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714节

  荀子也保住了席位,没有被踢出文庙。

  汉代大臣,进文庙的一大堆。

  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苏武、张骞、张衡、蔡伦……

  朱铭评选历代先贤,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

  像司马相如就是立言,搞文学创作也算立言嘛,而且这位还安抚平定西南夷,对中国收服开发西南地区有功。立言为主,立功兼之。

  屈原则是德言兼备。

  张骞那就是妥妥的立功了,而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经张骞之手,引入中国的作物有:葡萄、苜蓿、核桃、石榴、芝麻、黄瓜、蚕豆、大蒜……谁要是敢反对,朱铭可以理直气壮的怼回去:你丫吃不吃大蒜?

  群臣对于蔡伦的争论,一点不亚于墨子。

  文官们不愿祭拜太监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蔡伦此人的品性低劣。

  蔡伦先是卷入储位之争,栽赃嫁祸诬陷宋贵人,逼得这位太子的生母服毒自杀,太子本人也被废为清河王。

  接着又陷害梁贵人,夺走梁贵人的儿子,把这个未来皇帝转给窦氏抚养。

  蔡伦一直都奉窦氏为主,后来却又把窦氏给卖了,帮助想要亲政的小皇帝干翻窦家。

  文庙里的先贤,神主下方都有记载其成就。

  朱铭强行把蔡伦送进文庙,为了安抚群臣情绪,特地让人加一句评价:“公之为人固不足取,然改良造纸,其利在千秋也。”

  现在地方财政宽裕朝廷下令各府县必须改建新文庙。

  但因为富有争议的先贤太多,一些地方官阳奉阴违,偷偷把墨子、蔡伦等人的神主取消。而多数官吏和儒生,并不知道哪些先贤入选,就算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

  于是乎,巡查御史又有了附带任务,勒令不规范的文庙限期整改。

  ……

  例行御前会议,这玩意儿相当于小朝会。

  阁部院重臣都很轻松,毕竟今明两年不打仗,只要有钱有粮就没啥大问题。

  礼部尚书孟昭说:“陛下,各省府县改建新文庙,蔡伦引起的争议太大。内阁接到几百个地方官的反对奏疏,便勒令礼部再议此事,礼部也多有反对之声。”

  朱国祥微笑看向儿子。

  朱铭也笑道:“反对无效。”

  孟昭撇撇嘴,他是礼部尚书,文庙之事背锅背定了。

  翟汝文喝了口茶润喉,说道:“陛下,新上任的明州知府有奏。明州讳犯国名,请求朝廷改之。阁臣皆知陛下并不避讳此事,但连续两任明州知府请求改名。朝廷若是一直不改,估计明州就一直有奏。”

  朱国祥也怕麻烦,回答说:“那就改吧。但批复时应该说清楚,并非因讳而改,乃是更有佳名。”

  李邦彦别的不擅长,取名字这种事情却愿意掺和:“陛下,臣对明州很熟知,那里的市舶司日进斗金啊。听说有个古名叫句章,可以改为句章府。”

  朱铭说道:“明州海贸兴盛,可改为宁波府。”

  “好名字!”

  众人眼前一亮,皆拍手赞叹。

  李邦彦更是马屁如潮:“太子不愧为辞章圣手,就连改名也令人惊艳。宁波一名,既吉利,又好听。臣即便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更好的名字。”

  朱国祥笑了笑,由着儿子去装逼。

  众人笑完,种师道说:“翰林院那边,已按陛下要求,编完《古文观止》初稿。这是选入的骈文、散文目录。”

  种师道真就是不务正业,他迫切想要获得文官认同,现在不怎么关心军事,反而对文事无比热衷。

  听说朱国祥让翰林院编《古文观止》,种师道主动请缨做了编辑组的总裁。

  朱国祥拿来随便扫了两眼,便递给儿子说:“太子且观之。”

  朱铭仔细查看文章目录,点头赞许道:“选得不错。可刊行于世,再选一些名篇,让府县官学传授。”

  种师道笑得合不拢嘴,这本书一旦印刷出版,他必然被后世读书人记住。

  朱国祥突然问:“《宋史》编得如何?”

  胡安国回答说:“恐怕还要一两年,许多史料都在反复比对斟酌。”

  朱铭忽然来一句:“谴使去金国,让他们运来辽国史料,我大明顺便把《辽史》也编了。”

  翟汝文道:“恐怕金国不会同意。金人自称继承辽国法统,一旦同意大明编撰《辽史》,便是把到手的法统拱手让人。”

  “不管他们给不给,我们都该派人去索要,上次和谈居然把这事儿忘了。”朱太子有点不开心。

  君臣们开会很轻松,就跟拉家常一样。

  等众臣散去,朱国祥带着儿子去御花园,回京述职的白崇彦已在那里等着。

  “拜见官家,拜见太子!”

  白崇彦作揖而拜。

  朱铭哈哈大笑,走过去拍打其肚皮:“三郎,好久不见,你在杭州却是发福了,看来南方的大米很养人啊。”

  白崇彦哭笑不得,连忙吸气收肚子:“年岁渐长,腹生赘肉,殿下见笑了。”

  “怎没把嫂子也带来?”朱铭问道。

  白崇彦道:“内子在兄长家中。”

  朱铭说道:“明日去金明池划船,你把嫂子带上,伱二哥夫妻也来。还有李含章、孟昭他们,全都带上家属。咱这些洋州旧人,好久没有聚聚了。”

  “是!”

  白崇彦顿时高兴起来,看来太子还是那个太子,过这许多年也没有生分。

  (汪汪汪,明天肯定加更。)

第748章 0743【摊丁入亩】

  金明池上,数只画船游湖。

  皇宫和东宫的后妃们,与官员眷属聊得热闹,问东问西甚至都顾不上听曲。

  热闹了半天,朱铭向白崇彦招手,二人溜达着来到船头。

  春风吹得湖水波光粼粼,朱铭随手撒了些馒头屑喂鱼,问道:“可知让你去河南省做什么?”

  “摊丁入亩。”白崇彦道。

  朱铭说道:“湖南湖北因为丁少地多,最先把摊丁入亩推开,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已足够让地方官头疼。接着又是京畿、淮南、山东、河北,这几个地方都经历了灾荒和战乱,本来阻力是较小的,但还是无法全面铺开。”

  白崇彦担忧道:“河南没有大乱和灾荒,恐怕阻力重重啊。”

  朱铭说道:“回头给你一些公文都跟摊丁入亩有关。阻力不仅来源于地主,甚至连一些丁多地少的小农也反对。”

  白崇彦惊讶道:“既然丁多地少,摊丁入亩应该对他们有利才对啊。”

  朱铭摇头:“得看各省的实际情况。因为兴修水利,或者其他原因,有些府县暂时丁少粮重,以前连赤贫无地之人也要分摊丁役。现在全部摊入田亩,丁多田少的小民反而吃亏,而丁少田多的地主更吃亏。于是乎,只要名下有田产,无论大户还是小民,都一起闹事反对。”

  “还有前朝的遗留问题,许多土地并非民田,需要交纳的赋税更少。摊丁入亩之后,就算手里只有少量土地,需要交纳的赋税总额也会变多。”

  “亦有一府当中,有的州县丁少田多,有的州县丁多田少。知府在摊丁入亩时,以富县济穷县,导致不但富县百姓反对,就连富县的县令都不配合。可如果不这样支移,又会让穷县负担沉重。”

  “去年,淮南布政使搞通省均摊,差点就酿成民变,使得富县百姓群情激奋。而诸多富县的县令,陆续有二十多人上疏,弹劾布政使残民不仁。通省均摊是极好的,朝廷也非常支持,但诸多富县官员却不配合。就算强令他们执行政令,也一个个阳奉阴违。”

  “一县均摊有人闹事,州府均摊也有人闹事,通省均摊还是有人闹事。而且,每次闹事的人都不一样。中央朝廷和地方大员,不断总结经验做出调整,可每次调整之后,总会有另一批百姓利益受损。”

  “真正执行起来,比你想象中更难,河南、江西这种省份尤其难。”

  “至于陕西,我暂时都不敢动。因为陕西有大量贫瘠边地,戍边需要每年征发大量丁役。大明确实不怕西夏,很多陕西边军也抽调外省,可熙河、横山地区却有大量寨堡,这些寨堡都得全省征发丁役钱来维持。”

  “陕西又丁少地多贫穷,一旦摊丁入亩,百姓负担沉重,必然民变丛生。朝廷正在让内阁拿出方案,每年由中枢多划拨钱粮,以减少陕西省的丁额,安排妥当之后才敢去摊丁入亩。”

  “当然,摊丁入亩最大的问题,还是彻底清查各地田亩。这也是闹出乱子最多的原因,必须重新制定鱼鳞册,把乱七八糟的土地归属给理清,田根(田骨)、田面(田皮)得好生捋顺。否则无数的土地纠纷官司,就能把府县官吏累得半死。”

  白崇彦听完这一席话,顿觉头大如斗。

  朱铭笑道:“我已让吕本中给你开路,让吕家去查洛阳大族,去年拆分迁徙了一批。否则的话,你去了河南之后,便在洛阳都举步维艰。”

  白崇彦拱手说:“臣必竭尽全力办好。”

  朱铭说道:“不用着急,三年不成,那就六年。等你从河南卸任,至少是一个尚书职位。”

  河南有個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洛阳等少数府县,现状是地少人多,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又有很多府县,地多人少,甚至是大片土地抛荒。

  如果直接摊丁入亩,必须通省均摊,导致富裕府县的百姓负担沉重。

  如果不通省均摊,人少地多的穷县同样负担沉重。

  因此,白崇彦需要先安排省内移民,把人口稠密的富县百姓,分批迁徙到地多人少的穷县。还得在迁徙移民过程中,各县互相配合,趁机清查土地,捋顺一团乱麻的土地确权。

  在河南摊丁入亩,比在江西还困难,因为它集齐了各省遇到的所有问题。

  江西反而相对简单,只要脑袋硬、胆子大,铁腕打击士绅即可!

  朱铭拍拍白崇彦的肩膀:“你在河南打开局面之后,我这里就可以放心迁都了。以后,洛阳周边改为京畿,开封变成河南省会。”

  “真要迁都?”白崇彦一惊,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是在为朝廷迁都打基础啊。

  朱铭笑道:“黄龟年能力不俗,又非世家大族出身,我让他去河南给你做副手。”

  “那还好。”白崇彦认识黄药师。

  清代的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延续。

  其实在明代部分地区,已经有官员这样搞。即进行一条鞭法改革时,顺手把丁役钱也鞭了,当时名叫“丁随田办”、“随粮派丁”。

  朱铭现在搞的摊丁入亩,却不是跟银子挂钩,也可缴纳铜钱或粮食。

  另外,商贾和工匠的徭役朱铭不敢直接往田赋里摊。

  这源于宋代的畸形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化率过高。商贾和工匠的丁役钱如果摊进田赋,必然导致农民难以承受。

  明清两朝则不同,由于生产力长足发展,兴起大量的城外市镇。又以一个个小镇为中心,孕育出中国独有的乡土经济模式,农民去镇上赶集就能获取生活物资。

  说个数据就清楚了,南宋极盛时期的江南地区,其小镇数量只有明代的四分之一。

  两宋则是失地农民,一股脑儿的往城市跑,没有形成那么多小镇。等于是明清的小镇居民,大部分成了城市居民,那城市化率能不高吗?

  造成这种现象,生产力发展不足是一个原因,官府对农民压榨太狠也是一个原因。

  即便朱国祥、朱铭父子,取消了大量苛捐杂税。但宋代遗留下来的重税传统,导致大明新朝的实际税收,相比历朝历代依旧很重。

首节 上一节 714/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