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03节
他不是要看朱高煦把大明弄成什么样吗?就让他好好看着。
刘俊在边上看的动容。
他知道徐辉祖当年追杀朱高煦之事,两舅甥应该是血海深仇,但皇帝如此仁厚,真是大明之福。
刘俊忍不住又道:“陛下仁厚,足以流传千古。”
这个马屁拍的朱高煦很爽,回头笑着拍拍他肩膀:“刘部堂你少拍马屁,多做事。”
“是陛下。”刘俊笑道。
回到皇城后,朱高煦来到华盖殿(中极殿)。
华盖殿在奉天殿后面,以前皇帝不管建文还永乐,散朝后通常在两个地方接见臣下。
一是武英殿,二是东暖阁。
东暖阁在乾清宫后面,乾清宫是皇帝起居所在,所以皇帝如果晚上召集群臣时,更多的在东暖阁。
朱高煦当了皇帝后,感觉从奉天殿下朝后,到武英殿太远,到东暖阁更远,而奉天殿后面就是华盖殿,便决定把朝后议事和办理公务的地方,改为华盖殿。
而武英殿里,更多的做为重要的会议室,里面有巨大的世界地图沙盘等物,开大会时可以用到。
以前皇帝习惯在武英殿办事,也有其他原因,因为武英殿右下角就是六科廊,靠近皇帝,可以和皇帝一起办公。
一个皇朝的政务是非常多的,皇帝有时忙不过来,下面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了个奏折。
所以这会明朝的奏本经过是这样的。
官员上奏时,都是一式两份,一个叫正本,一个叫副本,先递交给通政司,通政司拿到后,正本由通政司递交给皇帝。
朱棣上台后,组建了第一批内阁,然后朱棣会挑一批不重要的交给内阁,自已批一些重要的。
朱棣死后,到宣德年代,顺序就变了,全部先交给内阁,由内阁票拟(写出处理意见),再上交皇帝,皇帝批复后,交给司礼监,再往后的皇帝,若不想管事,直接让司礼监批复,公文就只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流转,司礼监权职大升。
而副本则先交给六科,属于那部门的事,由六科再交给那个部门。
比如是兵事,就由兵科处理,给兵部。
所以这里有敝端,有些本正本还在内阁手上,副本到了六科六部,普通官员比皇帝还早知道这些事。
然后皇帝批好的正本叫红本,还要交给六科存档,并抄送相关部门。
另外还有个部门叫‘报房’会来六科抄写有关信息,编发邸报,公开发布。
明代处理政事一直都是这样公开的,流转程序也是非常严格规范的,但可以看到往往皇帝是最后一个知道具体内容。
而如果是地方官的题本,往往也是当事人最后收到批复内容。
朱高煦当了皇帝后,感觉这过程太繁琐,并且不够保密。
如果是重要的军事情报,正本还没到皇帝手上,副本已经经过六科,再到六科相关部门,(而六科给事给事中等都是七八品的低级官员),到第二天,估计半个京师的官员都知道这些消息了。
政务公开处理,放在后世是好事,但这会肯定效率太慢。
比如前方大败,皇帝还没知道,京师官员都差不多知道了。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
今天他到了华盖殿,看到御案上和地面上,堆着几堆奏折,粗看了下最少上百本。
特娘的,他心里暗骂了一遍,这皇帝确实不好干。
后世的领导多好呀,啥事不用干,嘴巴动动就好了,为啥我现在要这么忙?
“传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杨士奇,杨荣、杨溥---”朱高煦想来想去,好像永乐初几批内阁就这么几个人。
解缙被他踢掉了,前面几个朱棣用过,杨溥是三杨之一。
他的命令下去后,外面立马有宦官骑着马飞驰而去。
现在朱高煦入住紫禁城,允许皇城中骑马飞驰,但宦官们骑的马,身上披有特制的黄马鞍,代表着传递皇帝的旨意或口谕。
因为华盖殿到午门接近一里多路,以前皇城里啥都靠走,走到外面都半天时间。
皇帝传召个人,打底半个时辰起,慢则一个时辰才会到。
现在朱高煦要提升效率。
传旨宦官骑着特制马鞍的马,飞速跑到午门。
午门口锦衣卫也有马匹准备着,比如皇帝要传召五人,锦衣卫出动十人,每人一骑,和宦官分骑五个大臣家里,如果有顺路,则可以少一两人。
这样效率就出来了。
以前皇帝传旨,都是宦官走出皇城,然后一家一家,挨户去通知,一圈跑下来,有时都要一个时辰。
传信的两人一组,两个锦衣卫来到黄淮家里,黄淮一听皇帝招呼,立马出屋。
其中一个锦衣卫问:“黄大人会骑马吗?”
黄淮点头说会。
锦衣卫则让出马来,他们两锦衣卫共骑一马,由黄淮先行入宫。
如如黄淮说不会,会有锦衣卫骑马带他。
通信来回都是马匹,半个时辰不到,黄淮他们先后都来到华盖殿,效率前所未有的好。
几人先拜见了皇帝,然后看看华盖殿,感觉到里面布局全变了。
西侧墙上是大明现在的新地图,包含交趾、大马等地,东面墙上世界地图。
这样的地图,在武英殿也有,且更大更清晰,还有沙盘。
中间有个长桌子,足足有三丈长,一丈宽,皇帝坐在北边,两侧都有很多凳子。
御案在长桌子后面,所有的奏折都堆在长桌子上。
长桌子上还泡着热气腾腾的茶水,甚至还有干果甜点和水果。
朱高煦先看了看杨溥。
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成为废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原本也是朱高炽亲信,不过他运气好,朱高煦起兵中,老爹死了,按明制,回家守孝。
等守孝期满,正好朱高煦打进京师,他又屁巅巅回了翰林院。
当时有人弹劾他是废太子亲信,朱高煦看到名字后,就留意到他。
杨溥也是第一看到新皇帝,表情有点紧张。
“自己找位置坐。”皇帝面前也堆着十几本奏折,应该他自己批过了。
众臣面面相觑,然后分别找位置,这时才发现,桌上有批木牌,上面写着名字。
他们对着名字坐下,间隔挺远的,感觉非常希奇,但心里确实很爽。
“朕要改制奏本,以后官员奏本时,正副本统统由通政司先送到华盖殿。”
“每位大臣的正副本放一起,通政使用专用木盒放置,封蜡,除了加急的之外,每日申时三刻前送到午门,由午门检验后,送华盖殿。”
加急是即接即送,不得延误。
黄淮等人不敢吭声,静静听着。
“你们几个,每天下朝后就到华盖殿来,午饭晚饭都在华盖殿吃。”
几人面面相觑,这是要忙一天了?换后世,大伙要齐声痛骂资本主义剥削阶级,但这会大伙巴不得天天跟皇帝在一起。
“每过几天,奏折少的时候,朕只要留下来两个人,其余的人可以休息一天。”
朱高煦是好心让他们休息下,不说双休,至少给个单休,没想到后来这些人抢着要留下,没人肯休息。
“臣遵旨。”几人纷纷应道。
此时有人已经发现,桌上奏折都是正副本在一起的,应该最近刚送来。
“你们先大概看下,凡是关于礼部的,交黄淮。”
“凡是关于工部的交胡广”
“户部交杨溥。”
“吏部交胡俨。”
“刑部交金幼孜。”
“兵部的交给杨荣。”
“六部不能确定的,给杨士奇。”
朱高煦开心的把所有奏折分配到人。
看着他们迫不急待的忙碌起来,朱高煦狠狠喝了口茶,翘起二郎腿,这才是皇帝的生活啊。
第428章 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
皇帝喝了口茶,然后又道:“朕已让通政司那边也要改制,以后所有奏本先分类好再送来。”
即以后送过来时,通政司先处理一遍,按六类分好,不确定哪部的单独一类。
这次来的匆忙,朱高煦当时也没想到,现在才想到。
此时皇帝挥挥手,众大臣赶紧停下,纷纷凝望,等着皇帝说话,竖起耳朵听着。
除了杨溥外,其余的人要么是在永乐初就为内阁的,要么是废太子和朱棣重臣,现在还能在新皇帝面前干事,当然非常紧张。
“有些奏折可能不属于六部,比如请安、献策(包括没当皇帝前,还有劝进)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请安这种奏折,在清朝是最流行,下面的封疆大吏们没事也能上个奏折,向皇帝请安,皇帝还要批复,知道了,就差说声谢谢你全家了。
明初这会部份文官还是要点脸的,没有动不动向皇帝请安的。
但新皇帝上任,下面还是会有人这么干,朱高煦看到这种奏折就想骂人。
我请你吗哟。
“这些也单独给杨士奇。”
众大臣再次点头。
“你们看完奏折,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到纸上,夹在奏折中,最后统一再登记到另一张纸上。”
朱高煦这时扭头挥手,后面钟显赶紧挥手,一波小宦官走了上来。
宦官们给他们七位大臣桌边上放好笔墨和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