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502节
但转念想想,以前他年轻时,父亲朱元璋不也是安排他们这些兄弟们,经常出塞打北元吗?
“宁王,世子,来来,坐坐,坐下来聊。”瞿能这时笑眯眯的请他们入坐。
今天瞿能请客,现场还有一些军中大将,给宁王介绍,宁王一个不认识。
但他肯定知道,这些人都是讨逆功臣,朱高煦的人。
瞿能相当尊重他,毕竟宁王是沙州总督,名义上的一把手,让其坐主位,接着向他介绍沙州情况。
“安国公盛庸于六月份到了莎车,蒙古东察合台汗国几乎没防备,被我军攻破,掠夺了三万多人。”
“安国公一边安排在附近继续掠夺物资和人口,一边往东修路,扩建城池。”
“同时移了一万人到沙州,之后又派了五千步营到沙州。”
从瞿能的介绍来看,明军占据莎车后,东察合台汗国先派人谈判,明军没理,到十月份是没忍住,马哈麻汗试图举兵三万攻打沙州,逼退明军。
他不敢去打莎车的盛庸,因为沙州当时只有一千多明军留守。
但明军不但有一百门炮在沙州,还有五百燧发枪手。
当时一阵枪炮,打的马哈麻汗惨败而回,蒙古人还从没见过这样的打法,骑兵还没靠近,就死伤一大片。
马哈麻汗见打不过明军,立刻派人求和。
盛庸说他们是去打沙哈鲁的,莎车这片就暂时归我们用,你们不要过来惹事。
马哈麻汗没办法,只能默认,东察合台汗国南部,基本等于被明军占了。
目前东察合台汗国正把人往吐鲁蕃撤,吐鲁蕃以南的地区,准备全部放弃给明人。
盛庸怕马哈麻汗还会来偷袭,所以又调了五千人回沙州驻守。
瞿能知道宁王是总督,应该带着皇帝的旨意过来,所以想问问,后面沙州该干什么?
瞿能是沙州总兵,但他要往西支援盛庸,不可能一直留在沙州。
他要根据宁王的安排,来决定留下多少兵马。
宁王听完后就问:“沙州现在有多少人口?”
瞿能马上道:“具体数目要问巡抚江仲隆,他比我们先到沙州,应该十月下旬就到了。”
“不过之前安国公来信时大概提过。”
“沙州现在有原当地人,和被他掠抓过去的人,合计三万左右,包括他从莎车移了一万过去。”
“过去一年,朝廷从各地移民约有八万户到了沙州,当地总人口,已经破二十万了。”
宁王听的短暂的有点失神,曾经的西域荒城,最少时只有几百人的沙州,在朱高煦手上,短短一年不到,已经突破了二十万人口。
这就是洪熙朝廷动员、组织能力的体现。
你让老朱和朱棣这么干,他们只会强制移民,百姓们拖拖拉拉,官府焦头烂额,大家都不甘不愿,五年也未必会有这么多人口到沙州。
“大家都在帮朝廷,能带东西带物资的都帮忙带过来。”瞿能兴奋道:“朝廷都不用费心,只要准备好耕牛就行。”
宁王不由想到山西那富商带了二十万斤铁料到沙州,真是帮朝廷省事不少。
他想了想,想到朱高煦在他离京前和他说的话。
“高煦在我京师前和我说了很多,但我们到沙州后,未来五年主要的事情就是三件。”
“一是确保农田面积,加强绿化,沙州周边有水源地方,都要大量种树,造林,有田有粮,当地才能自耕自足。”
瞿能点头,深以为然。
“二是修路,从嘉峡关到莎车,这两三千里的路上,要修出主要的官道。”
“高煦说,先尽量选择便捷的,较近的路线,若实在要绕远路,可以逢山开山,遇河搭桥,我们现在有火药,开山比较容易。”
“三是找矿,高煦说这边矿产极多,非常丰富,有数百种不同矿产,都是我大明将来所需要的,尤其是石油、煤矿、铁矿。”
宁王说的很清楚,他来沙州总督五年,朱高煦就要求他做三件事。
瞿能听完后,马上点头,皇帝没给宁王战略任务,也就是不打算和东察合台汗国开仗,但这是前五年计划,未来五年可就无人知晓。
宁王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沉声道:“东察合台汗国不用打。”
“马哈麻汗软弱无能,但又是个聪明人,只要你们在前面打破沙哈鲁,占据喀布尔,马哈麻汗将来要么主动选择归附,要么全族迁移。”
蒙古人历来都是如此,当打不过的时候,又感觉到你对他有威胁,要么投诚归附,要么举族迁移。
宁王最后道:“还要鼓励当地汉蒙通婚,增加人口,五年之后,希望沙州有五十万人。”
第532章 师夷之长可创新
沙州做为明军西征的大后方,五年任务就是修路,种田,绿化,增加人口。
朝廷除了不停往这边移民,也会鼓励当地多生人口。
古代鼓励生育是很简单的事,减税,奖励,科举加分,上学加分,用不了多久,沙州人口会节节上升。
但沙州先天条件不是很好,朱高煦下一个目标还是莎车。
后世沙州包括酒泉地区也才一百多万人,而一个莎车县就有近九十万。
当然了,那时候酒泉地区也有其他因素,没有刻意经营,现在朱高煦下大力气经营的话,也很容易发展起来。
洪熙十一年(1417)元月,瞿能带着第二波五万步骑出嘉峪关,前往莎车。
第二波五万步骑没带炮,没带马车,全军骑马。
骑兵一人双骑,步兵一人单骑。
两万骑兵三万步兵,共带了七万匹战马。
这次没有马车就快多了,三天到赤金城,休整一天后,五天到沙州。
在沙州,瞿能在城中换了一百多匹受伤的马,休整一天后,接着往西。
这次全军走了十天,元月下旬到若羌河。
若羌河这边有原东察合台汗国牧民的上千亩粮田,还有整条若羌河水源,地理位置相当好,盛庸当初也是决定要在这里建城,但明军现在精力都在沙州城和赤金城上,所以盛庸只留下部份人员和牧民,在当地建了个大型补给,并保持这里的粮田继续耕种。
瞿能五万步骑到这里,如蝗虫一般,带走了部份准备好的粮食补给,还在当地杀了牧民们养的两千头羊,美美吃了一顿后,休整一天,继续往西。
又十天后到于阗,仍然在当地补给。
最后到达莎车时,才二月上旬。
当初盛庸过来,一边打一边掠夺,还要留人经营,为后面提供保障,到莎车时已经六月。
瞿能的兵马一路和旅游观光似的,吃饱喝足,一个多月就到了莎车,唯一的损失就是路上走伤了几百匹马,但现在在关外别的不多就是马多。
盛庸从东察合台汗国和其他部族身上不知抢了多少马。
此时盛庸在莎车地区约有四万两千的兵力,两军合九万多,经过短暂休整,留一万两千驻守。
盛庸与瞿能带八万步骑,其中四万骑兵,四万步兵,五千辆大车,三百门火炮,九千燧发枪,西进攻打沙哈鲁。
----
洪熙十一年元月,京师。
最近天气极冷,但朱高煦还是带着好多人,早早来到教育科技部科技司发明局。
发明局员外郎高知节正向皇帝一行人汇报。
“北宋刘跂《暇日记》记载: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即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这是历史记载最早关于放大视力,呃,也就是陛下所说的眼镜之事。”
“史沆因为看不清案牍上的字,用水晶照着看。”
“到南宋时,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明确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元人小说言叆叇出西域。”
“当时应该从西域传到南宋。”高知节说罢,手上拿起几副类似后世眼镜的东西。
然后递到皇帝身边的一些内阁和军将手上。
大伙不知所用,等看到皇帝示意放到眼镜上,当中一些近视眼大臣们纷纷惊赞。
古人其实很多近视眼,老花眼,都是十年寒窗和秉烛夜读弄的。
内阁中黄淮就是个大近视加老花,刚把眼镜戴上去,瞬息就有点晕,因为度数不对嘛,把他吓了一跳。
但随着高知节的讲解,众人或多或少有点了解。
这玩意叫‘僾逮’,是马六甲那边弄过来的,两年前就被送到皇帝这里,但一直到今天皇帝才叫他们来看。
原历史上,汀州知府张宁(1426--1496),在他写的《方洲杂录》提到了明朝第一副辅助视力的工具,不过当时不叫作眼镜,而叫作“僾逮”,这两个字大概是来自外语音译,和南宋时一样读法:
“向在京时,尝于指挥胡豅寓所,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组制其末,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从张宁的描述可知,这个叫做“僾逮”的进口货,镶有金边,质地轻薄,是不折不扣的高档货。更为珍贵的是,这是宣宗皇帝朱瞻基(1399-1435)赐给大臣的礼物。
皇帝赏赐,当然都是宝贝。这件宝贝的功能则是:“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众大臣和军将们正把玩着这个叫“僾逮”的东西,皇帝开口问。
“你们向来看不起奇技银巧,海外玩物,现在看这玩意如何?”
吏部尚书钱常立刻道:“好像能把事物放大?不知是不是臣的错觉,但又不是很清楚?”
黄淮马上道:“臣有点头晕。”
“度数不对,当然不清楚,也会头晕。”
众人不理解,什么叫度数。
“算了算了。”皇帝不耐烦,和这些没文化的没什么好聊,他直接挥手:“高卿快把朕的宝贝拿出来。”
众人惊讶,皇帝有啥宝贝在高知节这里?
高知节笑笑,挥手身后,立刻有一波人捧着几个大盘走到众大臣面前,上面还盖着红布,很有仪式感,等到了众人面前后,掀开,盘子上放着长长圆圆的金属筒子。
却听皇帝道:“师夷之长,不但可以制夷,还能创新,这是根据僾逮镜片,咱们自己研究的望远镜。”
望远镜分发到各人手上,边上有皇帝的声音:“往远处看,远处看。”
“啊呀”人群里马上有人尖叫。
“我滴吗呀。”胡广那傻子看的双手一抖,嗖,望远镜直接掉到地上,边上的人弯腰低头想抓都没来的及。
叭的一声,镜片摔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