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81节

  “是!”

  众臣围着大长桌端坐,张根也老老实实闭嘴。

  旧宋堂议,都是皇帝坐上面,重臣大佬们坐下面。

  如今再次被朱国祥改变,让木匠做了一张近十米长的会议桌。

  皇帝不再跟重臣远远隔开,而是坐在会议桌的主席位。两侧是首相和副相对坐,接着是其余阁臣、尚书、御史、侍郎……通政院的院长也有出席,并且负责做会议记录。

  活字印刷出的文件下发,重臣们拿起来开始阅读。

  朱国祥开口说道:“今天说荆襄问题。荆襄之地,唐时繁荣,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文风极盛。为何有宋一朝,一直无法恢复呢?我让人查找了唐时文献,又整理了宋时历年政令,现在基本已经搞明白了。”

  重臣们不敢再看会议资料,齐刷刷坐直了聆听。

  朱国祥却说:“可以一边看一边听。”

  “如果说荆江两岸有洪涝,遍地沼泽导致地广人稀,但南阳和襄阳为何衰落至今?那里可没有太多沼泽,而且土地极为肥沃,宋朝多次鼓励移民开垦,老百姓却宁愿逃亡也不种地。”

  “根本原因是经界问题!”

  “旧宋在荆襄吸纳移民有三种方式:一为屯垦;二为招佃;三为私耕。”

  “先说屯垦。把流民招募为厢军,再让厢军去屯田,由荆襄官府管理。这种方式,只能持续几年,那些屯垦厢军就纷纷逃亡。为何逃亡?因为他们过得猪狗不如,种出来的粮食不是自己的,靠军饷和月粮连家人都养不活!”

  “初时尚可,因为敢搞屯垦的都是能臣干吏。一旦这位能臣干吏被调离,继任者必然横加盘剥。”

  “也就襄阳城周边的屯垦持续最久,撑了二十几年才撑不下去。最后屯垦出的官田,全被官吏和豪强瓜分了!”

  大臣们下意识点头,因为皇帝说的都是实话。

  朱国祥继续说:“再谈招佃。荆襄地广人稀,在本地招佃极难,只能依靠农户、佃户自然繁衍。这也是宋代荆襄户口增涨的主要方式,但五代后的荆襄人口基数太少……嗯,就是人少,繁衍起来也慢。农民和佃户又被盘剥,夭折、逃亡者不知凡几。即便繁衍增加了好几倍,但还是显得太少。

  “再说私垦。”

  “地主招不足佃户,就不太愿意垦荒。这使得荆襄地区的开荒,都以城镇为中心,渐渐的向外辐射。而吸纳外地人口来垦荒,以及安置流民垦荒呢?经界总是出问题!”

  “有能臣干吏,许诺流民和外来户,只要他们愿意开荒,耕成之后就发给田契。可这位能臣干吏被调走,那些刚开垦出的荒地,立即就有豪强来抢夺。长此以往,哪还有贫苦百姓愿意垦荒?”

  “太子在荆襄坐镇时,就已经发现了。那里的大片荒地,其实是有主的。地主圈占土地获得田契,由于招不齐佃户,就一直荒置在那里,等有人耕熟了再出来收回。”

  “太子带着大军一走,荆襄地主们又开始故技重施了。南阳、襄阳两府的各州县,我专门派人去问了,仅去年就收到上千份诉状,都是拿着田契来打争田官司的。知州和县令,被这些田产官司搞得头疼不已。”

  “那些土地,可有很多是分给士兵的。豪强连士兵的土地都敢争抢!”

  大臣们闻言脸色一变,预感到皇帝可能会来硬的。

  如果皇帝不动手,等太子回到京城,恐怕手段会更加激烈,因为被抢夺的全是士兵赏田。

  “李含章!”朱国祥喊道。

  “臣在!”

  李含章连忙站起,他还不习惯这会议桌。

  朱国祥抬手道:“坐下说话。”

  “是。”李含章又连忙坐下。

  朱国祥说道:“你是吏部尚书,挑选三个治民强硬的官员,去担任南阳、襄阳、荆州三地的知府。不管是涉及士兵还是流民的垦荒地,通通以太子坐镇襄阳之后的鱼鳞册为准。若是有官吏勾结豪强侵占民田,不拘侵占了多少,官吏和豪强一律流放西北。”

  刑部尚书徐敷言说:“陛下,是否定一个规矩,侵占多少亩以上流放,侵占多少亩罚金、徒刑。否则,地方上会乱套的,官吏有可能趁机陷害敲诈地主。”

  “乱世用重典,今年一律流放,明年再稍微宽松些。”朱国祥道。

  “是!”

  徐敷言和李含章一起应命。

  朱国祥又说:“给各地官员下发政令,涉及流民和士兵的田产纠纷,判案时要偏向于他们,不能让地主趁机夺取田产。陈东!”

  “臣在。”陈东应声道。

  朱国祥说:“御史再增加六十人,从新科进士当中选取刚直者担任。多派御史巡视全国府县,主要就是巡视田产纠纷。一旦发现有官吏跟豪强勾结夺田,轻则罢官不用,重则流放西北!”

  “是!”

  陈东跃跃欲试。

  从去年到今年,各省都在大规模安置流民,并把无人认领的土地分给他们。

  去年下半年开始,田产纠纷的案子暴涨。

  很多地主并非想要侵占田产,而是他们战乱时逃走,时局稳定又回到老家,发现自己的田产被划给流民了。甚至有些地主家的祖宅,都被流民给霸占。

  这种情况,他们自然要打官司。

  可是正常的田产官司,跟侵占田产的官司,搅在一起很难辨认。又或者是勾结官吏,故意让地方主官难以分辨。

  从全国大局着眼,朱国祥只能一刀切。

  那些失去田产的地主,就自认倒霉吧,反正他们也是有浮财的。而且还拥有当地的人脉,或多或少都能拿回一些,又或者可以去开垦荒地。

  朱国祥继续说:“荆襄的问题,还不止这些。那里的士绅商贾,为何不能大富?只能盯着农民盘剥?”

  “我让人搜集了唐代资料。荆襄地区的特产,有茶叶、漆器、蚕桑、柑橘。至于矿冶、竹编、造纸,体量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茶叶不能富荆襄之民,是旧宋茶法造成的,特别是蔡京的茶法。荆襄商贾本就不富,荆襄还不怎么出进士。他们根本拿不到茶引,只能忍受外地茶商压价,想要靠茶叶赚钱只能走私。走私赚小钱还可以,一旦规模搞大了,必然被有茶引的外地茶商举报,引来旧宋朝廷的严厉打击。”

  “再说漆器。唐代襄阳漆器独步天下,靠的是样式,还有个专称叫‘襄样’。五代之后,襄阳文脉不振,漆器样式也流于平庸,到宋代已经难以卖去外地。”

  “再说柑橘。或许是唐代之后气温变低,也或许是品种退化。在唐代闻名于世的襄阳柑橘,到宋代已经不好吃了,甚至连入药都不够格。”

  “再说蚕桑。襄阳的桑树品种枝干高大,适合农业间作,不利于密植和采摘。唐末以来,流行矮桑密植,可大规模发展地区蚕桑纺织。襄阳那边,跟不上脚步了。”

  阁部院重臣们,被这番话听得一愣一愣。

  他们在做地方官时,或许通过接触士绅百姓,能够了解当地情况并因地制宜。

  但绝对不如朱国祥阐述得这么全面,而且如此的高屋建瓴。

  朱国祥说:“茶叶好解决,新茶法已经实施,可给茶户、茶商以喘息之机。还能改为炒制茶叶,运到国境之外去销售。柑橘也好解决,让劝农司培育或移植新品种。”

  “蚕桑,根据当地的桑树品种和地形,可开发高田加池堰、高台加池塘的方式。既能尽量利于地形,也可保持农桑收入,还能趁机兴建堰塘水利,同时发展鱼类养殖……”

  朱国祥扫视众臣:“这样才叫施政治民,要因地制宜,要了解当地情况。而非一味的空喊什么劝农桑、兴水利!”

  就连张根,也是初次体会到皇帝的治民能力。

  因为在汉中的时候,朱国祥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给朱铭提供军粮上了。再有其余的政令,也不过是丈量土地、兴修水利。

  有一个算一个,在场大臣都对皇帝肃然起敬。

  眼前这位,就算不当皇帝,而是做旧宋的地方官,肯定也能造福一方百姓。

  朱国祥说:“把我刚才讲的这些,印出来发给各地官员。让他们因地制宜,刚才说的只是适合荆襄,他们治民时不要照搬过去,要领悟其中的方式方法!”

  “陛下圣明!”

  众臣齐声高呼。

  朱国祥为啥关注荆襄?

  因为钟相一直小动作不断,去年冬天甚至杀进广西!

第606章 0601【杨再兴】

  福建那些农民军领袖,破例得到皇帝召见。

  众人振奋不已,誓为天子效命。

  最大的反贼头子范积中,不愿再打仗,被安排带着妻儿迁徙玉沙,担任汉阳府玉沙县的主簿。

  其余不愿打仗的,大多赏赐一些钱粮、种子、耕牛,扔去荆江两岸开荒种地。只要坚持三五年,个个都是小地主,而且允诺他们五年免税。

  看起来朝廷很抠门,但这些人居然都愿意。

  因为他们全家都可离开福建,不必担忧有人报复。一切开荒条件给足,非但生活无忧,而且颇有奔头。皇帝还承诺,将在他们垦荒的村落,建立村塾安排读书人来教书。

  余下之人,皆愿参军。

  范汝为、叶彻、张雄、岳吉四人,乘船南下到达岳州,便与其他起义军领袖分开。他们将前往安乡县接收部队,并在那里练兵防备钟相反扑。

  叶彻就是福建义军第一猛将叶铁,他抵京之后正式改名。

  叶彻还有个兄弟叫叶琼,也在福建闹出很大名头。

  岳吉却是范汝为的妻弟。

  历史上,这些人是被韩世忠剿灭的。

  但他们搞有肉同吃、有田同耕那套,在福建的群众基础太好了,甚至还把两个负责招安的官员给策反。

  韩世忠在剿匪过程中吃了大亏,被弄得破防闹着要屠城,还是李纲劝说才作罢。

  坐船来到安乡县城外,县令董思道、守将徐梦德亲自出城迎接。

  听说徐梦德是李宝麾下大将,范汝为等人立即变得态度恭敬——徐梦德乃盐商之子,李宝攻取巴州之时,主动带着船只和家丁来投靠。

  徐梦德说道:“你们来了就好,就两个任务。一是肃清本县教匪,二是死守城池防备钟相。”

  “徐将军要带兵离开吗?”范汝为问道。

  徐梦德说:“除了岳州之外,荆江以南的精锐,皆要北上防备金人。”

  开春之后,河北、山西已经出现小规模战斗。

  不断有金兵和伪军南下,试图劫掠钱粮,甚至还想依靠恐吓夺城。

  而河北、山西的州县官员,则依靠乡兵死守城池,同时以少数精锐设伏游击。

  比如岳飞,就已埋伏了敌人六次。每次只带数百精兵出发,共计斩俘金兵三百余、斩俘伪军两千多。

  今夏小麦收割之时,就是双方大战之际。

  李宝的精锐主力,也要调往北方,实在没工夫跟钟相瞎耗。

  徐梦德带着他们做了一番军事交接,数日之后就带兵离开,洞庭湖西北方的防守压力皆由范汝为承担。

  “还好,都是福建兵。”范汝为看着眼前新组建的部队,至少在语言方面不用头疼。

  叶彻哭笑不得:“全是和尚啊。”

  何止是和尚,这三千多人皆为福建僧兵!

  福建山多地少,李宝在毁庙之后,很多和尚都没法安置。干脆跟布政使商量,联名上报朝廷,把一万多和尚迁徙到荆江以南。

首节 上一节 581/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