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119节
但别的不敢说,至少这一次考试,在公平上是有保证的。
就这糊名、誉录制度以及实行起来的弯弯绕绕,那都是几百年的经验心得。
或许在将来有高手寻得其中漏洞,但至少这一次没人有这本事。
别说他人,至少陈青兕这个主考官他都没办法作弊。
如果真能暗中搞鬼,李治亲自过问的殿试,他无法决定,可这省试的名单,非得内涵一下。
狄仁杰第一,张柬之第二。
就他俩的能力历史地位,百年后谁不说一句陈青兕慧眼识英杰?
可惜……
陈青兕自己也无法左右考生们最后的成绩,就算是主考官,在抄录的卷子没有全部评分完毕后,才能解触正卷,确认考生姓名,然后放出榜单。
对于阅卷官的评分机制,陈青兕并没有更改。
毕竟这是古代,关于数字上的统计越复杂越容易出错,化繁为简未必不是好事。
这个时期的阅卷官并不给卷子打详细的分数,而是凭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对应后世就是优、良、中、差。
每个阅卷官根据自己的标准,给考生的试卷评分,三张卷子,帖经、策问、杂文,谁得的甲多,谁就位列前茅,如同奖牌榜单一样,不计较整体成绩,得甲多之人为先,得甲数量一样,再来看后面的乙、丙的数量。
如果都一样,就由主考官来决定谁的排名靠前。
毕竟身为主考官,还是有一定特权的。
在糊名制出来以前,因为可以看着名字打分,所以会出现行卷巴结考官的习惯。
现在名字都给糊上了,连字迹都无法辨认。
阅卷官也只有公允的评分。
只是两万考生,六万份卷子,每一个阅卷官都要认真批阅,真是辛苦他们了。
没错!
陈青兕作为总揽全局的主考官,并不直接参与阅卷。
他的最后任务是从一群成绩相近的人卷子里,排出一个名次。
便在省试榜单放出来的前夕,狄仁杰三个字已然家喻户晓。
此次科举规模之盛大,远超以往,话题性十足。
兼之各种情况不断,有作弊有冒领,还有考试的时候受不住压力发疯,更有甚之在凌晨时分在贡院里放火。
这些事情一件件话题性十足,都是长安士绅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毫无疑问,贡院放火是最吸引人注意的。
而狄仁杰一个普通考生,居然在考场上协助主考官陈青兕破案,将此事之离奇,推向了巅峰。
尽管科举成绩没有出来,狄仁杰却先一步闯出了名声。
范履冰有些羡慕的看着面前的老大哥,自己西飘长安两年余,凭借状元的身份,也闯出一点名望,但跟进京不足一月的狄仁杰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就狄仁杰情况,与去年陈青兕进京亦不遑多让了吧。
“兄长从哪里学来的破案断案的本事!”
名扬长安,狄仁杰并未多少兴奋,二十七八的他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说道:“家父四处为官,担任过越州剡县令、华州郑县令、孟州河阳县令,其中在越州剡县干的最长,有四年之久。剡县远离京师,地处偏远,令法不通。家父初来乍道,手上无人可用,为兄为父解忧,当任其佐史。剡县上任县令不作为,留下了很多积案。为了让父亲得到百姓信任,为兄从积案入手。最开始不得其法,随着调查深入,逐渐找到了些规律,对于断案颇有心得。贡院纵火案并不复杂,火不可能无故点燃。只要寻得关键引火之物,自然能破。”
狄仁杰在断案上天赋超群,却也不是天生就会,是经过时间磨砺的。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不明意味,道:“即便没有我在,昨夜那贼人也逃不掉。自官兵火速闯入,控制局面开始,对面已经输了。”
狄仁杰从阮卓的反应中已经看出,点火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后手没有施展出来。
只是因为不确定的入场制度,他们无法配合,而贡院反应速度就太快,导致了就他一人在唱主角。
范履冰抚掌称赞,道:“兄长就是过于自谦,换作是我,有今日之名,皆因陈先生虚心纳言,当准备厚礼登门拜谢。须知陛下当下最信任陈先生,兄长大才,只是未有他人赏识。若能得陈先生看中,即便落榜又如何?得他推荐,可比中状元更有效果。”
狄仁杰微微摇头道:“贤弟是不知未来进士的重要,经此方历练,若是不中,当回家苦读,再考进士科。”
自从李治废除秀才科,进士科本就一家独大,明经科略逊,却也没有过大的差距。
经此一事,狄仁杰的政治眼光已经看出了进士科的前景,不再考虑明经科。
不过狄仁杰嘴上如此说来,表情却有些智珠在握:此番大概率高中。
因为主考官是陈青兕。
李治定考题范围,陈青兕定考题。
狄仁杰帖经、杂文有些生手,但他明显感觉这两部分的考题有些简单,而策问很难……
狄仁杰是何等机敏,只看考题便分析出陈青兕重策问轻帖经、杂文,策问恰是他最有把握的部分。
时间一天天流逝,放榜之日,终于到来。
第196章 还轮不到陈先生出手
显庆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随着科举改制传来,天下士子云集长安。
大街上无处不见读书人,他们或是闷头苦读,或是聚众游玩,更甚至往来青楼酒肆,为长安创造了不小的经济价值。
但不管怎么样,千呼万唤,只为今朝。
陈青兕知道这种盛况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料的情景,是故他特地选择多点公布高中名单。
分别是朱雀门侧,长安、万年县衙布告,国子监门口、孔庙门口、玄都观以及大兴善寺门口,将人流分化,让查阅榜单以及看热闹的人分开。
效果显著,但抵挡不住士人与百姓的热情。
几乎所有放榜地都挤满人……
作为此次主考官,陈青兕看着手上的名单,有些欣慰,又有些怅然若失。
此番省试第一张柬之。
这位历史上的名相,在国子监蛰伏八年,认真攻读,饱览群书。他本就是历史上出名的诗人宰相,有文采有政治潜能,又在国子监攻读,帖经、策问、杂文皆得三甲好评。
陈青兕订排名的时候并不知道卷子是张柬之的,只是从十份全得三甲的卷子里,选择了策问答最好的一个。
但是策问回答的最好的并不是张柬之,而是狄仁杰。
张柬之的策问答案有局限性,很有想法,可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
毕竟他在国子监苦读八年,虽然拥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却也缺乏实践。
而狄仁杰的答案却是最优之选,五条策问,面对不同的情况,狄仁杰会根据不同的局势选择下猛药攻,或者以温汤辅之,有想法见地也有实践。
张柬之的策问得甲,是因为有资格,而狄仁杰的策问得甲,却是因为评分最高只有甲。
狄仁杰输在了帖经、杂文之上,这两部分的成绩都是乙,一甲二乙,排到了五十多名。
榜单上的第二名是李元素,赵郡李氏南祖房
第三名张九龄,洛阳张氏。第四名,崔冬日,清河崔氏青州房子弟。第五名,魏真宰,也就是魏元忠,宋州魏氏,第六名,徐洪,徐彦伯,第八名杨再思,郑州原武杨氏,第九名,郭待封,第十名,王方庆,琅琊王氏出身。
前十名中也就是张柬之、徐彦伯算得上庶族寒门以外,其他人都有一定背景,郭待封,此人父亲是名将郭孝恪,虽家道中落,却也衣食无忧,颇有人脉。
余下七人门第都不低……
科举是为提拔寒门士子,但从名单上来看,世家子弟占据了大部分三分之二,庶族寒门只占其中三分之一。
能够占据三分之一已经很不错了,还是受到科举改制的刺激,庶族寒门怕朝廷顶不住压力,未来会取消此番改制,削尖了脑袋参加的缘故。
换作未来,随着科举的大势不可逆,更多的世家子弟抢占科举的资源,情况会更糟。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士族占据了大多数的教育资源。
庶族寒门先天性就失了先手,想要真正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举改革是第一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随着榜单的公布,位列前茅的士子受到了特别关注。
张柬之作为省试榜首,风头一时无两。
张柬之目前依旧居住在国子监,作为国子监走出来的省试榜首,上下学生都与有荣焉。
这天张柬之受到了崔冬日的邀请,前往长安最大的酒楼赴宴。
张柬之气度从容,说道:“告诉李兄、崔兄,张某准时赴约。”
他知这是鸿门宴,但应答的没有半点犹豫。
张柬之这一举登榜天下知,但毫无疑问也受到了巨大的质疑……
毕竟张柬之在国子监籍籍无名,唯一留给人的记忆就是当初令狐德棻的赞许。
就这样的他,凭什么压过崔冬日、李元素,还有卢照邻?
崔冬日乃清河崔氏青州房最耀眼的后起之秀,父亲是鼎鼎大名的才子号称五姓才冠的崔信明。崔冬日继承了他父亲的才华,博览群书,思维敏捷,下笔成章,五姓士族中最耀眼的新星。自从他决定参加此次科举之后,一直是榜首最热门的人选。
李元素与崔冬日情况相同,两人都是五姓里风头最盛的人物,两人常拿出来一起比较,并称崔李。
李元素也受家族指派,参加此次科举。
至于卢照邻,更是成名已久。
不过与李元素、崔冬日略有不同。
卢照邻虽出身于五姓中的范阳卢氏,却隶属于旁支,并未受到家族,用心栽培,十岁时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卢照邻博学善文,学有所成后,奔赴长安干谒求仕。投靠了还未拜相的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加之自己才华,名声大噪,受到邓王李元裕的招募,将之视为自己的司马相如。
此番科举改制,卢照邻不知为何离开李元裕的幕府,也参加了此次科举。
诸多迷信五姓的士子都将他们视为前三的热门人选,甚至有人畅想他们包揽前三。
结果籍籍无名的张柬之得了第一,李元素只得了第二,崔冬日排到了第四,至于卢照邻居然掉到了二十一。
张柬之在国子监备受陈青兕器重,人尽皆知。
现在他拔得头筹,陈青兕又是主考官,尽管科考的流程公开严密,可谁也无法保证制定这些规矩的人没有舞弊之法。
不然怎么可能这么巧?
上一篇:史前直播:开局成为华夏之神!
下一篇:傀儡太子教你做万古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