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317节
“末将将他们分开安排。”
“好,我要单独密见张鹤。”
晚上,钱巽秘密来到张鹤房间。
张鹤这会还年轻,也没到户部,看起来二十岁不到,相貌清秀,但一双眼睛有点阴,像他岳父吕震。
他这个人还是挺精明的,和吕震很像,历史上,后来被调到户部,大概也是看中他为人精明,能精打细算。
张鹤看到钱巽突然来了,也微微一愣,然后双方相互介绍了下,钱巽说自己以前是高阳郡王府典仗副。
张鹤不动声色想了想,他以前不认识钱巽,也不知道真假,当下便道:“下官什么时候能见到汉王?”
钱巽道:“你有啥事,能先和我说说吗?”
张鹤不出声,只是看着钱巽。
钱巽没办法,只好压低声音,小声道:“毛雄是我的亲戚。”
张鹤脸色微变,这才确认钱巽确实汉王心腹。
他马上道:“朝廷圣旨在宦官手上,大概的意思,徐皇后病重,皇后临终前的愿望,想让汉王去京师看看娘亲。”
说到这里,张鹤左右看看,声音变的更小:“徐皇后已经去世,朝廷故意用这个借口,请汉王入京,汉王要是不敢去,就是大逆不道。”
吕震和女婿都是聪明人,所以聪明人都想脚踏两只脚。
这次出使的事,吕震也没想到会是自己女婿,所以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汉王卖个好。
汉王兵势正隆,且占据大明半壁江山,吕震当然要提前下注,向汉王卖个好。
而且吕震这人挺坏的,当时就在想,万一将来朝廷胜了,事后败露,就推到女婿身上,说自己不知道。
钱巽也是脸色微变。
原来朝廷根本没打算汉王会进京,且肯定知道汉王会拒绝,到时朝廷口诛笔伐,要通知全天下汉王不孝。
因为汉王的檄文里,只骂了朱棣,可没说徐皇后有什么不对。
而且徐皇后贤德,天下人都知道。
现在你母亲病重,你这做儿子,不应该去京师看看吗?
钱巽这时怒道:“朝廷当我们大王是傻子呢?”
张鹤嘿嘿干笑,不置可否。
这圣旨要是到了长沙,朱高煦你去还是不去?
去肯定死,不去就是大逆不道。
“明纣王的圣旨,咱们大王可以不用接。”钱巽沉声道。
朱高煦正在讨伐朱棣,岂能认同他的圣旨。
张鹤笑道:“不是接不接的问题,汉王不能让圣旨进长沙,或者,汉王不能在长沙。”
朝廷知道你会不接,你不接圣旨和不去京师是一样的恶劣,到时朝廷四处宣扬,朱高煦你母亲要死了都不回去,你还是个人吗?
明代官员父母去世都要辞官回家的,这叫丁忧。
不回去那就是不孝,被天下人唾弃。
钱巽这时深深看了眼张鹤,心想,还是这些京官们坏心眼最多。
“我是晚上来的,可以当我没来。”钱巽道:“明天我让王指挥使把你们赶走。”
张鹤摇头:“这样不好,明日就说汉王在四川,让我去四川。”
“等我到了四川,四川那边再说汉王去了广东,让我来广东。”
“这样四川跑跑,广东跑跑,一来一回,都一两年了。”
张鹤也是个狠人,出来后不想回京了。
因为他也怕出事,最好在外面闲逛,等个一两年,这场仗也打完了,胜负也出来了,他也安全了。
“嘿。”钱巽嘿嘿一笑:“张知事真是神人。”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王兴国带人来到张鹤院子里,把他们几个人叫齐,然后大声道,咱们的人昨天去长沙禀报,汉王已经不在长沙,去年十二月就去了四川成都,张知事,麻烦你们往四川去吧。
张鹤怒道:“那这么巧,我们来了,汉王就去了四川?你莫非在骗我们?”
铮,王兴国拔刀,怒道:“你对老子吼什么,汉王不在,老子有什么办法?”
张鹤身边的宦官和锦衣卫吓的半死,赶紧拉住张鹤,张知事,算了算了,别生气。
生怕王兴国翻脸动刀。
几人赶紧原路返回到岳州,然后快迅通知武昌,说他们在湘阴被拦下,湘阴叛军说汉王去了四川,怎么办。
这时代的圣旨必需送达本人,他们又不能把圣旨扔在湘阴就算了,所以武昌很快回信,你们赶紧送往四川去。
第349章 狗奴才,让本王脚踏两只船?
二月初的北平极为寒冷,但朱高燧的心却是更冷。
最近北平城兵马调动频繁,大量北平的兵马被集合起来,开往湖广。
朝廷在准备湖广决战,朱棣下令将赵王朱高燧的三护卫全部调走。
这些天北平城兵有进有出,赵王三护卫被调了出去,另有城外的兵马调了进来。
朱高燧看在眼里,心里有点不舒服。
当初二哥朱高煦起兵时,他是很不看好的,没想到朱高煦突然暴发,连占数省,很快与朝廷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这时他的心就活络起来,二哥能起兵,俺能不能起兵啊?
但他还是有点数的,稍微想想就能明白,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起兵。
朱棣当年能起兵,朱高煦现在能起兵,因为他们本身就算武将,在战场上和其他武将们同生共死过,不但会打仗,还会拉拢人心,还有自己的地盘和钱粮,有一大批心腹。
他赵王朱高燧现在起兵,谁会跟着他干?
谁会相信他?
朱高燧是聪明人,想明白这点,就知道自己是不可能起兵的,惟一能想的,就是在朱高煦的反叛中,得到好处。
朱高煦刚起兵的时候,朱高燧立刻向父亲表态,支持朝廷,还在朱棣的授意下,发檄文怒斥朱高煦。
但是谁也没想到,短短大半年时间,天下形势突然逆转,朱高煦连连胜利,朝廷陷入困境。
现在连北平的兵马也被调走,朱高燧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
“吱”就在他胡思乱想时,殿外大门打开,一阵寒风吹了进来,朱高燧全身一颤,表情不好。
下一刻,宦官黄俨走了进来。
“把门关上,真是冷。”朱高燧赶紧道。
黄俨连忙把门关上,小心翼翼的走到他身前。
“外面情况如何了?”朱高燧问。
“大王的三护卫被调走后,北平七卫又被调走五卫。”黄俨无奈道:“好像都要支援湖广。”
朱高燧脸色有点不好看,现在他想啥念头也没有用,兵马都没了。
“今天刚进来一股兵马,奴婢打听了下,是淮安的。”
“啊?”朱高燧一脸不可思议:“淮安兵马到这?”
“不止正军,好像连家属也有过来。”黄俨道:“朝廷大量把北平的官军往湖广调,然后调了外地的兵马过来接管北平,连家属都带了过来。”
“依奴婢看,会不会陛下要迁都啊?”黄俨说罢,抬头小心看了眼朱高燧。
朱高燧脸色变的更难看,就算不迁都,父皇朱棣看来也是对守住京师没信心。
朱棣对守京师没信心,不是因为京师城墙不高大,兵马不多,而对京师的文官不信任。
只有北平,是他的根基,他回来才有安全感。
朱高燧更觉的老爹可能干不过二哥,因为都打算往北平退了。
就在他和黄俨说什么的时候,外面有人来传话,北平布政使、行部尚书郭资求见赵王。
永乐元年,朱棣把北平改北京(咱们小说里还是叫北平先),置北京行部,设尚书二人,位同布政使。
郭资为北平布政使兼行部尚书,统六部事。
之后朱棣下令在北平兴建皇城,也全归郭资负责。
所以朱高燧对郭资比较尊重,因为他知道郭资是父皇的心腹重臣。
“让他进来。”朱高燧赶紧道。
不一会,郭资也进入大殿,随同前来的,居然有个熟人。
“淇国公?”朱高燧没想到丘福会来。
淇国公哈哈大笑,上前拜见赵王。
丘福说,今天他和房胜(富昌伯)、郭亮(成安侯),房宽(思恩侯)徐理(武康伯),孙岩(应城伯)、陈珪(泰宁侯)等一起来到北平,以后他们几人,配合赵王,负责北平和北方的城防事务,俺过两天就走,走的时候,会带走北平七卫中的精锐,后面会有淮安的三卫兵马过来参与北平防守。
朱高燧更加感觉到朱棣做了两手准备,抽取精兵参与湖广决战,淮安的新卫来参与北平防守,若大胜自然好,若是败了,极可能放弃京师,退守北平,再次重演靖难的一幕。
丘福接着又道:“陛下让俺来打声招呼,朝廷现在缺钱,今年亲王府的俸禄,暂缓一缓。”
“。。”朱高燧愣了几息,但马上做出一副关心父亲的表情:“儿臣什么都是父皇给的,当然全力支持父皇。”
“汉王要是能像赵王这么想就好了。哎。”丘福摇头道。
众人皆是无言。
等两人走后,黄俨看着朱高燧笑道:“这么多大将来到北平,又见靖难时的精彩啊。”
“特娘的。”朱高燧心里骂道那也不用削老子的俸禄。
不过父皇的安排挺有意思。
丘福对北平七卫比较熟,靖难前就是北军千户,在北军中素有威望,应该是过来抽取精锐的,把北平的精锐,悄悄投放到湖广战场。
房胜和郭亮,在靖难中一个守通州,一个守永平,整个靖难打了数年,力保不失。
特别郭亮,守城非常有水平,部下只有几千人,面对山海关和辽东的数万官军,纹丝不动,像钉子似的扎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