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06节

  孙坚如果泉下有知,恐怕也会欲哭无泪,心想老子的长沙怎么越混越回去了?

  下一站是江陵(荆州)。

  这里极为富庶繁华,暴打岳阳、汉阳和九江!

  朱国祥本打算逆着长江去四川,但随行人员纷纷劝谏。

  不仅仅是因为三峡水险,更因为川北的蜀道艰难。太上皇一把年纪了,从四川去汉中恐怕会累出毛病来。

  就算太上皇身子骨硬朗,太上皇后她们也经不起折腾啊。

  之前游玩黄山、庐山等地,沿途大部分可以坐船,也就爬山需要徒步劳累。黄山再难爬,能跟翻越川北蜀道相比?

  面对连番劝谏,朱国祥又看看老妻,终究还是放弃了去四川。

  他乘船沿着荆襄运河北上,在襄阳游玩数日,便坐船走汉江直奔汉中而去。

  秋高气爽,风景宜人。

  船队过了石泉县地界,继续往前便是大明镇了。

  以前的大明村、大明乡,还有上白村、下白村,现在通通属于大明镇管辖,有一位副县级官员在那里治民。

  能有这种待遇,纯粹就是因为龙兴之地。

  朱国祥出舱站在甲板上,猛地看到一条小河汇入汉江。

  多年前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

  他和儿子就是顺着那条小河,衣衫褴褛走到汉江边上,并看到江面有船只和活人。

  船只前行,两岸景色倒退,仿佛时间也跟着回溯。

  当初大明村更下游的地方,居然也有零星百姓居住了,荆棘丛生的江边荒坡,变成一片片茶园和桐油林。

  朱国祥拿起望远镜仔细观看,在一处茅草房旁边,还看到用来培植香菇的木桩。

  他忽然笑得很开心,这是他传授的技术,此地百姓一直使用着。

第1142章 1137【重游故地】

  虽然是临时改变路线,但本地官吏也已经知道了。

  毕竟近千人的队伍过来,吃喝拉撒都需要提前准备,已有快船先一步出发跑去安排。

  官员们大概听说了太上皇的脾气,知府和县令全都留在各自衙门办公,同时又派遣心腹到大明镇时刻等候。

  船队一到,这些心腹立即回府城、县城报信。

  大明镇的码头很小,已经提前半个月清场,不准来往船只久留于此,避免太上皇的船队到了没地方靠岸。

  这是真正的扰民,镇上许多生意都没法做了,以至于朱国祥看到的大明镇有些冷清。

  派驻了品官来管理的镇,目前全国仅有二十七个。除了大明镇之外,其余全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镇长的正式官名为镇监,有从七品和正八品两种。

  大明镇的镇监,便是从七品,叫做史济之。

  他听说船队来了,连忙冲出办公室,带着一群属吏到码头迎接。

  其实吧,正式吏员也就三个,其余皆为白役(临时工)。

  正式吏员必须由上级部门批准,并层层上报到吏部造册。比如县衙的正式吏员,就必须通过府衙(或州衙)吏曹的考核,再层层上报到吏部。

  而县衙的非正式吏员,县衙吏房就能搞定,州府官员一般不过问。

  即便是等级相同的吏,如今也分出了清浊高下。他们自己分的,朝廷并不承认。

  中央阁、部、院、寺的文吏们,就称自己是“儒吏”,看不起其他各级衙门的吏员。这些人往往具有秀才功名,屡次不能中举才去考中央吏员。甚至还有少数具备举人功名。

  省、府、州主要部门的文吏们,则自称为“经吏”,也看不起其他衙门的吏员,其中拥有秀才功名之人也极多。

  此类分级,还有很多,已经形成了歧视链。

  书吏、学吏、典吏、攒吏什么的,一大堆自封的非官方称谓!

  名称越文雅,就越靠近歧视链的顶层。

  “太上皇回乡了!”

  “太上皇回乡了!”

  一声声呼喊此起彼伏,从镇中心往周边扩散。甚至有人划着小船,逆着汉江及其支流朝两岸高呼。

  人群越聚越多,实在挤不过来的,就去山上、树上眺望。

  事实上,大明镇的“原住民”并不多。

  尤其是原来的大明乡百姓,因为追随朱氏父子起兵,没死的都做了官员和将校。死了的也有抚恤优待,在河南、湖北赐给其家属更肥沃的土地。

  于是人们陆续搬走,留下来的不超过三成。

  眼前的大明镇百姓,多数是之后迁来的,而且以山中逃户为主。

  但不管是不是“原住民”,都把太上皇当成同乡,与有荣焉仿佛自己跟皇室关系很近。

  镇监史济之率领官民拜见之后,小心翼翼的陪同:“启禀陛下,大明镇的镇街没扩增多少,镇上的客栈也只多了一家。镇衙也小得很……”

  “就按你安排的住吧。”朱国祥道。

  史济之说:“毕竟这附近都依山傍水,可供扎营的平地不多。臣已腾出许多民居,陛下的那些随员,需要在百姓家中临时居住。”

  朱国祥点头道:“可以。”又吩咐身边的太监,“记得补偿那些借房子住的百姓。”

  随即有故人上前拜见。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带着妻儿来到朱国祥身边:“小民田直方,拜见陛下、拜见圣人、拜见……”

  朱国祥立即有了印象:“你爹是田二?”

  “正是,陛下竟还记得,”田直方喜滋滋说道,“小民的名字,还是当年陛下亲自起的。”

  “我怎不记得?”

  朱国祥笑道:“我父子当年途经此地,便是吃住在你家。你的父兄呢?”

  田直方说:“父母、兄长和姐姐都在外地。父母前些年病故了,大哥在做武官,姐姐嫁给一个文官。二哥在跟金国打仗时战死,他一个儿子也做了武官,还有个儿子已考上秀才。只有我不成器,陛下起兵时还年幼,便留在这里打理些许家业。”

  朱国祥点头道:“留在老家也好。你三叔呢?”

  田直方说:“三叔全家都搬走了。三叔家的水田和茶山,全都送给了我。三叔家的旱田,则是送给了村邻。”

  朱国祥指着镇上的老客栈:“这也是你的吧?”

  田直方说:“当初陛下把客栈赐给家父,家父又把客栈留给了我。”

  “那你必是大明镇首富。”朱国祥打趣道。

  田直方嘿嘿一笑,并没有辩解。

  上白村也算大明镇的辖地,因此大明镇首富肯定是白家大郎!

  跟田直方聊完,又有个中年人上前:“米铺小厮张林,拜见陛下、拜见圣人……”

  朱国祥本来已经没啥印象,听到米铺瞬间想起来,问道:“一文铁钱能买多少米?”

  “一把。”张林回答。

  朱国祥摇头:“不够。”

  张林说:“那就再抓一把。”

  朱国祥哈哈大笑。

  沈有容说:“我没在你铺子里买过米,却在你铺子里卖过麦子。”

  张林说道:“圣人的麦子好得很,麦麸簸得干干净净。”

  沈有容问:“如今你自己开米铺了?”

  张林说道:“幸得陛下与圣人赏赐,小民现在开的是茶米店。不仅卖米,还卖茶叶,生意好得很。尤其是茶叶,来自陛下赏赐的茶山。外地商贾坐船路过的时候,专门来小民的店铺买茶,说是喝了这茶能沾沾皇气。”

  在场的人都笑起来。

  “这些都是你的子女?”朱国祥问。

  张林说道:“长女已经嫁出去了。还有一个儿子能读得进去书,上次白侯(白胜)回乡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县学读书,后来又进了洋州书院。那小子已考中秀才,如今转去了汉中府学读书。”

  “那就祝你儿子高中状元。”朱国祥说道。

  张林大喜,咧嘴笑道:“有陛下金口玉言,那小子下次再考不上,就把他的腿给打断!”

  朱国祥问:“考举人落榜了?”

  张林说道:“考了一回,没有考上。”

  朱国祥又跟几个故人聊了一阵,上白村、下白村的村民陆续赶来。

  曾经听朱铭讲西游故事的小孩子,都已经三四十岁了,纷纷带着自己的儿女过来拜见。

  亦有许多老人,看到朱国祥激动得流泪,颠三倒四诉说朱家父子带领村民防御山贼的往事。还说要不是朱皇帝勇猛,上白村就要被山贼洗劫一空。

  白大郎也坐船来了。

  朱国祥问道:“你二弟辞官之后没回乡?”

  白崇文说:“二弟喜欢江南水乡,辞官之后搬去了宁波府奉化县。”

  “他倒是跑得远。”朱国祥吐槽道。

  白二郎聪明得紧,知道见好就收。在石见银山做总督时贪了几万贯,赐田、赐宅、赐店卖掉也有一万多贯,他还有其他合法收入和灰色收入。

  总积蓄大概有十万贯,直接辞官跑去江南“隐居”。而且因为岁数和级别都到了,只要还活着就能拿退休金。

  甚至不住在杭州和宁波府城,选在奉化县郊置地建宅,天高皇帝远的做起了富家翁。这几年还做起了小生意,收购一些货物,运到宁波港口卖给海商。

  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

  聊了一阵现状,当朱国祥问起儿孙情况,白崇文叹息道:“我那几个儿子都废了,考不上科举不说,经营产业也不行。长孙、次孙也不爱读书,也就老二的长子稍微像样,在县学内舍能够排进上游。”

  “儿孙自有儿孙福。”朱国祥安慰道。

  朱国祥在众人的陪同下,去大明镇的各处游玩。

  很多地方已经修变了,但大体还是那个样子。

首节 上一节 1106/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