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538节
朱高煦登基以来,别说大皇子,其余几个皇子无一不神秘西西,从小在宫里长大,到六七岁时开始上小学,且不在京师,谁也不知道在哪上,之后一直到大学毕业,满朝文武,都没见过面。
说句实在说,很多皇子站在内阁面前,内阁成员都不认识。
而这两年,随着二皇子和三皇子纷纷出现,开始总督地方,大皇子却迟迟没有露面。
夏珫敏锐的认为,秦汉极可能是大皇子。
其实这会从拉伊城都可以用视觉通信往京师传,因为中间有断路比较难,需要经过山区,人工跑起来,所以过程是短短继继,基本十天之内,能把完整的信息传个来回。
但夏珫不敢传这种信啊,只好写了封信,用蜡密封后,让人带回来。
夏原吉一看,你这不是替我找事情吗?你当你的知府就行,你管哪是不是大皇子?
不过儿子即然来信,他当然也三八起来,所以才问黄福,知道大皇子在哪不?
结果黄福也不知道,夏原吉根据儿子推测,也感觉秦汉像的。
但这事他不能说,也不敢说。
当天晚上他写了封信回去,让长子夏珫好好干,没事多往秦总督哪里跑跑,一定要谦虚,更要注意表达方式,又言,总督是一方封疆大吏,巴结总督不丢脸,但也不能没有骨气。
他写的极为委宛,主要是怕锦衣卫查他的信,更怕儿子发现大皇子被人知道。
信写完后,他心里隐隐痛快起来。
朝中这么多大臣都不知道大皇子在哪,他夏原吉可能知道了,关键儿子还和大皇子在起,看来儿子将来,也有机会当内阁部堂啊。
想想一门两部堂,那真是牛逼上天了。
夏原吉这人是不屑拍马屁的,那是因为要面子,但也很善变通,就好像朱棣靖难进京,他不和群臣去迎接,但是朱棣让他出来做户部尚书,他还是老老实实出来,不对着干。
朱高煦进京,他同样没去迎接,朱高煦请他出来做尚书,他也是老老实实的。
这种人在官场上就是不倒翁啊,左右缝源。
可能大伙知道黄福问了太子的事,第二天上朝,好多官员开始上奏,请皇帝立太子,以正视听。
先是都察御史孟善接着是李默,然后其余官员一看,皇帝好像没反应,也没发火,纷纷上前上奏。
皇帝朱高煦寒着脸,当天没表态。
但第三天开始,各地雪花似的奏折纷纷往大内涌来。
表态啊,站队啊,大伙都要在太子面前表现一下。
虽然大伙谁都不认识太子。
朱高煦还是没表态,等了几天之后,宫中奏折堆积如山,反正京师附近,三天内能到的奏折都到了。
朱高煦在宫中也是无奈长叹,拖到现在,总是要立太子的。
长子朱瞻壑已经二十五岁,这些人从地方县令做起,然后知府,再总督。
也算一步一个脚印,无论知县也好,知府也好,都做的相当出色,能把皇帝的意思执行到位,地方治理也是井井有条。
朱高煦心里认为,即便现在把大明江王交给朱瞻壑,肯定要把历史上的朱瞻基要好一万倍。
而且朱瞻壑的长子朱开也已经八岁,目前在扬州上小学,表现不错。
老朱给朱家排了辈份,原本瞻后面是祁。
后面的战神朱祁镇兄弟就是这样来的。
但朱高煦登基后考虑到一个问题,他哪时瞎鸡叭吹他是长子朱标的儿子。
而自己的儿子又是瞻字辈,所以他后来干脆推翻了老朱的规定,从现在起,朱家后代随便取,不用五行编旁,更不用什么瞻字,祁字辈的。
这样就证明他是朱标儿子的合法和正统性了。
朱高煦替几个孙辈取了开拓创新。
朱开是长孙,还有朱拓,朱创,朱新。
这是让后代牢牢记住朱高煦的创新精神,大明帝国,一定要开拓创新。
洪熙十七年六月,朱高煦正式下诏,确立太子朱瞻壑。
第573章 恍若穿越
朱高煦确立太子之情,天下瞩目,不但所有文武官员看着,连大明以前所有的宗室们都在看着。
因为当年朱高煦削藩时,曾经说过,以后他的儿子孙子们都是一样。
这些年,大明宗室们完全失去以前的荣耀,除了少数当过总督和家里有官员的,其他宗室都过着普通百姓生活。
当然,因为朱高煦给他们留了大量的田和钱财,所以宗室们日子还是比较好过。
可这是不能和以前比的,所以活着的宗室们,都一直眼着朱高煦,就想看他如何实现,儿子孙子们和他们一样的诺言。
太子确立之后,朱高煦的第二第三等旨意先后发出皇城,接着通告天下。
二子朱瞻圻,赐一千亩田,银币一百万。(相当于白银一百万两)
三子朱瞻城,赐一千亩田,银币一百万。
大明的田早被朱高煦分田到户,确权到个人了,所以朝廷也没有多余的田。
朝廷一些多余的田都是用来建工厂和学校等预留备用的。
所以两个儿子的田,是由他们自己选。
比如想选在京师有一千亩田,由皇宫朱高煦内承运库自己出钱,帮他们买一千亩,田税和普通百姓一模一样。
如果想选在大员一千亩,大员可以新耕,也可以直接买,反正都是朱高煦出钱,或找人帮他们搞定。
朱瞻城另两个成年的儿子,和大宋制度一样,居然没有封王,分别被赐了一千亩,和银币十万。
朱高煦的意思,这代表着分家了。
以后两个儿子,没事可以不用来京师,你们成年了,可以独自成长。
此时朱瞻城是大澳总督,朱瞻圻是大员总督,两人都是官居从一品,享受大明帝国相关待遇,自己终身都是大明高官。
但是两人的儿子,即朱高煦的孙子,可就不一定了,将来能不能当官都得看情况。
极可能将来,就是普通有钱人。
这消息传出去相当震憾。
朱高煦二子三子未能封王,以后也不能随意进京师,虽然身居高位是总督级的高官,但他们的儿子,即朱高煦的孙子,未必能当官。
当然,以两位总督的能力,孙子将来也可能重走仕途,但肯定干不到总督。
他们这两家的地位以后在大明逐年下降是肯定的。
朱高煦新的宗室制度相当残忍,也极为明确。
太子一立,其他儿子靠边站。
如果太子死了,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太子死时,太孙成年了,则太孙接班,如果太孙太小,可以考虑二子或三子。
现在这种情况,就是朱允炆再接班,二子三子比朱棣还强十倍,都不能靖难成功。
两人虽然是总督,但想起兵造反是不可能的。
外面的文武大臣没几个认识他们的,调兵也要得到当地总兵同意。
而且按大明现在制度,两人总督也只能干五年就要换地方。
反正朱高煦的几道旨意发出后,天下立刻安静了。
很多宗室也不得不服气,简直心服口服。
朱高煦说到做到,除了太子外,其他儿子和他们一样。
朱棣以前的宗室们,至少现在还挂着王爵,朱高煦的儿子和宋朝一样,都不封王了。
每个儿子一千亩田,一百万银。
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补偿。
对朱高煦来说,足够了。
老子把你们从小养到大,培养你们各种技能,让你官至总督,分家时,一千亩田,一百万两,仁至义尽了吧?
你要再忌恨我这个父亲,那真是不孝了。
除了他们之外,大明公主朱敏儿也是如此。
当然,现在大明也没有公主。
朱敏儿也没爵,她现在是大明科学技术部左侍郎,官至从三品。
嫁给一个大学里的同学,普通百姓。
皇帝这个时候才宣布出来,大伙才知道公主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皇帝陪嫁一样,一千亩田,一百万银。
长公主惟一的优势是,她工作在京师,以后还能进皇城看看父母。
其他的儿子们,朱高煦让他们没事少来京师,在外面好好干就行。
皇帝说到做到,连自己儿子也没封王,这下大明宗室们完全无话说了。
----
到洪熙十七年九月。
一艘大船缓缓出现在龙江码头。
船靠岸后,先下来一队甲士,然后出现一个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表情有点激动,特别当他看到不远处的应天府城墙时,眼角忍不住抽搐了了下,眼中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父亲。”就在这时,他身后有个青年男子上前,低声叫了他一下。
中年男子体格比较大,看起来很魁梧,但若不是很熟悉他的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眼前这个魁梧有力,有点像朱高煦的中年男子,居然就是曾经胖的走路都喘气的前太子朱高炽。
是的,朱高炽回来了。
带着长子朱瞻基,还有一些家人和随从,不远万里,从大澳来到京师。
朱高炽此时站在码头,脑海里全是当年讨逆战时,朱高煦兵临城下,他带着几十艘船满载物资和人员,匆匆逃向北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