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31节
甚至一些小商贩,也通过火车运货。他们的货物数量不多,上了火车可以补票,一路都不用再收税。
当然,必须是体积小的紧俏商品,否则所得利润还不够车票钱。
来到月台,火车头粗大霸气。
工业革命初期的机械,大就是美,力大砖飞。
尤其是气密性不足的原因,蒸汽机往往造得很大,漏的那点气可以忽略不计。
“穿越者前辈牛逼啊!”
谢衍凝视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越来越感觉魔幻。
他买的是高级票,虽然没有卧铺,但座位更宽敞舒适,而且清洁状况也更好。
选了个靠窗位置坐下,四个健仆坐在他周围。
这个高级车厢可以坐八人,剩余的三个座位暂时空缺着。
然后就是等待,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
火车班次不多,发车的间隔时间很长。
“麻烦让一下。”
这个车厢,又进来两人。
一主一仆。
主人的年龄约有二十来岁,一身棉布儒衫,穿得比谢衍质朴多了。
谢衍见状,便让仆从帮他们拿东西。
那儒生作揖道:“多谢帮忙。鄙人巩县孟枢,字叔衡。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谢衍回礼道:“河北谢衍,字朝宗。”
孟枢在弯腰作揖时,猛地发现谢衍腰间玉佩,非常识货的惊讶道:“碧玉白泽?”
谢衍笑道:“侥幸。”
孟枢似乎有点不可置信,盯着玉佩又多看了几眼,直至看到玉佩的数字编号,才说道:“失敬失敬,原来是物理学会的碧玉学士。在下加入的是天文学会,侥幸做了药玉学士。”
药玉,就是彩色玻璃。
皇家学会成员当中,药玉学士的级别最低。
各个学会的腰牌,虽然都雕刻白泽,但不同学会之间,白泽的形态略有不同。
得知此人也是学者,谢衍的随从放松警惕,并且还把一个座位让出来。
两人相对而坐。
这截高级车厢能坐八人,直至发车也没坐满。
“呜~~哐哐哐哐!”
汽笛声响,火车缓缓启动。
孟枢实在忍不住好奇心,问道:“不知阁下年方几何?”
谢衍回答:“还有两个月十七岁。”
孟枢还以为谢衍只是看起来脸嫩,此刻得知年龄,顿时惊叹道:“十六岁的碧玉学士,大明开国以来第二个啊!”
谢衍跟那些笔友通信时,并未暴露自己的年龄,免得被那些家伙看轻了。
当然,聂岐那帮人是肯定知道的,吸纳会员的时候要提交详细资料。
“孟兄也不俗啊。”谢衍说。
孟枢明显对自己的成就很自豪,笑着说:“还是跟贤弟不能比,我的成果纯属偶然。六年前,家父的一个得意弟子,与一位专门打磨镜片的工部巧匠,联手改进了折射望远镜。”
“他们的论文还没来得及发表,我就用他们的那台望远镜,观察发现了木卫五。虽说是木卫五,其实是距离木星第三近的卫星。以前的望远镜根本看不到,我又最早接触他们的改进望远镜。机缘巧合之下,稀里糊涂就让我捡了便宜。”
谢衍说道:“孟兄太谦虚了。”
就在此时,孟枢仿佛想起了什么:“贤弟是那篇阻尼论文的作者?难怪我听着耳熟!”
“孟兄也看物理学刊?”谢衍笑道。
孟枢说道:“去年我虽然在汉中,但也一直关注学刊。有人用你的学术发现,造出了一台阻尼天平,早就已经轰动学界了!”
谢衍不想谈这个,他转开话题道:“孟兄的老家在汉中吗?”
“祖祠在洋州西乡县,”孟枢解释道,“老家那边有祭祖活动,祖父年迈不能远行,父亲又有公职在身,我便代表巩县孟氏回乡祭祖。”
谢衍说道:“太祖太宗好像就出自西乡县。”
孟枢颇为得意道:“我家先祖,便是太祖的亲传弟子,在国朝初年还做过阁臣。后来醉心学术,便辞去高官厚禄,在山沟沟里创办了一家书院。”
谢衍肃然起敬:“为了学术辞去内阁官位,实在让人敬佩。”
孟枢说道:“我家的祖训,便是告诫子孙勤修学术少做官。做官只能一时荣华,研究学术却是功在千秋。”
谢衍还真就信了。
第1166章 后记二十二大明不夜城之洛阳
大明的火车正常时速,约为25—30公里。
400公里的路程,本该15个小时就跑完。但10个小时过去了,却还有一大半路程没走。
每到一座县城,火车必然停靠等客,停一次就在半个小时以上。最折磨人的一次,足足停了70分钟。
孟枢似乎早就习惯了,取出烟斗和烟丝,问道:“贤弟抽烟吗?”
“不抽。”谢衍摇头。
孟枢说道:“研究学问哪有不抽烟的?改天你可以试试,能够清神醒脑。”
“多谢好意,我改天试试。”谢衍微笑敷衍。
孟枢叼着烟斗,站起来伸懒腰:“下车走走吧,腰都坐酸了。”
谢衍也坐得很累,便跟着一起出去。
月台上,人流来往,颇为繁忙。
甚至还有推车挑担卖零食的,夜里打着灯笼在那里营业。车站工作人员并不管,估计那些小贩已经交过入场费。
“哟,还有卖米线的,”谢衍走过去对摊主说,“来七碗米……这个叫米线吧?”
摊主自然不会反驳顾客,一边忙活一边说:“叫米线也可以,我们这里叫米缆。”
更文雅的称呼是“粲”,文人们把吃米线叫作“食粲”。
谢衍把随从们都喊过来,反正他们坐的是高级车厢,一般没人敢去高级车厢偷东西。
当然,还是得防着。
两个健仆分别守在车厢门口,等米线煮好了,也直接端过去站着吃,不耽误他们看守包袱行李。
煮了七碗,孟枢和随从也被叫来。
孟枢吞云吐雾一阵,借着小摊敲他的烟斗,然后才坐下来吸米粉。
“三大碗面,加两个白煮鸡蛋!”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谢衍扭头看去,却见来了个魁梧壮汉。
此人至少有一米八以上,身穿短褐,头裹布巾。背上是一把没上弦的弓,腰间还挎着一把长刀。
陪在谢衍身边的两个健仆,瞬间心生警惕,时刻关注此人的动向。
壮汉扫向谢衍、孟枢二人的随从,咧嘴笑了笑,伸出脚尖勾住马扎,把小马扎挪开三尺,然后再一屁股坐下。
面还没有煮好,那壮汉就说:“莫要害怕。我也读过书,这次是去考洛阳军校。”
孟枢吸着米粉:“南方也有军校,你怎千里迢迢跑去洛阳?”
壮汉说道:“洛阳军校最难考。”
“有志气。”谢衍赞道。
壮汉说道:“比不得你们这些相公。”
双方都没再说话。
随从仔细观察了一阵,凑到谢衍的耳边低语:“六郎,这个人有古怪。他穿得如同市井小民,弓和刀却价值不菲,而且还有钱坐火车。”
谢衍问道:“老哥贵姓?”
壮汉说道:“免贵,姓杨,叫杨伯彦。你们也别害怕,我祖上是随黔王(白琪)灭大理的头号猛将。八十年前掸蛮作乱,我曾祖率军杀过去,军中染上疫病死伤过多,被蛮夷突袭吃了一场大败。我家也因此衰落,到我爹的时候只能做低级军官。但家传本事还在,我定能恢复祖先荣光!”
孟枢立即站起,作揖道:“原来是杨公爷之后。”
杨伯彦嘿嘿一笑:“你却有点见识。我这一辈,已经递减得没爵位了,须杀敌立功恢复祖宗爵位方可。”
“县公的子孙,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如此吧?”孟枢说道。
杨伯彦咂咂嘴:“我爷爷是庶出,没分到啥家产。”
“客官,面来了。”小贩笑嘻嘻说。
杨伯彦用筷子挑起一大坨面,张嘴就塞进去大半,三下五除二把一碗面吃完,然后马不停蹄的开始吃第二碗。
孟枢赞叹道:“真壮士也,不愧是杨公爷的子孙!”
杨伯彦笑道:“吃面谁不会啊?码头苦力比我更会吃。”
孟枢感觉此人值得结交,于是自报家门:“说起来,我家先祖或许还跟杨公爷认识。”
杨伯彦放下筷子问:“阁下贵姓?”
孟枢说道:“在下孟枢,出自巩县孟氏。先祖是太祖皇帝的亲传弟子,还在太宗朝做过几年阁臣。”
杨伯彦肃然起敬,站起来拱手说:“失敬失敬。”
祖先都是大明开国文武,二人的关系瞬间就被拉近,孟枢还邀请杨伯彦去巩县做客。
孟枢又介绍谢衍:“这位是谢衍谢朝宗兄弟,大明开国以来第二位16岁的碧玉学士。”
杨伯彦连忙行礼,惊道:“那可是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