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122节
身后的周奎上前接过,递给了陈青兕。
陈青兕随手打开拜帖,顺口问了一句:“你家郎主何人?”
管事昂首带着几分自得的道:“我家郎主乃清河崔氏青州房嫡长崔公,崔信明。”
陈青兕看着手中的拜帖,眉头忍不住一挑,这拜帖写得很有老前辈的态度。
“君文有《师说》,诗有《黄鹤楼》颇有佳名,文采冠江南。在下昨日拜读,甚为欣赏。如此精妙诗文,有余昔日风采。不曾想这江南贫瘠之地,竟能孕育如君这般,与我中原俊杰媲美之士。正逢上巳佳节将至,特邀君一并踏青游玩,吟诗作赋……”
看到这里,陈青兕满心不乐意,他自己真实有几斤几两,心中自知。
可他用的诗文不是韩愈就是李白,再不然也是崔颢、高适这些响当当的大诗人。
什么叫有余昔日风采?甚为欣赏?
韩愈号称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便是苏轼、欧阳修对上他也得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前辈,什么玩意?
谪仙人李白不用说,崔颢、高适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崔信明腆着张脸就来碰瓷?
“崔信明?”
他自语的问了一句,望向身旁的周奎道:“你可认识?”
周奎来长安才多久,以他平素来往的圈子,哪里听过崔信明,带着几分憨厚的如实道:“不曾听过。”
陈青兕一本正经的点了点头,道:“我也不曾!”他看了一眼管事道:“回去告诉你家郎主,后日在下另有事情,抽不开身。”
他说着就回屋去了,完全没有理会那个管事。
此时周边跟着张柬之、郭待封、徐彦伯一同而来的人还未走散,纷纷笑出声来。
伱一言,我一语的低声议论。
“崔信明是谁?不曾听过?”
“邀请陈先生居然不亲自登门,以为自己是谁呢?”
……
各种声音传入耳中,管事面红耳赤,羞愧逃离。
陈青兕步行入屋,正好遇上了自己的夫人萧妙宸。
萧妙宸在内屋都听到外边的骚动,出来看看情况,见是今科状元、榜眼、探花齐拜先生,心中欢喜,特地留下来道贺。
陈青兕犹自有些不爽,见萧妙宸不免问了一嘴:“夫人可认识清河崔氏的崔信明?”
“听名字有些熟!”萧妙宸略微蹙眉,显得娇俏可人,忽的一笑:“记起来了,听家父说过,此人确实极有才华,文章写的极妙。但为人蹇傲自伐,觉得天下人的文章不外如是,便自己赋诗吟啸。他出身高贵,为世人推崇,亦愈发自负,开始轻侮四海士望,被崔家族老禁足。郎君怎么提起他来了?”
陈青兕将手中拜帖递给她。
萧妙宸见之莞尔一笑,她自是知道自家郎君的脾性,说道:“想不到时隔多年,竟是习性不改,依旧目中无人至此。”
“不管他!”
陈青兕不将此事放在心上。
“郎君!”
萧妙宸突然叫了一声。
陈青兕道:“怎么了?”
萧妙宸犹豫片刻,笑道:“没什么,崔信明过于高傲,即便是五姓之中,也不为人所喜。郎君这般轻视他,只怕要被他记恨一辈子。”
陈青兕只是笑了笑,李治态度如此决绝,傻子才跟崔信明一路,压根就不理会什么崔信明,将他无视了。
上巳节这天,新科进士组团狎妓,在曲江池效仿古人,曲水流觞,将进士的格调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毫无疑问,此番科举改革,不论制度还是细节都圆满落下了序幕。
张柬之、郭待封、徐彦伯三人一甲进士及第直接授予正八品的官,二甲进士出身授予九品官职,三甲同进士出身并未直接入用,而是由吏部登录在册,等待空缺任用。
一甲二甲直接录用,将李治推行科举的决心力度表现无疑。
针对此次科举的成功,李治还下达了全新的命令,科举改为两年一试,对于考生也有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避免考生质量参差不齐,以省试成绩为基准,考生无甲等,不可连续参加科举,得一丙以下者,五年内不许参加科举,两丙以下七年,三丙以下十年。
科举本就是为了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堪堪及格,甚至不及格的人,凑这个热闹有啥意思?
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影响力的提升,科举入仕的权重将会越来越高。
这天在科举渐渐平息的时候,陈青兕再一次得到了李治的召见。
但现在隔三差五,陈青兕都会进宫。
李治常跟他说一些庙堂上的事情,听一听他的意见。
陈青兕轻车熟路的就来到了李治所在的武德殿。
“陛下!”
陈青兕有些期待的作揖问好。
这科举已经结束了,还是大获成功。
自己这个主考官,也该到论功行赏的地步了。
李治看着下方的陈青兕突然笑道:“爱卿可曾想过你立此大功,朕会如何赏你?”
陈青兕很违心的说道:“不曾想过。”
李治不置可否,继续问道:“那你希望朕如何赏你?”
陈青兕再次毕恭毕敬的说道:“能为朝廷效力,于愿已足。不论陛下如何赏赐,臣谢恩领受。”
李治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朕先提拔你为朝散大夫!”
陈青兕略感错愕,但还是第一时间躬身谢恩。
这朝散大夫是五品官,比他现有的官职都高一级,确实属于升官了。
但朝散大夫就是一个文散官,没有任何实权,一般都是给人挂着,当额外奖励,多给一份薪俸。
李治脸上的笑容突然隐去,一脸的肃容,道:“爱卿,朕暗中命你为黜陟使,你回去准备一下,即日动身前往灵州,去查一查那边的情况。”
第201章 灵州事
黜陟使?
这回轮到陈青兕端正了态度,问道:“灵州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黜陟使这可是不小的权力。
黜陟使是大唐首创的官职,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的就是官吏进退升降。
唐朝疆域广阔,州府数量众多,地方官吏更是多如牛毛。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在任上胡作非为,会影响朝廷的统治,特地设立了黜陟使这个职位。负责观察当地民生情况、查察地方官吏断案的档案、检查官吏的日常开支,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从当地的户口增减、垦田赢缩、赋役的薄厚、囚犯的多少、奸盗的有无等方面来品评地方官员的能力。
如果地方官员尸位素餐,只要是五品以下,黜陟使就可以随意罢免,五品以上也不虚,可以让他立即停职,朝廷会派专人来调查确认。
升官也是如此,对于为政尤异者,六品以下的官吏不必廷议,按照黜陟使的上报执行。六品以上,朝廷派人审核功绩,再行升迁。
黜陟使这个官职有几分钦差大臣的味道,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所以李世民对于黜陟使的任用标准是“抗词直笔,不惮权豪,仁恕为怀。”
而且黜陟使如果徇私舞弊,不仅要根据法令定罪,还会被通报天下,以儆效尤,重新启用的路都给断绝的。
所以当任黜陟使最低级别也得五品。
李治先任命他为五品散官朝散大夫,再任命他为黜陟使,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李治说道:“前不久左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领着族人求见,说他们族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请求朕给他主持公道。”
陈青兕听到契苾何力,便知事情不小。
契苾何力是铁勒部的世袭酋长,贞观年间就投奔大唐,为大唐南征北战,攻吐谷浑,灭高昌,败龟兹,征伐西突厥,论战功之彪炳,即便的汉人将领都没有几人比得上他。
更值得说到的是契苾何力完全被李世民的魅力征服。
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势力正强大,铁勒部想要投奔薛延陀就将省亲的契苾何力擒拿献给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
乙失夷男亲自劝降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却抽出佩刀,向着大唐的方向大喊:“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然后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明志。
得知契苾何力投降的李世民,直接说道:“这绝不是何力之意。”
身旁人都说铁勒人回到草原如鱼得水,李世民却再一次坚定的说:“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
李世民完全信任契苾何力这位蕃将,而契苾何力则用他一生来回报李世民的信任。
契苾何力最终病逝于抵御吐蕃的前线,从归顺唐朝到阵前病故,这位蕃将为大唐征战了足足四十五年。
面对这样一位蕃将,朝廷上下没人将他视为外人,李治也秉承自己父亲的态度对于契苾何力很是优待。
事情通过契苾何力闹到了李治这里,李治无论如何都得给契苾何力一个交代。
李治将情况向陈青兕略微说明。
陈青兕也了解了一个大概。
此事还得从唐朝的国策说起。
唐朝一直采用一个制度,以夷制夷,将亲唐的游牧民族部落安置在大唐的疆域之外,然后设立羁縻州、羁县、实行一国两制,对本地胡人的生活不过多干预,给予高度自由。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但说句实话,这是无可奈何的举动。
很多人跟风分析事情,根本不考虑环境,只看结果。
隋末是华夏千年历史,人口锐减最多的时代之一,大业初有八百余万户,至武德年间,仅剩二百余万户,锐减四分之三的人口。
整个天下百废待兴,人口奇缺。
大唐覆灭东突厥,北方惊恐震动,纷纷来归。
那种情况李世民能够如何选择?
是将他们內迁跟汉人一起生活,重蹈五胡乱华的覆辙?
还是放任不管他们,由着他们再建立一个新突厥?
又或者种族灭绝?
唐朝自己内部人口都不够,怎么可能派人花费巨资去占领不适合农耕的草地?
上一篇:史前直播:开局成为华夏之神!
下一篇:傀儡太子教你做万古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