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49节

  作为大明朝的皇太孙,朱允熥还是保持着皇太孙的本份也就行了。

  调兵遣将、调配资源等等,这些就是朱允熥该做的事情,对他来说这算得上是本分了。制定战略目标等等,这些也都是朱允熥可以做的事情。

  可是如果说打算微操、遥控指挥在前线的将领们,这对于朱允熥来说还是实在太难。他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哪怕自认为在皇太孙的位置做的还算不错,可是他也更加清楚自己的短板。

  道衍也没有因为朱允熥的一些调侃就紧张,现在也算是久在朱允熥身边做事,也算是比较熟悉这位皇太孙的性格了。

  一两句玩笑话自然没什么问题,只要不是一点分寸都没有,私下里稍微玩笑一下自然没问题。

  “殿下,臣并非此意。”道衍就连忙为自己辩解说道,“臣以为朝廷为此次出兵做了万全之策,从去年开始就在准备着,自然不会有大碍。”

  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乃至是在一些朝中的大臣眼里,这一次的出兵是因为宁王朱权奏报发现了蒙古鞑子在大宁附近留下了衣甲等等引发的。

  可是在道衍这些人眼里,他们自然也都清楚的明白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了,为了这一场战事,朝廷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

  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信一点自然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这一次的战争,大家也基本都是保持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更何况不要说大明开国以来,就算是大明开国之前,基本上都是胜多败少。

  不要说皇室宗亲、文武百官了,就算是寻常百姓们,对于大明的兵威之盛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就算是这一次对蒙古鞑子用兵,大家也都有着足够的心里优势。

  更何况现在的一些蒙古鞑子,可不是当初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了,他们的战斗力也是在不断的下降,在大明的强军面前现在也只能躲藏、避战。

  夏原吉则直接说道,“大和尚,我以为朝廷用兵,只要粮饷、抚恤足够,其他自然并无问题。”

  听到夏原吉这么说,朱允熥都有那么一些无语了,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这个夏原吉看起来还是有着一些先见之明的,还是知道大明的战斗力和军饷有关。

  道衍这个时候就稍微有些不满了,“夏大人,本官本以为和大人同殿为官,也都是殿阁大学士,即使没有私谊,也该有同僚之情,只是大人如此戏谑调侃,不应该如此吧?”

  夏原吉则是立刻作揖行礼,“姚大人见谅,是我失礼了,以后再也不戏谑调侃。以后见了大人,必然称官职。”

  这一下道衍也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了,对于他的称呼、对于他的那些身份,实际上在朝野上下也都是有着那么一些比较特殊和有趣的地方。

  别看现在的道衍已经是殿阁大学士了,地位可以说是比较高了。尤其是现在的道衍在太孙手底下做事,被人视作是皇太孙的心腹。

  可是这样一位潜力无限的大臣上朝的时候还是穿着朝服,和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但是下朝了、出宫了,他就换上僧袍,还是居住在寺庙里。

  不得不说这样的打扮和行事做事的风格,实在是让一些人有些搞不明白。

  按照正常的思维,能够在太孙手底下做事、能够被太孙信任,那自然也就是要在仕途上发愤图强,要争取能够为朝廷去做更多的事情才好。

  尴尬的道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实在是因为关于‘大和尚’这个称呼,也实在是不成秘密了。

  主要也就是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喜欢称呼道衍为‘大和尚’,再加上道衍的身份问题,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事情,这个称呼是没办法避开了。

  这些事情稍微有些意思,看着手底下的人相处的还算不错,朱允熥也算得上是乐见其成的事情,这件事情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大家稍微的戏谑调侃一下,可是要说成仇,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道衍和夏原吉,他们实际上也没什么私交,这当然也是一件好事。

  说到底也就是作为皇太孙,朱允熥不希望自己手底下的官员们内讧,那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好处,这样的事情肯定是需要避免才好。

  可是手底下的官员们一个鼻孔出气,那对于朱允熥这样的皇权掌控者来说,这显然也就不算是什么好事情了。

  所以说该有些分寸和界限的时候,还是有些分寸和界限的比较好,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更何况夏原吉和道衍虽然都是大学士,也都是在朱允熥手底下做事,但是这两个人算不上是在一个‘系统’,负责的事情不一样。

  夏原吉一直都是侧重于经济、财务方面的事情,这是被朱允熥当做户部尚书在培养的,以后的财政大权就是要这位大学士来负责。

  至于道衍这个大和尚的定位,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朱允熥的参谋,很多的事情也都是需要这位心机深沉、能力不俗的大学士来给出些意见才好。

  道衍和夏原吉也就是互相打趣两句而已,然后也就是各自忙碌着各自的一些事情,他们现在也算得上是比较忙碌了。

  朝廷的政事可不少,每天堆在案头上的事情也确实不少。哪怕有些不需要立刻就解决了,可是能够及时给批复的时候也就要批复了。

  朱允熥忙完了一天的事情,自然也就可以稍微的休息一下了。

  回到了乾清宫,朱允熥就问道,“祖父,这一次调兵遣将的事情,哪里还有疏漏?”

  “疏漏?”老朱就不太满意了,“你就是在操心些不该操心的事情,调兵遣将的事情和你有多少干系?都是咱调兵遣将、安排好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

  这一下朱允熥也有些无言以对了,可是也不得不承认老朱的说法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实在是因为这件事情,不管是从表面上来看,还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老朱在忙。

  调兵遣将的事情,尤其是这一次还让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宁王等人先后出兵,这可不是皇太孙就可以调动的,肯定还是需要皇帝出面才好。

  战事的安排等等,也确实都是老朱安排好的事情了,很多的事情都是他布置好才行。

  老朱指了指朱允熥,说道,“你现在啊,还是多想想你妻儿,那才是要紧事情。”

  “妙锦现在好着呢!”朱允熥有那么一些哭笑不得的说道,“现在我东宫上下,哪个不知道皇太孙妃有了身孕。这一个个也都是殷勤着,一点都不敢懈怠了。”

  这自然也是实话了,虽然现在徐妙锦有了身孕的事情没有公开。可是有些事情也是瞒不住人的,尤其是在东宫效力的宫人,这个时候自然也是更加的殷勤了。

  这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所以有些事情也确实不需要朱允熥太过担心。

  老朱嘿嘿一笑,说道,“咱啊,现在就想着咱重孙了。等到明年了,咱抱着文垚四处逛逛,想想看这也是个没事。”

  真要是这么说的话,好像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对于不少人来说,含饴弄孙也确实就是人生当中最大的幸福之一了。

  尤其是对于老朱这样极其重视血脉亲情的人来说,重孙可以说就是他现在最大的期盼了。

  朱允熥就开玩笑说道,“祖父,我一旦有了儿子,估计到时候就成了爷爷不疼、姥姥不爱了,这肯定有些不太合适吧?”

  老朱看了朱允熥一眼,说道,“别试探咱,咱先前说的话还算话。有了重孙一切好说,到时候咱也没精力管你。带带重孙,看着你管理朝政,咱没时间去做其他事。”(本章完)

第218章 不难取舍

  朱允熥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是上靠父母、下靠儿子了。

  皇太孙的位置是怎么来的他心里有数,他是通过了一些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不过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父母是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氏。

  而现在呢,如果是按照正常的程序,以后继承皇位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想要提前上位,很有可能也就是要靠儿子了,有了儿子就是什么事情都好说。

  这么一想的话好像是有点憋屈,但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反正都是一些好事情。

  “祖父,任亨泰回来了,我就给他降为御史。”朱允熥也没忘记正事,说道,“他这一回在安南实在是有些做的太过了,要是不加以惩处实在说不过去。”

  老朱也不开玩笑,认真说道,“这人在京中倒也安分,只是出去了就不老实。咱这辈子就怕一些官员贪赃枉法,他们在咱跟前不敢乱来。只是你也看到了,这任亨泰在京中的时候多好,现如今怎么就是这德行了?”

  “那些读书人比我们还急,礼部尽是一些道貌岸然之辈。”朱允熥就忍不住吐槽说道,“想想看啊,以前是礼部侍郎不知礼。现在更好了,礼部尚书本该教化天下,但是管不住自个儿!”

  老朱则是无比嫌弃的说道,“就是这个道理,说起大道理,那些人一套是一套。要说劝着咱得时候,他们一个个大公无私、忧国忧民。要是谈及到自身,这些人就品相难看。”

  朱允熥也不反对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极端,可是这类情况实在太多了。

  东林党什么的不说,历朝历代也都不缺少这类读书人。

  老朱也严肃起来,问道,“礼部尚书再补任,你觉得何人才是最好的?”

  朱允熥也有些头疼,朝廷好不容易才算是将六部尚书给补齐了。可是现在倒好,如今的情况就是礼部尚书又空出来了,现在也不得不考虑再选人了。

  “詹事府的门克新还算不错,只是已经七旬了,年岁太大。”朱允熥就说道,“我记得云南右布政使陈迪还算不错,要不就是练子宁和齐泰,这二人还算是有些才华。”

  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那就先不急着定下来,你再看看。”

  朱允熥对此也就是稍微的笑了笑,礼部尚书的人选确实可以稍微的再等一等,暂时不需要特别着急定下来。

  反正就算是没了礼部尚书,现在还有左右侍郎可以代理管理好礼部,短期内来说不至于礼部大乱,不会影响到朝廷的一些正常运转。

  主要还是习惯了,习惯了六部尚书时常有些空缺,皇帝也好、百官也罢,对于这类情况都觉得习以为常,所以该怎么做大家也都心里有分寸。

  老朱笑着提醒说道,“先前还想着给你找个状元郎好好加以培养,只是现在看起来状元郎也不一定可靠。”

  这话也没什么问题,任亨泰好歹也是大明朝第一个得到皇帝赏赐御制牌坊的,也是第一个被安排在朱允熥手底下的文官大员。

  结果呢,自然也就是大好前途一朝葬送,这也根本怪不了其他人,这一切也都是他咎由自取。

  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也会有不少官员心里会有各种想法,空出来了一个尚书的位置,要说不心动那是假的。

  五军都督府的正二品不少,正一品、从一品的都督也不是没有,而那些超品的公侯爵爷们自然也就不用多说了。

  可是对于文官们来说,正二品的尚书之位已经是仕途的极限了,心里当然有想法。

  “我准备这段时间再看看,现在好些文官我都有些看不明白了。”朱允熥就对老朱说道,“我还是不喜欢文官一个鼻孔出气,正好钓钓鱼。”

  听着朱允熥的话,老朱只会觉得欣慰。这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品质,不喜欢手底下的臣子内斗的利害,也不会乐意看到所有的官员联起手来。

  用一个礼部尚书的职位来钓钓鱼,看看那些文官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格局,这也不错。

  尤其是朝廷的南方文官比较集中,虽说不敢有直接的派系,不过或多或少的还是会有一些藕断丝连、明里暗里的小组织。

  老朱就笑着开口,说道,“那是该好好的分辨一下,这几年咱对那些文官管的也松了些。”

  朱允熥一本正经的点头,他也觉得最近这几年老朱的脾气变好了不少,起码针对文官的大案相对来说减少了很多。

  至于其他的读书人、文官会不会认同这样的说法,朱允熥可顾不上。

  郭宁妃来了,看到朱允熥后说道,“殿下,这些天你该多去陪陪太孙妃。女子有了身孕,这些时候心里想的事多。”

  虽然现在这个年代没有什么产后抑郁的说法,但是在孕期会有各种情绪不稳定的认知还是有的,尤其是在一些富贵人家更是如此。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宁妃娘娘,我也就是现在过来说说话,肯定还是要回去和妙锦说话、吃饭。”

  如果是以前有人敢赶走皇太孙,老朱肯定会非常的愤怒,对他来说一天最大的放松实际上也就是和孙子一起吃饭、说些家常或者朝堂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老朱虽然心里头还是有些舍不得孙子离开,但是只要想到重孙的诱惑,那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朱允熥就说道,“娘娘,过些天应该是有宗室藩王入京朝觐,有些事情还是得您去代劳。”

  虽然北边的几个藩王都是出征在外,可是其他的一些藩王该入京觐见的还是要入京,这也是大明的一个惯例了,只不过今年是从楚王朱桢开始。

  郭宁妃就笑着说道,“也没有多少事情,太孙放心就是,肯定不会劳烦太孙妃。”

  朱允熥看向老朱问道,“亲耕礼的时候我牵牛、您老人家扶犁,按说本来是该妙锦也跟着一道过去,这可怎么办?”

  亲耕礼这东西可不是小事,每年的仲春时节就要开始。这也是劝课农桑的代表活动之一,以往老朱都是亲力亲为,不是做个样子就走。

  大臣观礼,宗室也要下田,御田也就是‘一亩三分地’,收获的粮食是要用来祭祀天地社稷的,这可是大事情。

  前几年都是老朱带着朱允熥,爷孙两个在忙活。没有当家主妇,所以也少了一些流程等等。

  本来以为今年徐妙锦要出面,也没理由不参与,尤其是这还是她作为皇太孙妃第一次参与亲耕,意义自然也就更加的不同寻常了。

  老朱想都不想的说道,“妙锦不去,寻常时候那些大臣、命妇都要观礼,站着都是一两个时辰。咱宗室还要下田,岂能累着咱孙媳!”

  皇帝和太孙亲耕,文武百官都是要观礼,如果有幸还会被叫去帮忙。

  老朱也明白一些朱允熥的担心,无外乎就是徐妙锦如果缺席,这肯定是有一些好说不好听了,在以农为本的时代,劝课农桑是统治者必须重视的。

  哪怕只是一些仪式性的事情,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连个表面功夫都不做,要不然实在是太难看了。

  “过几天就让人去报喜,这是大事。”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估计再瞒,也是有些瞒不住了。”

  朱允熥也不反对这个说法,有些事情在宫里可以瞒住。但是有些事情想要完全瞒下来,那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了。

  就比如说现在的太医院,很多御医都是心里有数的,他们不敢随意乱说,可是很多的迹象也是被一些臣子多少察觉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49/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宫太监:从后宫开始权倾朝野!

下一篇: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