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815节
唐朝的时候,有宫城和皇城之分。
宫城包括皇帝的后宫,各种殿宇,内廷机构,以及中央核心官署。
皇城则是中央各大官署机构的集中办公区域。
到了北宋的开封,已经很难区分宫城与皇城。
开封大内:既像皇城,又像宫城;既是皇城,又是宫城——地方太窄了,全挤在一起!
北宋的尚书省、御史台、六部衙门……本应该设在皇城之内,但皇城实在是装不下,只能在皇城外凑合着建房子,跟各种寺庙、民居、店铺挤在一起。宋徽宗为了修明堂,更是把中书省衙门都扔到皇城外。
就那些中央办公机构的选址,北宋朝廷活脱脱一个草台班子!
而洛阳却不一样。
这里是赵匡胤打算迁都的地方,宫城和皇城都严格按照隋唐布局。
只要朱铭把首都迁到洛阳,宫城的周长增加三分之一。并且全部属于皇帝,不用再跟太子、官署挤在一起。(北宋的洛阳宫城,史料记载周长为九里三百步,考古实测却达到了十二里六十九步。)
外面还有一个皇城,相比宫城周长翻倍,这玩意儿在开封根本没有。
皇城之外,还有专门的东宫和几处夹城。这些功能性建筑,开封那边同样没有。
迁都之后。
皇帝、内阁、通政院在宫城内办公。
太子、六部、枢密院、督察院等部门在皇城内办公。
一下子就开阔舒坦了,而且显得井井有条。
这几年拆分洛阳大族,又搬迁城内百姓,已腾出许多土地。并在皇城之外,修建了许多官员宅邸和官员宿舍。
侍郎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可居住于独立官邸。虽然也有两三进院落,但面积不是很大。防止因为过于豪华,高官卸任之后不愿搬走——如非节假日,官员必须住在里面。也可自己另置宅院,但只能节假日或退休之后居住。
侍郎以下级别的官员,可居住在官员宿舍。多数为独门独院,少数须几人合居——主要提供给买不起房的低级官员,买得起房的随便住哪儿。新科进士在京实习期间,必须住进几人合居的小院。
朱国祥带着老婆孩子,却辋川工地转了转,又在灞上游玩数日,便优哉游哉赶回洛阳。
在朝廷完成迁都之前,太上皇需要坐镇洛阳皇宫。
朱国祥,也是第一次进来。
他一想到宫墙曾用人骨抹灰,心里就一阵膈应。更对宋徽宗感到难以理解,那家伙又不打算迁都,好端端的重修洛阳宫干啥?
或许是帮大明新朝翻修的吧!
至于什么宋代皇宫有水银,所以导致子嗣不兴。那就纯属扯淡了,根本找不到出处。
历朝历代的皇宫,都有大量水银存在,主要用于鎏金器物。
鎏金器具的化学稳定性极高,拿来烧开水喝都没问题。
朱国祥拿着洛阳皇城布局图,带着老婆孩子坐车溜达,走了一整天才勉强熟悉。
朱国祥此刻站在皇城的东城墙,脚下是一个叫做东城的廓城。
恁大的一座城,唐代专用于太子居住办公。
这才叫真正的东宫呢,都快赶上开封皇宫的一半大小了!
但其他皇子、公主居住的西城,在赵匡胤时代已经拆掉。
北边的曜仪城也拆了,只剩用于屯兵的圆璧城。这玩意儿保留一处也好,免得宫廷侍卫没地方住,每天都需要从家里走到皇城上班。
除开这两处隔城,其他隔城全被赵匡胤拆了。
唐代皇城内外的隔城,可以保密行走和调兵,主要用于防止宫廷政变。
没办法,唐代的宫廷政变,跟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唐玄宗甚至把皇子们的王府,全部建在隔城之内。实质上是监视居住,对外宣称便于管教。
整体上,朱国祥还是非常满意的。
然后,他直接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东宫……
太子乖孙儿还小,可以继续住后宫。这么大的东宫,空着实在怪可惜,朱国祥决定帮孙子住几天。
其实是方便出入,只需穿过一道城门,朱国祥就能跑去街上溜达。
提前搬迁到洛阳宫的司礼太监,见此情形也不敢说什么。
他总不能说,太上皇您搞错了,住在这里就成了皇帝的儿子。
朱国祥把白崇彦叫来,询问道:“东京那边,说什么时候才能迁都?”
白崇彦回答:“第一批过来的,是部分太监、女官、宫女和禁卫,他们负责收拾整理各处房屋。第二批过来的,是伎术官、史官、天文官等等,把开封皇城内的珍宝和典籍带来。第三批过来的,是一部分国库、仓场官吏,带来包括粮食、钱财在内的诸多物资。一切都准备好,陛下才带着文武百官迁都。”
“考虑得倒是很周全。”朱国祥点头赞许。
白崇彦说道:“臣还召见了洛阳郊外的富裕农户,让他们今年可以多种蔬菜瓜果,多养一些猪羊鸡鸭。等朝廷迁都过来,肉类和蔬菜供应也不会太缺。”
朱国祥赞道:“极好。”
白崇彦又说:“劝农司试验田也准备好了,来自分拆迁徙大族的田产。”
开封那边的劝农司试验田,会拿出一半卖给附近农民,剩下一半迁都后划归河南省劝农局。
听闻洛阳的试验田已准备好,朱国祥顿时更加高兴。
他又问道:“河南省的摊丁入亩、吏役改革进行得如何?”
白崇彦道:“已经完成。”
朱国祥又夸赞几句,赐了两枚彩币。
白崇彦告退离开东宫,心情极为舒爽。他有改革一省之功,又帮着协办迁都,接下来至少升为左侍郎,若有空缺甚至能直接做尚书。
高高兴兴回到家中,妻子却表情凝重,迎上来说:“老家刚刚来消息,舅父(公公)病故了。”
白崇彦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
(第一,年号“复兴中华”,放在那时候真不土,而且非常新鲜亮眼。
第二,《官居一品》连载的时候,我正在一边打工一边码字。这书我只看了十多万字,追着追着就追丢了,连上架内容都没看。所以,别扯什么我抄他的阅兵,真没读过,纯属巧合。)
第852章 0847【白胜回大明乡】
大朝会。
朱铭点名询问礼部尚书:“丁忧为何要三年?”
胡安国回答:“并非三年,而是二十七个月。父母过世一周年,孝子当在次月举行小祥之祭。父母过世两周年,孝子当在次月举行大祥之祭。之后再隔一月,举行除服之祭。拢共二十七月,则守制结束。”
朱铭又问:“小祥之祭是怎样的?”
胡安国回答:“孝子可渐除丧服,换上吉服。小祥以后,孝子方可吃蔬果。”
朱铭再问:“大祥之祭是怎样的?”
胡安国回答:“大祥以后,孝子可食用酱醋等调味品。”
朱铭突然坐直,问道:“也就是说,父母故去一周年,孝子才能吃蔬果;父母故去两周年,孝子才能在饭菜中加调味品。”
胡安国道:“然也。”
朱铭扫视群臣:“你们当中,也有丁忧过的。谁严格遵循了礼制,没有一丝一毫逾矩的?若有,可站出来,我重重有赏!”
群臣互相看看,居然无人敢站出。
都什么年代了?
怎么可能严格遵守那种礼制。
一年不吃蔬菜水果,两年不吃酱醋等调味品。不说嘴巴能不能忍住,孝子的身体也扛不住啊!
即便真是大孝子,也顶多在服丧期间,不吃肉类和荤腥物品。
此时此刻,如果谁敢站出来,声称自己严格守礼服丧,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指不定哪天,就有熟人邻居传出消息,说这位在服丧时吃过蔬菜。
到那个时候,孝不孝已无所谓,而是犯了欺君大罪!
朱铭质问道:“你们既然不遵守礼制,那还丁个什么忧?服个什么丧?”
群臣无法回答。
朝堂内沉寂良久,首相翟汝文站起来,举着笏板出列:“陛下,礼无非情也。世易时移,风俗亦在变换。上古之礼,有些放到现在已不合时宜。譬如前宋与今朝,都已改革制度,臣民为君王服丧只须二十七天。以日代月,利国利民也。”
“好!”
朱铭当即赞了一声:“那从今往后,官员丁忧也只须二十七天,不用服丧二十七個月。”
胡安国道:“君王乃天下之主,方能以日代月。臣子万万不能如此,实属僭越了。”
朱铭也懒得去纠缠,改口道:“那大臣就以月代年。父母亡故一月,即行小祥之祭。父母亡故两月,即行大祥之祭。中间隔一天,便可除服。也就是说,官员回家丁忧,时间定为两月零两天。”
群臣看着皇帝,不知该怎样反驳。
他们被皇帝套路了啊!
因为所有官员丁忧时,都不可能严格守礼,于是得出丧礼可以改革的结论。
谁敢说不能改,以眼前这位皇帝的性格,估计说这话的官员死了爹妈,皇帝会直接派官员全程盯着。
你要守礼是吧?
不能改革是吧?
那你就老老实实的,一年之内不吃水果蔬菜,两年之内不吃各种调味品。监督的人就住在你家,每天看着你吃饭,看你丫的能扛得住多久!
所以说,这玩意儿能改。
既然能改,那就皇帝说了算。
礼部尚书说,官员不能跟皇帝一样,皇帝也已经做出了妥协,那还有什么可以反驳的?
而且,皇帝一意孤行改革守丧时间,官员们执行起来也摆脱了不孝之嫌。
既然不会背不孝骂名,谁又愿意耽搁三年呢?
大臣们其实也想改,说不出口而已。有了皇帝背锅,他们顺水推舟也就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