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394节
沐晟怕朱高煦和朱棣一个德性,事实证明,朱高煦果然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很有信用。
沐晟走后,几位土司头领被召见。
包括主要的土司思任法、那荣等。
思氏当年是麓川王,也是这次讨逆伐恶之役中派兵最多的土司,前后出兵六万余,伤亡过半,朱高煦原本和他说好,战死一个人二十两银子,后来直接给了一百二十万的补偿,双方都比较满意。
那氏拥有云南最大的马场,两年战役中,前后为朱高煦提供了数万匹战马,也是贡献极大。
东暖阁外面有条斜廊,众人都站在外面等着,轮流进去。
第一个进去的自然是思任法。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
思任法恭恭敬敬叩见皇帝。
朱高煦哈哈一笑:“快免礼,起来,坐,坐。”
他亲自起后,双手扶起思任法:“都是自家兄弟,可不要多礼。”
思任法受宠若惊,实在没想到朱高煦当了皇帝还是这么亲切没有驾子。
等他坐实,朱高煦先看向思任法:“朕收到上个月就到京师的到消息,李彬当年带十余万大军,已经从南掌进入暹罗,再到缅甸,从后打击了木邦--”
这是当年朱高煦借兵时答应过的事情,他让李彬带了十几万兵马从交趾出发,一路经过南掌和暹罗,前后历经一年多,最后李彬灭了木邦,到达思氏地盘时,十几万大军,只余下三万不到,可谓损失惨重,好在其中绝大部份是越人,明军损失算是比较小。
思任法当然也得到了消息,他再次跪拜:“陛下重情守信,我思氏永不敢忘。”
说罢小心翼翼抬头看了眼朱高煦。
当年朱高煦还答应他们一件事,让思氏自立为王,不知道现在认不认?
朱高煦这时道:“信乃立身之本,朕从来都守信诺的。”
“朕决定封思氏为麓川王,永镇麓川,与我朝世代相好。”
思任法喜出望外,连连磕头:“陛下圣明,陛下万岁。”
从此以后,他就是一国之王了,思任法做到了他父亲一生想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业。
并且付出远远不如他父亲。
他父亲思伦法当年为了自立当王,前后动员三十万大军,起兵反明,结果遭到惨败,最后还要赔偿明廷象五百头,马一万五千匹,牛三万头,使的元气大伤,更让各部离心离德,思氏威望一落千丈。
而思任法只动员了数万土兵,不但得到大量的白银,还有梦寐以求的王位。
思任法简直要喜极而泣,起身之后眼圈都红了。
但听朱高煦马上道,虽然你们已经是国王,但依然要上贡上税,思任法现在高兴过头,一口答应。
朱高煦一挥手,边上有宦官钟显拿着锦布上前。
打开后原来是个盟约,盟约用了汉字和思氏的家乡话两种合写。
盟约规定,西至木邦,东至潞江,北至贡山,南至孟艮,皆为麓川世袭王朝,思任法为首任麓川王,以后历代国王,由思氏世袭,受明廷册封。
这面积与巅峰麓川势力还是有点差距,但比之前的又大了很多,而且中间还刀氏、罕氏、奉氏等多个土司势力在其中,就算朱高煦没封之前,这些土司也都是几乎属于明廷控制以外,给面子就听听,不给面子,他们不听,明廷也没办法。
其中朱高煦还是展现了极大的诚意,明廷在西南极为重要的腾冲卫原本就在麓川势力范围,这次直接裁解,送还思氏。
盟约还规定,麓川每年要上税粮五万石,明廷回白糖一千斤,黑糖和盐各五千斤,麓川有为明廷出兵的义务。
仅按价格来算,麓川还是占了便宜,因为现在糖比粮贵。
看着朱高煦诚意满满的盟约,思任法更是心阅诚服。
这时朱高煦再次抱着他的双肩道:“希望你我兄弟,结兄弟之盟--”
这是当年朱高煦所说的话。
思任法赶紧又跪下:“明为主国,思氏为仆---原天地为鉴,思氏永远忠于陛下。”朱高煦诚意满满,他也投桃报李,态度放的非常低。
朱高煦闻言若有所思的看了看他,当初他对沐平山说过,先封思氏为王,将来我朱高煦的儿子孙子们承不承认,是他们的事,我朱高煦是有信用的。
现在思任法刚刚也这么说,思氏永远忠于陛下(朱高煦),那以后朱高煦不在了,思氏可就不一定喽?
双方居然都挺有默契的。
第418章 改变第一步,先占了再说
朱高煦当然不介意,原本双方就是一场交易,现在交易成功,大家都很有信用,和气生财。
至于以后的事,可以留给后人解决,因为他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大明朝只会越来越强,将来没有什么不能征服。
思任法高高兴兴的离开,第二个进来的是那荣。
那氏有云南最大的牧场,地位相当重要,资源也是相当重要,至少在机枪没有出来之前,骑兵还是有用的,别的不说,仅在云南、交趾那片运输,就需要大量的马匹。
那荣先拜见了皇帝。
朱高煦也是客客气气扶他起身,等他坐稳后,更道:“过几天,云南沐晟将被封为西平王,永镇云南。”
“啊”那荣啊了下,表情也没啥变化。
“思氏出兵出力出钱,思氏族人死伤数万,封麓川王,永镇麓川。”
“啊”那荣又啊了下,表情这下有点羡慕。
朱高煦不动声色的道:“现在你们那氏,北部是西平王,西部是麓川,南部是交趾,东部是大明,日子不好过啊。”
那荣脸色微微有点变化,好像是这么个理。
以前都算大明地盘,现在突然有两个封王了,那荣被夹在中间,似乎有点不妙。
“那头领这次出了大量战马,还有上万精兵,也算出力不小,令爱与朕的爱将杨武又是一家人。”朱高煦道:“朕欲封你为侯,西南侯,永镇元江。”
“臣,多谢陛下,陛下万岁。”那荣也欣喜若狂道。
这下摇身一变,从土司头领成为大明勋贵了。
朱高煦又道:“朕在临安府(建水州)为你建造侯府,西南侯可移住建水州,元江划归临安府管,以后那氏的战马,朝廷用银钱盐糖来换购。”
刚刚狂喜的那荣沉默了一下,朱高煦这是要他搬出老家,到建水州去,那边可是大明地盘,且是比较重要的地盘,之前有个临安卫,一卫明军守卫在那。
能驻一卫兵马的,都算是大明重地。
朱高煦见他不出声,便道:“西南侯若是不愿意,朕也不会勉强,朕只是想,朕在世的时候,足以保那氏平安,万一将来朕不在了,思氏和沐氏,还有南面的南掌国都不是省油的灯。”
“那氏迁居临安府,可得朝廷庇护,相安无事。”
朱高煦说的也很有道理,现在他活着,威望日盛,思氏也好,沐氏也罢,当然都不敢有异动。
将来朱高煦死了,云南和麓川那些地方,天高皇帝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那氏地盘小,却拥有云南最大的牧场,必然是大家都盯着的肥肉。
有明朝廷在后面撑腰,总归好点。
那荣想了想,突然问:“临安卫指挥使现在是谁?”
“杨武呐。”朱高煦笑道,是你女婿:“临安府知府,暂可为那氏族人担任。”
那荣闻言脸上复又出现笑容,当下便道:“臣遵旨。”
朱高煦含笑点头,现在为了拉拢安抚这些土司,什么条件都可以谈,等天下大定,将来他的后人可以慢慢解决这些问题。
接着钟显又拿来契约,规定了那氏每年要卖多少战马给大明,大明提供多少盐和糖给那氏。
朱高煦一一见过诸土司,确立的大伙的地盘和以后需要上交的税赋,朝廷给与的物资,总之让大伙都满意才好。
土司们在洪武和建文、永乐时期,基本都是单向进贡,并且大都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特产异宝,粮食都是以一年几百,或几千石为主,对大明来说,有没有都没什么区别。
朱高煦给了沐氏,思氏,那氏和各土司相当大的自主权,事实上这会的通迅来看,当地也几乎原本处于自主中。
就是原来的云南,沐晟也和独立王国差不多,想上奏个事,传到京师都几个月后了。
给他们权势的代价,就是他们需要上俸的税赋。
比如沐氏,在原历史明末,被叛军攻破沐府,叛军所得财富,是沐氏镇守云南几百年所得,数万人运了两三个月才运完,简直如恒河沙数。
所以朱高煦给沐晟定了税赋,或者说进贡,每年三十万两白银,云南省内除了三司外,其余大小官员都由你沐氏任用,但驻军要归朝廷。
另外云南的田将来都要上税,西平王府现在有六万亩田,税两成。以后粮田再增,就要按朝廷的新税率来。
沐晟这下除了没有兵权,需要交田税外,云南民生商业他一把抓,就是真正的云南王了,他想想,当然一口答应。
所有土司走后,外面走廊里还有好几个人在排队。
很快,原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被叫了进来。
“罪臣纪纲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纪纲小心翼翼跪在朱高煦面前。
朱高煦这次是坐在原地的,纪纲在讨逆战中脚踏两只船,虽然帮过朱高煦,但朱高煦知道,如果自己输了,这种人立马就会反过来站在朱棣那边。
“平身。”朱高煦淡淡的道。
纪纲赶紧起身,神色有点不好,因为感觉不到朱高煦的情绪。
通常领导在你面前没有情绪波动,可能证明你俩关系不亲。
朱高煦这时道:“朕已经让毛信为锦衣卫指挥使。”
纪纲弯腰低头,不敢吱声。
“你在讨逆战中也为朕立下功劳,朕欲让你去大员领兵。”
“。。”纪纲先是一愣,接着也是狂喜。
他原本就是想领兵打仗的,是朱棣让他干的锦衣卫。
现在还有仗打?
“敢问陛下,大员是?”纪纲小心翼翼的问。
“你过来。”朱高煦叫他到西侧,这时他发现西侧墙上挂着一张新版的大明地国,上面画着很多国家和地区,他都没有听过。
“这就是大员,在福建对面。”朱高煦道:“朕欲成立大员承宣布政使司。”
“郑铮为大员都指挥使,大员驻军五个卫,共两万多人,你为大员前卫指挥使。”
“臣遵旨。”纪纲赶紧表态。
“大员气侯适宜,可开垦良田颇多,当地还特别适宜种制白糖,你们去了之后,主要是屯田和制糖为主,当地有些土人山民,抓一批帮你们建大员城,再拉拢一批,具体事宜,由郑铮负责。”
“臣明白。”纪纲一听有仗打就好,可以立功了。
纪纲走后,吏部左侍郎江仲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