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26节
甚至有些大臣还会无比支持,这倒不一定就是在忙着拍马屁等等,这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符合礼仪,这是一种制度。
别看朱允熥年轻,可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忽然间出事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一登基就修陵寝,绝对也就是不会耽搁的,这是有备无患。
可是现在朱允熥选择将陵寝的事情给放一放,选择先疏浚运河,这显然也就是非常的以国事为重。
不过朱允熥提醒说道,“我父王那边也是要注意,该准备的要准备,该翻建的也是要翻建,这些绝对不能耽搁了。”
郁新自然也明白,连忙保证说道,“回殿下,先太子殿下陵寝必然是要翻建,绝不会误了事。只是陛下那里,也不能耽搁了。”
朱允熥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还真的是有些不孝的孙子,此前就抽调了一批在孝陵修陵的工匠、民夫,这对孝陵的修建还是有些影响。
尤其是考虑到老朱的年龄,在这些事情上自然更加不敢耽搁了,该忙的时候肯定还是要忙。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孝陵那边肯定是该有人还得是有人,只是用不着太多的人。有些事情就慢慢来,这样也就行了。”
既然朱允熥都这么说了,郁新自然是松了口气,这显然也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要不然一系列的大工程会对国库有不小的影响。
财政就那么点,一下子要是开工三座帝陵的修建等等,这实在是有些累,也确实有些承担不起,尤其是考虑到还要疏浚大运河,那就是更大的负担。
不只是银钱之类的根本拿不出来,也是因为征调民夫等等必然是非常吃力的,那也会有不小的压力。
郁新也继续说道,“殿下,臣以为这些事情还是需要和工部尚书商议。这些时候有太多大事要做,役夫和工匠必然是有些缺口。”
不是说有些缺口,而是说缺口确实比较大,这一切都意味着现在要仔细的去规划好,绝对不是想做一些事情,就不顾一切的去做,还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朱允熥自然也能够理解,说道,“严震直确实是该给我说清楚才好,这些事情得提前安排才对。他这个人呐,做事就是太仔细。”
做事仔细自然是一个好事情,可是如果是太仔细了,那么有些时候就是完美主义者、吹毛求疵,那也有可能会影响一些效率了。
仔细想想看,朱允熥也觉得头疼,明年开始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朝廷收入根本就不够用啊。
朱允熥的陵寝就装模作样的开工,派几个人在那边动土,这也就算是符合礼仪了,暂时没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可以降低负担。
老朱的孝陵自然也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需要派出一定的人去修建,只是规模比起前些年要下降,还是不着急,愿意相信他老人家可以更加长寿。
东陵那边将太子陵改为帝陵,不过好在东陵的整体规模不大,所以有条不紊的去翻建也不需要太过着急。
这还真的是省了不少事情,也确实是集中了一定的资源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现在也确实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优先级比较高的大工程当中了。
等到郁新离开,朱允熥对夏原吉说道,“去仔细的查查账,朝廷的银钱总是不够,我心里头就不踏实。”
夏原吉就连忙说道,“殿下,朝廷财赋是有些不足。只是明年若是开始疏浚运河,该是不用担忧。就算是有突发之事,也能抽出些银钱。”
听到夏原吉这么说,朱允熥就怀疑了,“这么说来,郁新这是给我打埋伏了!不过这样也好,总不能处处都算到极致。”
确实不能处处都是算到了极致,要不然的话必然会有麻烦。还是需要留点应急的,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想想看也郁闷,大明开国三十年了,相比起以前确实要富裕不少。可是也会时常感觉到钱不够用,时常会因为银钱的事情搁置一些计划。
道衍这时候就开口说道,“殿下,若是实在缺钱,臣以为现在倒是可以多印一些宝钞。”
“不可!”夏原吉急了,连忙说道,“宝钞好不容易才让百姓认可些,这时候若是多印,只怕前功尽弃了。”
道衍有些不太理解了,“夏学士,现如今宝钞起码是在江南能行得通、百姓也认了。这时候若是用宝钞,倒也能省不少事。”
朱允熥笑着说道,“朝廷现在缺钱,说到底还是以前印的宝钞太多,这是在还旧账。旧账还没还清,再去借新债,百姓知道又如何去想?”
道衍也瞬间明白了,随即也稍微的有些尴尬。对于银钱、财政的事情,他自然也是有所涉猎,但是远不如夏原吉这样专业。
夏原吉也连忙说道,“臣以为至少还要三到五年,方能收入此前朝廷多印的宝钞。如今也只是在江南等地宝钞能同样,这还远远不够。”
此前的三十年,至少有二十七年在多印宝钞,这实际上也就是在榨取百姓的钱财,也引起不少百姓怨声载道。
而现在只有三年的时间,还真的不足以还完以前的亏空,还真的不足以让全天下的百姓重新认识、接受宝钞,有些人甚至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真要是现在继续多印宝钞,确实可以一口气榨出来不少银钱、资源,不过宝钞的信用等等基本上就算是彻底废了,那就真的是前功尽弃了。
还是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这几年稍微苦一点也没什么关系,民间的资源就想对丰富,这也算是‘藏富于民’。
不过对于朱允熥来说,这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节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可是开源同样不能耽误,争取赚到更多的钱,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了。单纯的节省,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该努力的时候继续努力,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显然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大明说到底还是底子不够扎实,还是会存在缺钱的现象。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其实朱允熥早就算是开始当家了,也早就知道朝廷的一些财政情况了,也一直都不会觉得特别乐观等等。
只是想想现在的一些情况,更加觉得头疼而已,只会是更加的有压力和负担罢了,他肩膀上的担子显然是不轻的。
除了需要填一些老朱此前挖的坑,也是该给子孙后代打下一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显然也都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还没有当皇帝呢,现在就有这么多的负担和压力,当了皇帝之后肯定会更加的头疼。
谁让这是朱允熥自己的一些选择呢,所以也没什可抱怨的,还是接受这样的责任和压力,他也乐在其中。
不断的召见大臣、不断的商议一些事情,不只是现在看起来比较忙,接下来的朱允熥势必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忙下去,根本闲不下来。(本章完)
第311章 身份的改变
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东宫,朱允熥忍不住有些疲惫,他是忽然间觉得现在的事情好像是变多了。
看到朱允熥闭目养神,徐妙锦立刻站起来,轻轻的给他揉着太阳穴。
“现在这些人,还是真的知道见风使舵。”朱允熥忍不住吐槽着说道,“我是储君,这些人恭顺。现在祖父下诏了,这些人的事情就多了。”
徐妙锦笑着说道,“殿下,他们也没做错。先前不管怎么说,殿下还是储君,虽然观政、理政,那也是皇祖父的旨意。”
这么一说好像还是非常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这就是现在的一些实际情况了,这么一解释也是完全没什么问题。
原因非常简单,先前朱允熥看似是大权在握,但是那时候的他只是观政的储君,所以政事看似一把抓,不过那也是皇帝的旨意,百官自然也配合。
以前虽然大家也不怀疑朱允熥的储君地位,不过此刻就名正言顺了,这是即将正式登基称帝的新皇,那大家的做事风格又是一码事了。
“这么说也确实如此,还真的就是名正言顺了。”朱允熥笑了起来,“以前国库银钱不足,郁新只敢劝谏,现在心眼就多了。”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朝廷上的事情臣妾不知,只是宫里的事情臣妾知道的就不算少了。”
这些也是徐妙锦的聪明之处,虽然朱允熥偶尔说些朝堂上的事情,但是她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就不怎么听,更不会主动去询问等等。
后宫不得干政,这也就是大明皇室的一些规矩,她自然也心里非常清楚,现在的大明就不应该有着后宫干政的土壤。
朱允熥随即好奇起来了,问道,“宫里现在有了什么新鲜事,说说给我解闷。”
徐妙锦就说道,“此前殿下是储君,臣妾也跟着沾光,皇祖父的妃嫔也都处处让着我。这两天她们对臣妾更是亲厚,隐隐有讨好之意。”
朱允熥有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现实情况也就是这么回事,甚至他都觉得老朱的那些妃嫔们现在才讨好徐妙锦,那都是晚了。
徐妙锦继续说道,“这两天臣妾收到不少请柬、传话,隐隐也都是想要商讨叔父、姑姑们的婚配之事。”
朱允熥一下子明白了,笑着说道,“这些事情是该过问,你也该用心些。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倒不只是讨好。”
虽然此前就是有那么一点将宗室的婚配之事交给徐妙锦处理,但是一些重量级、身份特殊的宗室,不是老朱亲自指定,就是朱允熥在过问。
不过显然并非所有的宗室子弟的婚配之事都是皇帝和太孙在处置,此前就有一些事情是交给徐妙锦在处理的。
接下来自然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因为她很快就不是太孙妃了,而是大明的皇后了,那么处理这些事情就更加的理所应当了。
这时候就更加别提辈份的事情了,她即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些事情也应该是她来做。
朱允熥笑着说道,“我的意思就是亲王的王妃,首先还是以勋贵人家为主。只是事无绝对,真要是没有合适的,在文官那边看看,只是品级不能高。”
徐妙锦自然也心里有数,笑着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妾也有分寸。如今不只是皇叔,还有一众兄弟也要考虑。”
亲王的王妃自然是以在勋贵人家选嫡女,这才是‘门当户对’的事情,大家对此也不会有任何的意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一些藩王的嫡子,尤其是藩王的嫡长子,那就需要慎重对待了,他们的王妃也只能选勋贵人家的嫡女,毕竟世子多半是要承袭亲王王位。
至于朱允炆那样的,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特例了,只是这个特例特殊,大家也都默契的不会多去说些什么。
“过两天随我们去孝陵祭拜,皇祖父是等不及了。”朱允熥开口说道,“回头让中山王府的那边也回趟老家,你们家那边也是要加封。”
如果是以前,徐妙锦哪怕是心里开心、期待,肯定也是要稍微的谦虚一下,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但是现在也觉得没必要。
一方面是知道朱允熥的性格,另一方面自然也就是因为身份的一些不同了。
在徐达不断的立功之后,皇帝也追封过徐家的先祖,这一切大家自然也都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这看起来才是最理所应当的事情。
可是现如今的情况就更加特殊了,那就是徐妙锦即将成为皇后。给徐辉祖加封是不可能的,但是徐家的先祖肯定是要加封。
不过徐妙锦有些为难,说道,“殿下,此前先父被追封为中山王,朝廷已有洪恩了。”
这么说也没问题,在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的时候,朝廷就追封徐达三代祖先为中山王,三代女性皆封中山王夫人。
也就是说徐家的祖先该封的就已经封了,那自然是因为徐达的功劳太大了,而绝对不是说因为徐妙锦这个太孙妃的缘故。
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清楚,就笑着说道,“加封,自然也不能封王这些。到时候你是皇后,该有的肯定还是要有,要不然也不好看。”
‘封官’自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一点大家也都心里清楚,毕竟此前都已经有了,也不可能继续升格,因为一切看起来也都是到顶了。
只是除了封官之外,也可以多立石像生、祭祀之物也可以有特旨升格等等,这些实际上也是一种赏赐,在封建王朝用什么样的物品都是有严格的讲究。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你记得召允炆的王妃,此前她那兄弟闹出事端,估计这些日子也不好过。让她再带侄儿入京,我也是该看看侄儿了。”
徐妙锦就开口说道,“殿下,要不趁此机会召武林王回京吧,真要是到了那时,武林王最少三年不能入京。”
这就是徐妙锦的聪慧之处了,她自然多少也是能够明白朱允熥的意思,所以也就在这个时候顺水推舟一下了,这没什么问题。
朱允熥一旦登基了,朱允炆就要顺势被升级为亲王。按照老朱制定的规矩,朱允炆这个亲王至少三年是不能入京,这也基本上算得上是铁律了。
那么就在现在打一个埋伏,提前让朱允炆回京一趟。说起来杭州离应天府也近,所谓的朝发夕至不是随便说说,也完全可以这么做。
至于武林王妃马氏,或者说朱允熥的侄子朱文圭,那也都算得上是一个理由和借口,不过看一看也没什么坏处。
朱允熥也不矫情,说道,“那这样吧,你上奏就好,到时候我也和文物们商议一番。”
这么一个脱裤子放屁的行为还是有必要的,这也是遵守规矩啊。虽然实在是多此一举的样子,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需要做好才行。
这可不是朱允熥要在朱允炆面前炫耀之类的,早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从朱允炆被赶去杭州的时候,两个人的地位就彻底的区分开来了,就算是今时今日,见了朱允炆也不会让人觉得这是扬眉吐气了。
朱允熥小声说道,“祖父先前给我下套,就怕我杀了允炆。马上册封允炆为吴王,祖父还假惺惺的说杭王、余王,我岂是那样的人!”
自家这位太孙真的是什么地方都好,就是这张嘴有些时候实在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意无意的话也听着吓人。
徐妙锦只能笑着说道,“皇祖父一直都是想着宗室和睦,我想现如今看来也确实如此。”
“我和允炆不睦,我也不讳言。”朱允熥就说道,“我那些叔叔们,面和心不和的也不少,过几年年估计说不定就有逮着兄弟就弹劾的。”
这话并非是朱允熥夸大,兄友弟恭的样子是最好不过的,可是一旦有了利益冲突的时候,那就没什么兄友弟恭可言了。
亲兄弟为了利益都有可能大打出手,而这些宗室藩王当中很多人从小到大也不见得见过几面,再加上并非一母同胞,那也不见得有多少兄弟情谊。
老朱在的时候自然情况还好,那些藩王们知道老朱在意什么,自然不会去拉踩自己的兄弟,还是要维持表面的兄弟和睦。
可是一旦老朱不在了,到时候换成了朱允熥当家,有些藩王说不定就要开始行动。拉踩一个兄弟,自己说不定能换个好的封地。
上一篇:皇宫太监:从后宫开始权倾朝野!
下一篇: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