采买的。

  这么好的建筑神器,朝廷又怎么会错过。

  负责和扬州杨宪这边接头的正是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如今刘琏正好在工部任职,任工部主事。

第132章 一路向南

  作为老师的刘伯温虽然收到了发车仪式观礼的请柬,可同样没来。

  而是让他的儿子刘琏替他过来。

  也许是有这么多大人物在场的缘故,刘琏在杨宪面前显得有些拘谨,杨宪不由想起刚穿越到这个世界的场景,当时因为久等杨宪不来,正是刘琏还主动出去找杨宪,正好碰到了因为落马嘎了,刚穿越夺舍的他。

  那时候双方还是很熟稔的,当时刘琏是浙东文官领袖刘伯温的儿子,而杨宪本人不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翰林而已,而且还是刘伯温的学生。

  只是想不到短短两年时间,双方身份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也是因为杨宪的激励,刘琏才会跟着踏足官场。

  徐妙云则是全程就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车厢里,两只眼睛看着外头,也不知道在看些什么。

  京扬轨道列车,首次发车,一共四节车厢。

  其中最前排的首节车厢坐的都是前来观礼的大佬以及随行的官员。

  后面三节车厢则是装满了各式物资。

  反正要发车去京城,资源都已经花下去了,因此杨宪不准备浪费这一次运输机会。

  这一点王月悯倒是和他不谋而合。

  在指挥手底下工人将最后一箱甜品装上车后,王月悯身子从货车车厢里退了出来,拍了拍手,转过头的瞬间,正好对上了杨宪的视线。

  杨宪笑着和她比了个手势。

  王月悯愣了一下,伸手摸了摸发梢,原来是黄色的杨花末缠在上头了。

  她伸手拿下来的瞬间。

  清风吹过。

  杨花随风而去。

  满头的青丝也跟着飞扬。

  杨宪愣了一下,然后朝着她招了招手,开口笑道:“王姑娘,要发车了。”

  ..................

  通往京城的轨道上。

  六匹雄壮的战马,撒开蹄子沿着枕木车轨,朝着京城方向一路狂奔。

  玻璃制造真正在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实质性的突破是在康熙年间。

  明末清初进口的平板玻璃在我国出现,康熙年间,圆明园建筑才开始使用玻璃窗,雍正年间,紫禁城内也开始使用,至乾隆年间,玻璃窗才在宫中普遍应用。

  这些昂贵的舶来品,因为良好的的采光和围护性,取代了传统的糊窗纸,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外观。

  这个时间节点,显然还没有这项技术,杨宪也一直没有在这方面做出突破。

  由于没有办法安装玻璃,杨宪只能是在客车车厢原本窗户的两侧都安装了防护网。

  这样一来既透气,又能让乘客欣赏到列车外面的风景。

  同时还能保证乘客的安全。

  不过要是遇到下雨天,就有些麻烦了,到时候靠窗的那两排位置便只能弃用。

  杨宪心里想着,玻璃制造这块也是时候该开始动起来了。

  这些日子实在是太忙了,很多事情无法兼顾到位。

  真正让他体会到,什么叫做人力有时穷尽,在有系统帮助下都是如此,难以想象那些没有系统、金手指帮助的各类穿越大神们是如何玩转异界的。

  “这轨道列车的速度真的很快啊。”

  身旁朱标的话,将杨宪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这车不仅速度快,而且一点也不颠簸。”朱樉点了点头,跟着开口道。

  朱樉之前和那些工匠们聊过,知道能够做到像现在这样一点都不颠簸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列车那打磨地无比光滑的车轮。

  徐妙云和王月悯二女,则是看着窗外不断飞逝的景色,眼里放着光。

  看着两边的景象飞速倒退,这种感觉对她们来说实在是太奇妙了。

  这是她们以前坐马车从未有过的体验。

  “根据古籍记载,秦朝就曾有过这种轨道车?”观遍古籍的徐妙云忽然开口问道。

  这问题,不等杨宪回答,二皇子朱樉就直接替他答了。

  “杨神侯这个轨道列车的创意虽然确实来自秦朝,可无论是列车本身,还是轨道,他都做了不少的改进。因此无论是运输载重量、列车行驶速度、还是舒适性,都比秦朝要好太多。”

  “我说的没错吧?”朱樉转头看着杨宪,那表情就像是一个平常顽劣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一次好成绩,等着老师表扬。

  “二皇子说的很对。”杨宪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转头看向徐妙云。“为了承受更重的列车,尤其是在车轨部分,我下了很大的功夫。不过徐姑娘能够知道秦朝拥有轨道列车这件事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有关它的记载很少,因此往后这么多朝代,都没能继承这项运输技术,不愧是誉满京城的女诸生。”

  “杨大人谬赞了,我也只是偶然间在一本古籍上看过有关轨道列车的只言片语而已。杨大人才是真的厉害,竟然能够凭借那些只言片语,就将其完整还原出来。”徐妙云开口道。

  “好了,知道你们两个都厉害,就不要在这互相吹捧了。”朱樉笑着打断了徐妙云与杨宪的对话,开口问道。“对了,杨神侯,你说这个轨道列车从扬州到京城大概要一整天时间,那么这期间的吃喝拉撒怎么办啊。”

  这问题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轨道列车毕竟不是马车,说停就停。

  杨宪开口回道:“扬州到京城这一条轨道上,每百里路,设有一个站点。”

  “每站都修有20米长站台,12间站房,其中就有负责乘客休息吃饭的大堂,和方便的公共茅厕。不仅如此,每个站点还配备了马厩、马匹、饲料、水井等,还配有负责车辆、轨道维修和装卸人员,以及守卫人员。”

  事无巨细,杨宪可以说把一切能够考虑到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朱樉他们听得是连连点头。

  杨宪脸上露出笑意,接着开口道:“当然了,列车上也备有各式点心吃食,全都是明记甜品出品。还有如果乘客实在是忍不住要如厕的话,列车上也是备有专门用来如厕的房间的。”

首节 上一节 95/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