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日不落 第469节
“他们的国力,能够支撑多久,一年,还是两年,又或是三年??”
“我想,一旦陷入长时间的僵持,人口更多,有本土作战优势的美利坚,会是真正的,最后的赢家!!”
勃利的话,好似一道烟花在白宫上空炸响,绽放出截止目前为止,唯一有建设性的“意见”。
林肯来回踱步,最后吩咐:
“让陆军和海军的人过来,我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勃利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他明白,他的“迟滞计划”已经得到了认可,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了。
这些纯军事的问题,他不是很明白,但勃利就明白一点,那就是防御并不可耻,延缓,才是美利坚的未来!!
几天后,经过一轮又一轮密集的讨论,全新的国土防御战出炉。
在这份防御战中,明确规定了各部队的防区,以及应对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迟滞”,用可行的办法迟滞汉军是进攻。
其中还包括仿制机枪等新式武器,机枪甚至提前写进了防御战中,且占据了重要位置。
防御,延迟,成为了未来战争的主题!!
大西洋的风吹起,吹动了整个美洲,整个时代,都将为之“摇晃”,并在合适的时候“平稳”。
………………………………………
日本王国横滨,港口内,站着一大群身材矮小,但是下盘却很结实的年轻人。
这些人排着队,正在准备登船。
船体上,用红笔写着几个大字:“金山航运。”
站在码头上,年轻的竹三郎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作为一个来自内陆乡下的年轻人,汉国,那是一个只存在梦境里的“奇幻”国家。
对于此时的日本人来说,汉国基本相当于世界。
尤其是在日本王国成立,并接受汉皇册封之后,龙武年号,基本已经成了日本合法官方年号。
作为一个龙武三年出生,目前才十九岁的年轻人,竹三郎基本是在汉国是影响中度过这十九年的。
他至今还记得他当初去修铁路的父亲,给他带回的来自汉国蓬莱的巧克力,那是他吃过的,最好的美食。
直到今天,他还记得那份叫宝石之旅的漫画,虽然漫画只是老套的夺宝游戏,但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他能够接触到最好的娱乐了。
类似竹三郎这样的年轻人,在整个日本还有很多。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汉国的影响力下诞生。
从他出生起,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强大且伟大的帝国,在不断“帮助”日本。
虽然这个帮助,是有代价,甚至代价就是整个日本。
但这依旧不改变日本人对汉国的迷恋,甚至这种热潮,早已超出了一千年前的“遣唐使”。
在汉国,如果你问哪里的留学生最多,想都不用想,一定是日本。
对于日本来说,大汉帝国,是他们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强大文明,且这个强大文明,还能控制自己。
这对于缺乏安全的岛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耻辱,反而很多日本人对于这样的“掌控”很满意。
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对于汉国的重要性。
试问,如果日本是一个失败的国家,汉国人怎么可能理会他们。
日本人的脑回路和一般国家都不一样,在他们看来,被一个帝国掌控,总比他们自己胡搞要强。
不要怀疑,这就是目前很多日本人的真实想法。
就像前驻日大臣唐清林所说:
“日本人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你可以看到他们彬彬有礼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南太岛屿土著残酷的一面,更能看到他们对我们崇拜服从的一面,这个民族太怪了,我怀疑他们都有精神病!!”
是的,在汉国人眼中,两千万日本人都有“精神病”。
如果算上东瀛那边的三百万,可以这么说,整个三岛,就没有一个“正常人”。
当然,就像唐清林后面的那句“精神病也好,正常人也罢,只要为我们所用就是好人”一样,日本人怎么样,日本王国怎么样,大汉帝国并不会有什么感想。
最多就是在关键领域,对日本防一手,顺便像现在这样,榨干日本人的鲜血。
对于这场发生在美洲的战争,其实在日本非常火热,甚至盖过了德川家定的“清洗”。
(德川家定清理老臣)
日本的报纸,从开战之初就在报道整个美洲战争的过程。
现任驻日大臣周建生至今为止还记得前段时间蒙大拿战争胜利后,在他的府邸前庆祝的日本年轻人。
他们打着“万岁”“帝国”等旗号,热情到就像日本胜利了一样。
………
码头上,竹三郎踏上了金山航运的甲板,随他一同上船的,还有七百多名年轻人,他们将在抵达汉国后,被打散组成所谓的“东方旅”,作为美洲战争的补充。
竹三郎看着渐行渐远的横滨,发出一声:“真是好期待啊,汉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啊!!”
(本章完)
第392章 奥斯曼和俄国
黑海战场上,寒风吹动,冻的人发麻。
整个黑海战争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月中,俄国和奥斯曼总计投入了至少两百万大军。
可以说,这已经是两国目前为止,能够供应的最大军队了。
整个战争中,打到现在为止,其实就是前十来天的那场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歼灭战,最有价值。
可以说,这是俄军历史中,打的唯一一次“酣畅淋漓”,不拖泥带水的攻防战了,
在整個整个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的指挥几乎可以用“进步”来形容。
如果说在黑海战争中的俄军是一支'杂牌军',那么经过这些年历练的俄军,已经基本成长为一支合格的正规军,虽然还改不了乌拉的老毛病,以及战争时候,随意拉壮丁充当灰色牲口的老毛病,但是在经过这些年的铁路建设,以及利用汉国法兰西的投资,整个俄国的工业都有了稳定的增长。
工业的增长,一直就是这个时期工业国战争的资本,没有工业,拥有再多的殖民地,也只是又一个下西班牙。
俄国工业的进步,得益于汉法两国的援助,整个俄国的工业,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两国的技术基础上。
比如目前俄国在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区,就有小“牛岭”的美称。
【后世乌东工业区所在的几个州】
而工业带来的好处,不止是让俄国的经济得到了进步,生产了大量原来不能生产的工业品,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且识字,并具有一部分文化的产业工人。
在工业时代,具有纪律的产业工人,直接就是最好的兵源。
在整个俄军中,大概有差不多二十万左右的士兵具有小学文化,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事实上,哪怕是法兰西这样的工业强国,在军队中的大部分士兵,其实也是小学学历。
目前整个世界上,军队拥有更高学历的也只有几十年如一日养常备陆军的汉国了。
按照汉国的征兵标准,小学学历是最低标准,中学才是真正一个士兵的起步。
在汉军的体系中,学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标准,哪怕是那些军功够了,足以直接晋升为军官的士兵,也要先进行为期一年的军事进修,才能达到晋升军官的标准。
可以这么说,整个汉军,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取巧的空间。
这些其实很多国家都可以学,但除了大英帝国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很难学到精髓,哪怕是目前称霸欧陆的法兰西,也是如此。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教育是一切的本质,这是汉国刚刚建国时就确立的国策。
整个汉国,支出排在军费和体系支出的就是教育。
就像刘鹏曾讲的那句“少年强则国强”一样,汉国的教育经过这些年的进步基本已经成为了全球标杆。
汉国的识字率,如果除去每年还要扫盲的移民,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要知道在这个时期,哪怕是工业规模最大的英国,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识字率。
而整个汉国中,拥有小学学历,基本是一个常态,目前汉国正在大规模普及中学教育,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经过二十三年的“冲刷”,目前汉国所拥有的中学生基本已经超过了百万。
这个数字,在这个时代,哪怕是工业规模最大的英国都没有办法相比,至于其他国家,估计也只有同为美洲国家的美国可以相提并论了。
北美“双子星”,可谓名不虚传。
学习的重要性有多大,其实看看在黑海战争中占尽上风的俄军就可以看出。
如果说奥斯曼是一支用封建武装起来的工业军队,那么目前的俄军就是一支半封建工业的存在。
如果按照汉国的标准,此时的俄军已经算的上一个合格的对手了,最起码不会再出现像上次那样炮弹弹道计算失误,最后打到自家的笑话。
虽然俄军的进步很大,但他们也不是没有弱点,那就是糟糕的经济。
众所周知,俄国的经济一直是整个欧洲的笑话,虽然尼古拉在战后,疯狂的搞所谓的引进计划,甚至不惜出卖一部分核心的利益,但是俄国的地理终究是这一切的枷锁。
俄国偏远,且没有合格出海口,甚至唯一出海口还被奥斯曼堵死的情况,使得在俄国生产的商品,只能卖到俄国市场,而不能在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流通。
这样的地理困境,也意味着整个俄国和奥斯曼注定是不死不休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奥斯曼还占领黑海,控制整个小亚细亚,这场战争哪怕这次输了,以后还会再打回来。
这就是俄国所面临的地缘困局,可以这么说,俄国就是一头随时准备挑事的北极熊,随时准备在自己饥肠辘辘的时候,出来咬上一口。
而在整个黑海战争中,除去十来天前的克里米亚战争,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目前在黑海附近打响的“百万人混战”。
之所以是百万人混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已经打急眼了,传统的排兵布阵在这片战场,已经完全失去了效果。
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奥斯曼人的身后就是小亚细亚,就像奥斯曼苏丹所说的一样:
“身后就是伊斯坦布尔,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奥斯曼这段时间都在疯狂的征兵,大有十丁抽一,五丁抽一的旧架势。
只不过目前奥斯曼的军火产量,根本就不可能供应如此庞大的消耗,所以寻找外援,就成了“必然”。
而最先被奥斯曼人寻找的就是至今依然按兵不动的大英帝国。
对此,英国人是非常开心,甚至在罗素和苏丹的通信记录中,多次使用“亲爱的”这样具有欧式礼仪的用词。
但就像那句话“相信英国人的话不如相信一条狗”一样,大英帝国的保证从来都是具有延迟效应的。
就像罗素在最新一次给奥斯曼苏丹的回信中写道:“亲爱的苏丹陛下,大英帝国将对奥斯曼帝国提供价值五千万英镑的军火,以及一亿英镑的贷款,这是我们之间友谊的体现——”
看起来很不错,但不要忘了,英国人自始至终只愿意出钱,而不是奥斯曼人一直期盼的出兵,这对于一直对于英国人抱有期望的奥斯曼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英国人给奥斯曼人的贷款中,就将全部购买英国军火和商品,且价格基本比战前贵了至少一倍。
可以这么说,英国人是完全把奥斯曼人当“年猪”宰,所谓的盟友,那就是一个笑话,估计在大英帝国心里,只要奥斯曼人还能继续打下去,那么所谓的援助,就不会真正的到来。
毕竟那位罗素首相已经明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