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71节

  劝农官说道:“以前在汉中用苟树嫁接,成活率不是很高,但也活下来一些。这说明桑与苟可嫁,只是还有技巧没探明。一旦把里面的关窍都弄明白了,即可大利百姓。苟树长得快还不挑地,把桑树嫁接上去,一两年就能长成大片的桑林。”

  两宋是中国农业技术的爆发期,各种农业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树木嫁接古已有之,但在两宋出现更多尝试。

  发展到南宋末年,出现四种桑树嫁接法。而发展到元代,已经总结出六种桑树嫁接法。

  士子们观看一阵,心中已有计较。

  接下来留在东京观政,要多多到劝农司走动,看有没有什么技术值得推广,今后外放去地方做官就可以发展农业。

  沿途观赏询问,很快来到一处水田。

  劝农官主动介绍说:“来自南方的朋友,应是见过菰首(茭白)的,陛下却是要在开封种出一年生的菰首!”

  菰米在《周礼》中被列为六谷之一,唐代的时候还经常吃,在长安被称作雕胡。菰米饭又叫雕胡饭,是唐代宴请贵客的食物。

  随着小麦和水稻的发展,菰米产量被吊打,渐渐就减少种植面积了。

  其病变体茭白,也早就有了。

  但是,一切都在自然病变中产生,往往要三年以上才大规模病变。

  而在北方种植,菰是很难过冬的,只能收获菰米,难以收获茭白。就算能够收获茭白,产量也比较低,而且个头不是很大。

  因此南方种茭白的很多,北方几乎没有。

  劝农官说道:“陛下有言,菰首之生,非郁气所积。而是与那菌菇一样,被菌类寄生得来,菰首皆得病之菰所生,可由人来进行接种。若能在开封培育出此物,则南方之蔬菜上品,就能出现于北方餐桌,不必大老远运来价格昂贵。”

  进士们听得连连点头,北方蔬菜确实种类不够多,能在东京买到便宜菰首(茭白)自然极好。

  大家越看越有兴趣,而且感觉无比稀奇。

  不久又遇到一大片麦田,那些麦苗明显参差不齐。

  一个山东士子蹲下仔细查看,指着中间一垄麦苗说:“这是秕麦吧?”

  劝农官笑道:“兄台好眼力。”

  那士子说道:“把麦子跟秕麦混种,就不怕全给祸害了?”

  劝农官说:“这是让它们自然杂交,持续多年选育之后,或许可培育出更优质的麦种。那边还间种燕麦呢,也是为了让麦子与燕麦杂交。”

  众人踱步前往,果然看到麦田里种着些燕麦。

  秕麦至少还是中药,燕麦就更接近于杂草了,这玩意儿只在灾荒之年有用。

  “延之兄,你怎在此?”认出秕麦的山东士子,突然惊讶喊出声来。

  却见试验田里,有个青年农民打扮,正在仔细聆听劝农官讲解知识。

  “恭喜元吉兄高中!”

  “你不是已经回乡了吗?”

  “本来要走的,看到劝农司招人,便又留下来了。”

  “你不参加科举了?”

  “今后做劝农官也是一样。”

  “……”

  今年,劝农司张贴过招聘启事,专门招收落榜举子做学徒。

  一旦转正,就不得再参加科举!

  极少有人愿意报名,毕竟劝农官很累,而且发展前景有限,远不如考进士那么风光。

  南方落榜举子,一个受聘的都没有。

  北方却有十多人报名,其中山东举子就占了一半。

  那两位山东士子,单独到旁边去闲聊。

  “延之兄,伱进劝农司做学徒,可有写信给家人说?”

  “已经写过了,让同乡举子带回去。”

  “世伯会同意吗?”

  “生米煮成熟饭,俺爹还能找劝农司要人?”

  “寒窗苦读十余年,岂不是白费了?”

  “怎能说白费?劝农司虽然是种地,却也要读书识字。否则直接招老农便可,又何必招收落榜举子?俺考上举人已是侥幸,进士不再奢望,能做劝农官也是极好的。”

  “终究不是科举正途。”

  “哈哈,你却不知道,周边百姓极为尊敬劝农官。他们晓得俺是劝农司学徒,路上遇见都会避让行礼。”

  “百姓见官都要回避。”

  “不一样的,这里没人鸣锣开道,百姓发自内心尊敬。”

  “……”

  逛到差不多时候,众人结伴返回琼林苑。

  之前在琼林苑内闲逛的进士,同样有所收获。他们通过劝农官,学会如何了解植物特性,如何照料并培育那些奇花异木。

  琼林苑中,有宋徽宗搜刮的大量奇花异木,现在全都成了劝农官的实验品。

  皇帝和太子还没来,进士们已经开始落座。

  李侗和张九成极聊得来,天天搞学术辩论,有时吵得想动手打架,吵完之后又惺惺相惜。

  二人没去就坐,而是蹲在池边聊天。

  李侗感慨道:“这些劝农官,全是官家的徒子徒孙。官家之农学造诣,直令人叹为观止啊。”

  张九成说:“旧宋昏君大兴土木,以至天下民不聊生。大明圣君却是以农事为重,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不出二十年,农学必为当世之显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指日可待。”

  “还是要给劝农官升升品级才行。”李侗说道。

  张九成说:“等劝农官数量变多,肯定会升品的,最后应该是品高职低。吸纳落榜举子为劝农官,也算给士子留了一条出路。等愿学稼穑的落榜举人多了,恐怕还会举行专门的考试。”

  李侗说道:“观政休沐之余,吾等应当多来劝农司。等外放做了地方官,也该向劝农官请教,某州某县应该推种哪种作物。新朝初立,民力疲敝,还是应当以农为本,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再说。”

  “此言极是。”张九成点头认可。

  二人闲聊一阵,突然有礼官来提醒,他们赶紧回到各自的座位。

  “皇帝驾到!”

  “太子驾到!”

  礼乐声中,琼林苑各处点起灯笼,天子仪仗由远及近。

  进士们连忙站起,作揖礼赞迎接。

  朱国祥带着儿子坐下,说了些勉励之语,随即言道:“朕辞章不佳,又不喜旁人代替。今日御诗乃打油之作,恐将贻笑大方。取笔墨来!”

  太监捧着笔墨纸砚伺候,接下来便是赐御诗给进士环节。

  只见朱国祥挥毫写完,太监当场诵读道:“国朝植神木,今春第一枝。海晏河清时,硕果满琼林。”

  众进士听得一愣,有不少人当即低头,害怕被这打油诗逗得笑出声。

  朱铭也不禁莞尔,老爹还真不抄诗啊,又懒得让饱学之士代替,居然真自己搞一首打油诗出来。

  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这首诗立意高远,进士们应和作诗非常方便。

  进士们刚开始想笑,但很快就习惯了,而且对皇帝肃然起敬。

  皇帝这首打油诗,把科举文教比喻为国朝神木,在场进士皆为神木生发的第一枝。勉励大家要好好做官,打造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各以前三名为代表,当场作诗应和皇帝,表示自己定然不辜负皇帝的殷切期望。

  君臣相得,醉酒尽欢。

  宴席结束,每个进士获赐10块一两银元、10块五钱银元、10块一钱银元、10贯铜钱。

  五钱和一钱银元,都是今年新造的,为了方便银元找补使用。

  其中,一钱银元含银量较低,反而是含铜量更多。

  如今三种银元已有了俗称,即一元(一两)、五角(五钱)、一角(一钱)。

  张九成把银元揣进怀里,腰缠沉重的铜钱,喜滋滋迈着醉步回城去。

  翌日,皇帝的打油诗传开,在整个东京被引为趣谈。

第596章 0591【合同工李清照】

  没熬过去年冬天的,除了副相高景山,还有在翰林院供职的赵明诚。

  这位老兄终究是病死了,不像历史上那般遭罪,也没有留下太多被人指摘之处。

  譬如他被赵构任命为江宁知府,属下前来汇报说,御营统制官王亦有叛乱迹象。赵明诚丝毫不予理会,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其下属文武只能自行防备。当下属把叛军击败,再去寻找赵明诚时,这货已悬筐出城逃得不知去向。

  丝毫没有担当!

  如今李清照住在城东南的归仁坊,这里的房价不算低,毕竟再走几条街就是南市。

  当初宋徽宗为了扩建宝箓宫,以及兴修艮岳,直接把整个北市给拆了,汴梁的南市就变得更加繁华热闹。

  好在去年有低价售房活动,分拆迁徙的旧宋大族,他们留下的房产被朝廷处理。赵明诚变卖了一些古董字画,半价就把一套房子给买下。

  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空荡荡的宅院凄清无比。

  “娘子,外头有人送信,说是老夫人殁了。”仆人前来禀报。

  李清照一怔,很快反应过来,是自己的婆婆去世了。

  她把老仆请进来,拆信阅读之后,又仔细询问情况,然后给了些钱打发离开。

  赵李两家,早就闹崩,李清照已二十年不跟婆家联系。

  李清照不可能去奔丧的,就算丈夫还活着,也是丈夫独自赶去奔丧。

  她爹被流放广南时,公公非但不救,反而落井下石,在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唉,日子好难熬啊。

  躺在院子里,李清照自斟自饮,望着摇晃的树叶发呆。

首节 上一节 571/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