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69节

  有粮有钱有地,还有豪宅大屋,这些都能传给子孙,世世代代做地主老爷。

  对了,还应该多蓄奴仆,否则如何彰显身份?

  朱国祥也算是本县的名人,家中却只有两个浆洗洒扫的仆人,就连严大婆都还在亲自干些杂活。

  “大婆,皇差来了!”白崇文喊道。

  严大婆和沈有容很快出来,沈有容挺着大肚子,再过两三个月就该生产了。

  严大婆问:“又是来征辟的?”

  一个官差上前说道:“老夫人,俺们是来报喜的,令孙考中了探花郎!”

  “探……探花郎?”

  严大婆愣在当场,身体轻微发抖,已然说不出话来。

  沈有容也无比激动,却还能保持冷静:“相公在村学授课,俺去给他传消息。”

  白崇文连忙说:“婶婶快坐下,俺去便成了。”

  以前他都喊嫂嫂,现在跟着朱铭论辈分,沈有容已经变成了婶婶。

  严大婆也回过神来,自去屋里拿上等茶叶,又让烧火婆子赶紧烧水泡茶。

  官差跟着白崇文去附近村学,那里只有三间草屋,其中一间用来做教室。

  教室里的学生不多,也就十四五人。

  此刻正在上语文课,黑板上写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被单独圈出来,学生必须整首诗背诵,但只要求能学会写其中数字。

  很明显,刚开课不久。

  学生们只学完了横撇竖捺,就连数字都还属于生字。

  “你们自己练习这十个数字,”朱国祥又说,“接着讲《幼言杂字》。”

  却是这十几个学生,还分为两拨教学。

  一拨是村里的新生,完全零基础教育。

  一拨是白祺等孩童,包括孟昭等人的子女,他们是有学习基础的。

  两个报喜官差,透过门窗往里看。

  只见朱国祥穿着一身葛布衣,那些孩童也全是布衣或麻衣。

  孩童练字也不用纸笔,每人桌上摆着一个木盆,盆里装着沙土。学生们手持竹枝,在沙土上写字,写完了擦掉再重复。

  配上那茅草教室,太寒酸了!

  官差问道:“朱探花以前就住这里?”

  白崇文点头说:“这里以前是贼窝,朱探花被征募做弓手,才将此地给攻占下来。他们是外来的垦荒户,初时连茅屋都没有,只能寄居在别人家中。”

  官差感慨:“着实不易啊。”

  白崇文走到教室门口,出声提醒道:“朱相公,皇差送金花帖来了。”

  朱国祥对学生们说:“各自练习生字、背诵课文。”

  两位官差见朱国祥走出来,明明一身布衣,却从容不迫、气度超凡,仿佛是在面对某位大相公。

  客店里的商贾和伙计,听说村长儿子考中探花,也纷纷前来道贺。

  朱国祥收到金花帖,随手便揣进怀里,领着众人去客店吃饭。

  两位官差欲言又止,他们想提醒朱国祥,金花帖应该焚香供起来。但朱国祥明显对此不在意,似乎视富贵如粪土,这玩意儿供不供都无所谓。

  就在官差吃饭喝酒的时候,朱国祥拿来两个瓷罐:“按理该给喜钱,但我手头没有余财。这是我亲自研制的极品红茶,市面上根本买不到,两位且带回家喝。如散茶那般直接冲泡,不必研磨成粉。散茶存放不能超过一年,这种红茶却能存好几年。”

  白崇文低声说:“两位皇差,这种茶叶很贵,拿去东京能卖几十贯。若遇到行家,上百贯也能卖出。”

  报喜官差立即笑起来,起身作揖答谢,开始向客商吹嘘朱铭在东京的事迹。

  那边婆媳俩,笑容也一直没断过。

  严大婆双手合十感谢佛祖,一直念着阿弥陀佛,眯眼笑道:“俺早就看出来,大郎不是寻常人,迟早是要做进士的。这孩子孝顺得很,二娘你就等着享福吧。”

  沈有容抚摸着肚子说:“该享福的是姑母。”

  严大婆激动得走来走去:“要跟祺哥儿说,让他多学学大哥,今后也去考进士。不说考探花,能中四五甲也成。”

  沈有容道:“相公说祺哥儿很聪明,是个读书的料子,今后定能高中的。”

  “能考上便好。”严大婆说着说着开始抹泪,似乎又想起自己的亲儿子。

  当天傍晚,报喜官差在客店歇息。

  却见一个又一个村民,拿着各种礼物来道贺。

  有鸡蛋,有蔬菜,有粮食……

  朱国祥不愿收,他们把礼物放下就跑,甚至还有人磕头祝贺。

  两位官差,面面相觑,再看向朱国祥时,眼神里多出几分敬佩。

  能让村民发自内心拥戴,这位朱相公肯定是真正的大儒。

第168章 0163【元璋公】

  

  西乡主簿张肃,听说朱铭考了探花,立即带人亲自前去道贺。

  至于真实目的嘛,是想去看看大明村,搞清那里究竟有多少隐田隐户!

  张肃虽与朱国祥很聊得来,也对朱国祥极为敬佩,还请朱国祥在全县推广玉米和红薯。但是,大明村疯狂吸纳人口的事情,已经传到张肃的耳朵里,总让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西乡县山多地少,人口分布很零散,一个村落顶多几百人。

  上千人的大村,全都位于县城周边。

  所以,超过1500人的大明村,就显得那么惹眼,想要隐藏都非常困难。

  北宋由上到下的单位,大概是这样的:

  中央——路——府州军监——县——乡——里管团耆都保村。

  里、管、团、耆、都、保,全都是人为划定的,用于征收赋税和维持治安。这些单位,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废弃不用,有的互相等同。反正混乱得一逼,经常把历史学者给搞晕。

  村,属于自然聚落,跟行政区划无关。

  再来说乡,这玩意儿已经变虚了。

  王安石变法之前,“乡”无限接近实体政务区划,且乡界并不固定,按照实际征税情况而不断调整。

  王安石变法之后,“乡”成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用于实行保甲法。乡界渐渐固定,以山川河流走向而划。

  “乡”的虚化,并非对基层控制力减弱,反而属于大大的加强。

  因为“乡”的权责,进一步下放到“里”。

  虚乡实里。

  张肃虽然还没有让胥吏彻底服帖,但基本已经比较听话了,便是阳奉阴违也不敢做得太过分。

  于是,他想重新划定乡界。

  这是符合中央政策的,王安石规定500户为一都,蔡京下令改为250户为一都。以此加强对农村基层的管理,更方便朝廷向农民征税。

  张肃打算以重划乡界为名,摸清全县的真实户籍,把一些隐匿户给清理出来,顺便清查出部分隐田(他不敢彻查隐田,否则必然激起剧烈反抗)。

  船上。

  张肃负手而立,望着前方江面:“划定乡界之事,还须白押司多多出力。”

  白崇武说道:“卑职一定尽心尽责,只恐不能让主簿满意。”

  “尽心便可。”张肃知道乡下是啥情况,他也没想过能够一步到位。

  白崇武一脸讨好笑容,心里却怪张肃多事儿,好端端的重划啥乡界啊。

  张肃说道:“上白村、下白村、大明村,还有更下游的回水村、望乡村,我打算以大明村为中心,将这五个村划定为大明乡。大明乡辖下的都和里,按照实际户籍重新划定。”

  “是!”

  白崇武一个劲称是,其实不打算配合,顶多扔些隐户、隐田出来凑数。

  “张主簿,为何独自去大明村啊?”

  一艘官船追来,却是向知县在爽朗大笑。

  向知县最近心情很好,他已经跟新来的贺知州搭上线。暗中贿赂两千贯钱,请贺知州帮忙申请提高选人等级,为年底的考满和铨选铺路。

  这是符合流程的,选人等级三年一评,需要上级主官帮忙申请。

  向知县觉得自己肯定能升官,政绩摆在那里嘛,先是剿灭反贼,如今又大力推广新作物。而且,还给上官送了钱!

  张肃听到向知县的声音,顿时没啥好脸色,他对这个上司观感极差。

  当然,不能真的翻脸,重新划乡界的事情,还得请向知县来打报告。

  知县、主簿、胥吏们,在大明村码头登岸。

  朱国祥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去迎接,身后还跟着几个本县士绅。

  农忙时候,朱国祥经常前往各个村落,指导当地士绅种植玉米红薯。油菜育苗移栽法,控水旱育秧法,也全都传授给各村农民,显著提高了西乡县的粮食产量。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惠,各乡士绅对朱国祥极为尊敬,甚至已经有人称其为“元璋公”。

  听说元璋公的儿子高中探花,每天都有士绅前来道贺。

  “见过向知县!”

  “见过张主簿!”

  朱国祥和几个士绅,纷纷向两位官员行礼。

  向知县虽然已经躺平,却喜欢在公开场合充面子。

  他快步走到最前面,以显示自己的主官地位,热情拉着朱国祥的手。或许是出了个探花郎,他对朱国祥更加恭敬,连称呼都变了:“元璋公,恭喜令郎考取殿试第三人!”

首节 上一节 169/10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