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19节

  掌握好大方向即可,剩下的一些细节和具体执行,其他的官员们可以做好。早就定下来了规矩等等,只需要按照那些规矩来执行,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差错了。

  要说没有半点激动和期待也是假的,毕竟眼看着就是最为重要的时刻了。

  哪怕不是登基大典,但是只要传位诏书正式的公布,大明就要进入新篇章,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就不再只是皇储而已了。

  这不只是朱允熥的大事,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大事。他们的利益也紧密的和这位太孙绑定在一起,他们的利益看起来自然也就是一致的。

  陈迪来到了文华殿,本来以为是要回答一些关于皇帝大寿筹办的事情,只不过有些事情的进展显然是超出了他的预料。

  朱允熥倒是非常的淡定,递出诏书说道,“回头找几个靠得住的、口风严一点的,看看这诏书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不明所以的陈迪接过诏书,只是当翻开后瞬间脸色惨白、豆大的汗珠开始不断的往外冒。

  虽然先前就知道一些事情,也猜测了一些事情,就算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际上也不需要太过意外,毕竟这些事情也算得上是在预料之中。

  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啊,皇太孙直接将传位诏书给递了过来。陈迪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那自然也就是极为尴尬了。

  朱允熥显然不是很在意陈迪尴不尴尬,说道,“若是有不妥之处就帮忙修改好,后天呈递到陛下跟前,可明白了?”

  陈迪下意识的点头回答说道,“回殿下,臣明白。”

  听着陈迪这么发虚的声音,朱允熥也乐了,“明白就好,这些事情不好张扬。找几个靠得住又有学问的,这可不是小事。”

  陈迪连连点头,这确实不是什么小事情,这甚至算得上是超级大的了不起事情,自然也就需要格外的谨慎才好。

  如果只是在朝堂上听到了传位诏书的内容,陈迪等人也不会说什么。可是现在要帮忙修改,那就极为特殊了,这是最早知道明确内容的大臣了。

  这确实需要有才学的人才好,另一方面自然也就是需要那些口风严的大臣,可不能提前闹出来满城风雨。

  不过转念一想,皇太孙现在将诏书送了过来,这也意味着对他的信任。

  太孙手底下的饱学之士不少,那些人也可以帮忙修改、参详诏书,不一定就是非得需要这位礼部尚书才能够将这件事情给做好。

  朱允熥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如今在抚育皇重孙,这是我朱家麒麟儿、传世之孙,诏书上添一笔,可明白了?”

  陈迪小心翼翼的回答说道,“殿下明鉴,小殿下出生之时,皇储之位已定、上下归心。”

  陈迪这人到底还是比较本份,他知道朱允熥的意思,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说来添了一笔,以后就会容易被人误解一些事情了。

  皇重孙现在本来就是由陛下在亲自抚养,这也是可以在史书上记下来的一笔,这一切也都可以说明这位皇重孙深得陛下的喜爱。

  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这也是皇帝的爱屋及乌,是因为先太子、是因为皇太孙,所以陛下才会格外喜欢那位皇重孙。

  朱允熥笑了笑,不在意的说道,“无须担心以后的那些事情,孤在意的是我大明皇位传承之序。皇重孙由陛下亲自抚育,这也是事实,不怕人说。”

  陈迪也无话可说了,他自然明白太孙的意思,他相信太孙也能够明白提醒的意思。

  可是这位太孙现在就是装作听不懂,甚至是将事情给牵扯到其他的方面,那自然也就只能依靠太孙的意思来办了。

  不要说陈迪了,其他的一些官员们实际上也差不多。皇帝也好、太孙也罢,他们确实会在一些大事上询问一些官员们的意见,也会虚心纳谏。

  只不过那两位很多的时候也是无比的固执,他们一旦做出了决定,其他人也根本就没办法更多的去提醒,没办法让那两位改变一些主意。

  这大概也就是一些文官心里不满的原因了,皇权太过集中、皇帝太过强势,有些时候只能按照吩咐办事,而不能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办事。

  这对于文官们来说,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不满了,圣贤书上的教诲没办法施展呢。

  等到陈迪离开,朱允熥看向道衍问道,“你觉得陈迪这人如何?”

  道衍就比较谦虚、本分的说道,“回殿下,尚书乃朝中重臣,岂是微臣可以妄议的?”

  朱允熥抬眼看了看道衍,笑着说道,“这是在向我讨官了?还是说觉得以你的才华更该去做些大事,而不是在这大学士的位置上打下手?”

  这一次是轮到道衍开始流汗了,别看这位太孙的岁数不算大,可是城府非常深。尤其是这两年,道衍越发感觉到压力了,因为这位太孙的威严越来越重。

  道衍赶忙表明心迹说道,“回殿下,臣出身粗鄙,殿下不以臣才学不足以简拔,臣心中感念。能忝为大学士,臣已是不安。”

  这话就是有些半真半假了,也就是稍微听一听也就行了,如果当真了那就显得太容易被骗,那反而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道衍的出身确实‘粗鄙’,是僧不假,可是也儒道都修,能够成为大学士、成为太孙心腹,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提拔,是仕途的巨大转变。

  朱允熥也不管那么多,直接问道,“既然知道如此,那就说说陈迪如何,哪有那么多推辞?”

  道衍谨慎回答说道,“殿下,臣以为尚书大人有志操、纯孝,主政地方时多有惠政,臣觉得满朝上下难有几人能与尚书相比。”

  这话也没什么问题,陈迪能够被选任礼部尚书,不只是因为孝顺的原因,更因为他主政地方多有政绩,他的仕途起点不高,可是一步一个脚印非常的踏实。

  朱允熥笑了笑,随即说道,“是干臣,难为能臣。眼前的事情能做好,以后的事情他难想到。”

  听到朱允熥的评价,道衍不好接话。虽然他心里多半也是认可这些评价,只是真的不好直接顺着话就应下来,那实在是太没规矩了。

  陈迪能够办好眼前的事情,也可以在一些时候给出解决事情的建议,但是也仅仅只是这样而已,他很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太多的远见等等。

  朱允熥继续说道,“早知道继续让他牧守一地就好,那也能为百姓做不少的事情。现在在礼部尚书之位上,那是有些屈才了。”

  道衍只好尴尬一笑,陈迪曾任山东左参政、云南左布政使,确实是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但是真要说起来的话,在地方大权在握的一些重臣,对于成为六部尚书之一也是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官阶就不一样不说,地位也更高啊。

  更何况道衍也觉得太孙说的有些偏激了,陈迪在地方可以牧守一方。但是来到了中枢,这个礼部尚书也可以做不少的事情,能力还算出色自然就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一定就是非得成为临民官才能做事,在中枢自然也是可以做不少的事情。

  朱允熥看向夏原吉说道,“你去东宫一趟,这一次花费不少。国库那边虽说支出了一些,有些还是从内帑走,去找太孙妃报备。”

  皇帝的大寿自然需要花不少钱,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这些道理上来说也是朝廷大事,自然也就是需要国库来买单了,其他人也挑不出来毛病。

  不过现在内帑有钱,夏原吉或者郁新等人更加心知肚明,那些海船运回来的金银财宝现在大多数落入了皇室的手里。

  此前大家在争市舶司,自然也就是因为有利可图,甚至其中的利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才是争夺的重点。

  可是现在没办法,皇太孙‘一意孤行’,朝廷虽然能够得到不少好处。但是皇室、宗室以及一些勋贵等等,也都是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好处。

  文官们心痛,一些地主阶级、豪商更是痛心疾首,大部分的利益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只能去抢那些大人物指缝里漏出来的。

  朱允熥继续说道,“那桩事情东宫出白银二万两,你之后再去找郁新,商议好数目然后报给我。”

  皇帝的大寿是需要朝廷买单的,登基仪式自然也是需要朝廷买单,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其他人也都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东宫现在愿意掏出来二万两白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字了,几乎可以占到大典的一多半费用。

  这位皇太孙肯定不愿意太过铺张,此前大婚的时候拿走一些拨款去补贴出海的事情。现在的登基大典,估计也不太愿意多花钱。

  夏原吉作为朱允熥的钱袋子,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还真的就是该花的就要花,可能能省的地方一定要省。操办一场盛大的登基大典,不一定能讨太孙欢心。

  因为到了那时,太孙是要仔细算账,说不定会因为花的多而痛心疾首了。

  这就是朱允熥的态度,他也确实觉得钱是需要花在刀刃上,现在大明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甚至时常还会感觉到不够用。

  军饷实际上还算好,大明很多的士兵都是屯田,朝廷不需要像两宋时期将大量的人给塞进军队以求社会稳定。

  至于官员的俸禄更加不需要担心什么了,哪怕朱允熥此前是稍微提了下给官员们的俸禄,不过依然是改变不了大明官员俸禄很低的现实。

  这就是实际情况,这就是很多官员现在在吐槽的地方,可是依然没办法改变现实。大明更富之后,或许官员们的待遇能提升一些。

  一些重大的基础工程,这才是接下来最需要花钱的地方,疏浚大运河等等,这就足以让朱允熥开始缩衣节食了。

  还需要持续的开发北方,要保持着基础的战斗力等等,或许还有随时可能爆发的一些边境战役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花钱的。

  相比起开国之初,大明确实富强了不少,可是还真的不足以让朱允熥觉得手里的钱花不完。

  哪怕是看似开海之后多了一些收入,也不会改变朝廷处处需要花钱的现实。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朱允熥此前不断的削减宗室的待遇等等问题,可不只是单纯的考虑以后朝廷的负担越来越重,而是现在就有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仔细的批阅着奏章,朱允熥忽然问道,“我想起来了,年号这些事情也算是定下来了,让衙门上下准备一下,提前昭告百姓。”

  现在纪年方式就是如此,可不是公元XXX年,而是以皇帝的年号为数,现在也需要开始稍微准备一下了。

  道衍就说道,“殿下放心就是,陛下大寿之后,各级衙门必然会做些准备,到时候各地州府必然也会昭示百姓。”

  朱允熥认可这些,好像确实不需要特别着急去做这些事情,只需要等到老朱公布传位诏书,很多的事情一些官员就要主动开始忙碌起来了。

  道衍继续劝道,“殿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就是该名正言顺,殿下该请陛下临朝,这样才好以正视听。”

  朱允熥顿时就乐了起来,“怎么?前些天皇祖父主持早朝,这还不足以让一些人消停下来?”

  这个事情还真的是一言难尽,因为很多的事情就是如此,有些人就是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内容,别人再怎么证明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

  朱允熥觉得没必要,说道,“算了,这些事情总是免不了,说多了也没用。朝堂上没有多余的声音就好,你明白吗?”

  道衍明白了,太孙只需要朝堂和宗室不要乱说。民间有些许议论,也不要过多的在意。(本章完)

第303章 人大辈分小

  还没到西宫,朱允熥就听到了朱文垚的哭声了,不过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小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当看到朱文垚的时候,朱允熥乐了,“这是谁出的主意?怪不得文垚在哭!”

  胖嘟嘟的朱文垚很委屈,先前照了铜镜,这孩子一下子绷不住委屈的哭了。现在想想还要费力的举起双手抱住脑袋,后劲还在依然会哭。

  老朱就得意扬扬的说道,“稚童稚童,就该是如此!你小时候不在咱跟前,不过咱想着多半也是这样!”

  汉人也是剃发的,不一定就是罪囚或者是到了清朝才剃发。当然这里指的,多半也就是一些小孩了。

  留个小辫子,只在天灵盖留一些头发,或者是就给天灵盖上的头发给剃了,再或者是红孩儿那样前脑门和脑袋两侧留一撮头发,这都正常。

  这也是传统了,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小孩子的发型可爱着呢,家长也可以有很多的创意。

  朱文垚现在就是被剃了胎发,留个个如同红孩儿一般的发型。

  “这看着就喜人。”朱允熥也乐了,说道,“祖父,诏书让人改了改,您抽空看一下呗。”

  老朱就颇为不耐烦的说道,“那些读书人还真就是心眼多啊,咱写的诏书,他们还有不敢信的?那个陈迪做事缺心眼,人太实诚了。”

  朱允熥也不好反驳,因为实际情况还真就是老朱说的那么回事。实心眼的陈迪特意将诏书送给老朱过目,显然是不希望有任何差错。

  哪怕是万分之一也不敢不在乎,毕竟这一次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就是再谨慎都不为过,更何况太还是礼部尚书呢。

  朱允熥笑着说道,“不过这人做事倒是踏实,能踏踏实实的将一些事情给处理好就行。不犯错就好,现在朝廷也要这样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架海紫金梁,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着经天纬地之才,更不是每个当官的做事都是尽心竭力、兢兢业业。

  所以就算陈迪稍微‘平庸’了一点,那也是可以接受,他能主政一方、执掌礼部,就说明不是普通人。

  对于陈迪的这些做法,朱允熥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这本来就该是礼部尚书该做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事情也需要一再的确认,要不然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过两天也就是祖父的寿辰了,也是该和叔叔们和姑姑们说一声,他们也好做些安排。”

  老朱直接否决说道,“你现在在京里的这几个叔叔岁数太小不管事,你那些姑姑们一介女流不要干涉朝政。他们只管来上朝就是,只用给咱贺寿就好,其他的轮不着这几个说话。”

  朱允熥一时间无言以对,不过也觉得老朱说的这些也在理。藩王们当中也就是秦王、晋王这几个有些地位,对朝堂有些影响,其他的基本上也就是最为普通不过的藩王了,政事还是不要谈及更好。

  至于公主们,老朱一贯是重男轻女,觉得女儿们给点嫁妆好好过日子就行,政事是万万不能干涉。

  既然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朱允熥也不勉强,“那就按祖父的意思来办,这些事情就不劳烦叔叔们和姑姑们了。”

首节 上一节 219/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宫太监:从后宫开始权倾朝野!

下一篇: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