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761节
在家庭事业皆遭挫折的情况下,沈括坚持把《天下郡县图》编完。被特许进京献给皇帝,获赐绢布百匹,允许他在秀州自由活动,但依旧不准离开秀州境内。
秦桧说沈括制图有些不准确,那多半是被编管禁足的原因。
朱铭问道:“这些地图在哪里?”
秦桧说道:“臣借去工部了,暂时还未归还。”
“去工部!”朱铭对司机喊道。
皇帝亲临工部,官员纷纷前来拜见。
由于朱铭一路坐马车,有些工部官员,甚至还在散朝回来的半路上。
秦桧表情严肃,心中却是得意。
工部有一大半官员,都是阁臣赵佺的心腹,秦桧的个人威望涨得不快。
今天秦桧把皇帝带来,工部官员必然更信服他。
几个官员搭着凳子站立,小心翼翼把那副全图打开。
三四米长宽的地图,而且是精确测绘,带给朱铭极大的视觉冲击。
朱铭对此还真不懂,问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
秦桧说道:“西晋之时,有大儒裴秀,创‘制图六体’之法。一曰分率(比例尺),二曰准望(方位),三曰道里(距离),四曰高下(高程),五曰方邪(坡度),六曰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地图距离换算)。”
“绘图之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的边长代表里数。需要派人实地测绘,通常使用指南车。指南车不仅指出方位,车轮转动还能计算里程。若是需要翻山越岭,则用别的方法计算。”
朱铭赞道:“好办法。”
秦桧见皇帝喜欢,连忙又说:“秘阁还有一副唐代的《海内华夷图》,万邦皆在图中。”
“立即带我去!”朱铭大喜。
于是秦桧又踏上御辇,带着皇帝去秘阁。
北宋的国家藏书,主要在崇文院。东廊为昭文馆书库,南廊为集贤院书库,西廊为史馆四库。官员们平时查找典籍资料,便是跑来这里搜寻。
此外,还有秘阁,属于国家藏书的特藏书库。
官员想进秘阁看书,必须获得皇帝批准。
朱铭走进秘阁藏书楼,地面、门窗倒是打扫得很干净。但他走到偏僻角落,伸出手指在书架一抹,指尖却沾满了灰尘。
朱铭也不惩罚谁,只随口说道:“秘阁要好生维护。”
秦桧指着一個大书架:“《海内华夷图》便在上面。臣查找地图时,在崇文院找到一副《禹迹图》,是赵佶继位之初刊刻的。还注明《禹迹图》只截取了唐代《海内华夷图》的一部分,臣来秘阁寻找果然找到了。”
“取下来,小心打开。”朱铭说道。
这次是几个侍卫动手分批抬走。
按照编号依次在地面铺开,很快拼接成一幅超大地图。
朱铭差点一声“卧槽”脱口而出。
拼接出的完整地图,大约有100平方米。北及草原,南至交趾,东到朝鲜半岛,向西囊括中亚。
一百多个大小国家,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
可惜,这幅地图是唐德宗时期绘制的,许多域外疆土采用盛唐时的绘制。估计当时有所缺失,资料并不健全,中亚地区很多地方相对模糊,只大概注明是某某国家。
朱铭让侍卫抬来带着轮子的木梯,这玩意儿平时用于取书。
他爬到木梯最顶端坐好,俯视地面那一百平米的巨幅地图,静静端详之下居然眼眶湿润。
除了没有经纬线,就是一副“现代亚洲(局部)精确测绘地图”啊。
良久,朱铭说道:“去请太上皇,还有阁部院寺重臣。”
内阁和通政院官员来得最快,因为他们距离最近。
进入秘阁,必须获得皇帝的批准,谁没事儿来这里溜达啊?而且地图还藏在角落里,又画得无比巨大必须拼接。就连秦桧发现之后,都只打开了其中一两副。
有一个算一个,在场所有官员,都是第一次看到它。
萧楚老泪纵横,喃喃自语:“此盛唐耶?”
刚刚退休的朱国祥,莫名其妙被叫来。
他没还开口,就听儿子指着地面说:“上皇且看。”
朱国祥扫了一眼,顿时表情惊讶,随即朝儿子喊道:“你快下来,换我上去。还有,把我的望远镜拿来!”
堂堂大明皇帝,当着大臣的面,被太上皇从木梯扯下。
朱国祥爬到木梯顶部坐好,很快望远镜也送来,就这样拿起望远镜认真看地图。
距离太近了,对焦对不准,又让侍卫把他连带木梯一起推开。
第798章 0793【超越时代的沈梦溪】
太上皇把皇帝扯下楼梯,这个画面太美不敢看。
大臣们全都把目光投向地图,各自从自己的家乡为起点,朝着周边地图探寻延伸。最后聚焦于西域,那是众人都感到好奇的神秘所在。
朱铭见老爸正看得起劲,一时半会儿不可能下来,他干脆转身走进秘阁溜达。
三馆秘阁为一体,都在崇文院中。
三馆分别设于东南西三面,秘阁则为崇文院的中堂。
秘阁虽然只是两层建筑,但修得极为宽阔高大。赵光义不定期举行观书会,向大臣分享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把外国使者叫来,以此展示大宋的文治之功。
后来的北宋皇帝,沿袭了这种做法,并修建属于自己的藏书阁: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等等。
宋真宗时期,秘阁被一把火烧光。
书籍图册都有副本,因此还能找回。但名人书画全都被烧了,只有少量转存于龙图阁和太清楼的幸免于难。
外面那副拼接而成的盛唐超大地图,肯定不是原版,多半属于副本。
朱铭随便抽出一本书,翻开扉页就知道是副本。
因为宋代的官方手抄本,特点非常明显。
朱铭招手叫来随侍太监:“传令诸藏书阁官吏,搜寻一下跟地图有关的收藏。一旦找到,立即搬来此地,然后再送去太清楼。”
太清楼在皇宫后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藏书楼。
皇帝有令,鸡飞狗跳。
不仅三馆秘阁行动起来龙图阁、天章阁等也在忙活。
其实不难寻找,收藏肯定分门别类,直接去地图有关的区域即可。
陆陆续续有舆图送来,其中包括二十多块木板。
这些木板,雕刻着大宋北方边疆地形图。山峰高耸,河流蜿蜒,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高矮大小还都不一样。
大宋3D边疆图!
朱铭沉默注视片刻,问道:“从哪儿找来的?”
一个年轻官员上前:“皆藏于显谟阁,由前宋大臣沈括督刻。”
这些3D地图,同样出自沈括之手。
沈括还是一位地理学家,他认为雁荡山的深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又通过观察太行山的化石,断定上古时代这里属于海滨。而整个华北平原,都是河水冲积泥沙而形成。再观察延州的植物化石,推断上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更湿润。
朱国祥不知何时已离开木梯,打量着3D地图感慨:“沈括大才啊。”
朱铭说:“可在各处藏书阁,搜集整理沈括遗著。再让沈括兄弟的后人,也进献其遗书。把沈括所有的书籍,整理编撰成册,令天文院和工部好生研究。”
胡安国拱手道:“两位陛下沈括此人虽有才,但私德不敢恭维。就算要研究其作,亦不该大张旗鼓。”
阁部院重臣,纷纷附和此言,都认为沈括品行不佳。
朱铭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把沈括弄进文庙供奉时,满朝大臣就已经劝谏了一拨。
当然,跟举报苏轼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沈括在变法时横跳,把新旧两党全都给得罪了。
沈括举报苏轼,本就子虚乌有。
这玩意儿最早出自王铚的《元祐补录》,属于孤证,没有任何史料支撑。就连作者王铚的儿子,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而且,错漏百出。
尤其是“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这句话,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瞎编的。
熙宁六年十月,沈括离开江浙,回京已是十一月。次年正月,刘恕从江西路过润州,当时苏轼正在润州赈灾。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沈括在京城弹劾苏轼,消息就已经传到镇江了?要么此事已闹得满城风雨,要么就是有人给苏轼报信。
然而,此案牵连的新旧两党,他们全是文坛大佬,而且门生故吏无数,却没有一個提及沈括举报。后来沈括得罪新旧两派,名声臭得如过街老鼠,却依旧没人说他举报过苏轼。
谁都不知情,包括苏轼本人都不知情,只有《元祐补录》的作者知道,且作者的儿子还写书反对此观点。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作者李之仪,是苏轼和沈括共同的朋友。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带着苏轼和沈括的画像。他陪沈括一起玩耍,又跟苏轼一起玩耍,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李之仪一边请沈括为母亲写墓志铭,一边又积极奔走营救苏轼。
整个案子,所有的原始卷宗、弹劾奏章、审问记录、证物判词,因靖康之变而流到民间。还被人整理刊印成书,没有一处提到沈括。当时别说沈括,就连王安石都名声恶臭,有谁会故意把沈括的黑料给删掉?
沈括和苏轼私下交流,能确定的只有一次。
那已经是乌台诗案的十多年后,苏轼奉诏回京路过润州,而沈括正好搬去润州定居。沈括把亲手制作并珍藏多年的石墨送给苏轼,而苏轼也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记录。
很正常的文章,却被有心人解读为行文冷漠,不复以前两人的亲密关系。
亲密个屁啊,两人以前的关系从未有人记载。甚至苏轼私下赠诗给沈括,都极有可能是《元祐补录》编造的,因为根本找不到别的出处。
并且,苏轼关于墨条的文章很多,行文清一色都不谈感情,只侧重于阐述各种各样的墨。难道苏轼跟所有送他墨条的老友都生疏了?
……
秦桧当然不管沈括私德如何,他只需要迎合皇帝即可,连忙上前说:“裴秀制图只有六体沈括制图却有七法二十四至。即纵横十二大格,一路用地支,另一路取天干其八加四卦。即可像飞鸟直达一样,无视山川起伏获得直线距离。”
“极好!”朱铭点头微笑。
大臣们围观好一阵,陆陆续续散去,秦桧也喜滋滋告退。
朱铭叫来懂得制图的工部官员,把盛唐超级地图复制一份,免得哪天火灾又给烧毁了。
沈括的各种著作,陆陆续续送到太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