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90节

  走到沈有容家院子外,发现里头挺热闹的。

  小胖子郑泓的亲随也在,估计是来支付买湖笔的尾款。

  另有一个青年,读书人打扮,长得跟沈有容几分相似,可能是后妈的兄弟之类。

  有外人在场,朱铭老老实实喊爹,顺便把手里的中华烟举起来。

  朱国祥作为老烟民,看到中华的瞬间,两只眼睛直冒绿光,跟饿了三天的野狼一般。

  怀里的打火机,已经蠢蠢欲动!

  朱国祥猛地吞咽口水,压住那汹涌的烟瘾,笑着介绍道:“成功快过来,这是你舅父。”

  好嘛,穿越前就一堆舅舅,现在又整出来一个。

  朱国祥见儿子有点不情愿,继续说道:“你舅父的村中,有读书人把地卖光了,也找不到别的生计。刚才我们正在商量,托你舅父把人请到大明村。”

  能弄来读书人?

  朱铭疾步上前,厚颜无耻道:“舅父在上,请受外甥一拜!”

第94章 0089【朱院长的沮丧】(求订阅)

  这位是沈有容的二哥,名叫沈光秀,字茂实。

  长相颇为柔美,胡子刮得也挺干净,属于古偶剧里的帅哥类型。

  从朱铭接触的宋代文人来看,刮胡子还蛮普遍的,这是一种社会审美的转变。

  比较宋明清三朝的皇帝画像,就能看出一个规律,从开国到亡国,皇帝的胡子是越来越少。而且胡子猛然变少的时代,必然是这个王朝的繁荣期。再看当时的民间画作,同样也有这个规律,极有可能是从民间影响至宫廷。

  “成功不必多礼,”沈光秀拉着朱铭的手,态度十分热情,“成功之才,吾已如雷贯耳!”

  朱铭谦虚道:“不敢当,舅父谬赞了。”

  沈光秀说道:“当得起。成功那八首诗词,乡里县城都在传抄,西乡士子谁人不晓?已有人给成功取了个雅号,便唤作朱八首。”

  见鬼的朱八首,还不如之前那插翅虎呢。

  多半是陪同陆提学的士子,回家之后主动散播开来的。

  武能带兵剿匪,文能写诗讲经,估计用不了几个月,朱大郎就能在西乡县家喻户晓。

  沈光秀握着朱铭的手,一直都不松开,愈发热情道:“此次前来,俺是专程来寻成功的。”

  朱铭膈应得想抽手,又见沈光秀刮尽胡子,心想这货该不是个玻璃吧?

  沈有容端来一碗茶,朱国祥顺手接过,递给儿子说:“你舅父刚从县城回来,被那里的小学教授聘为老师。”

  沈光秀笑道:“还是托了成功的福。”

  原来只是来致谢的,并非对自己心怀不轨,朱铭总算舒了一口气。

  县小学校长的动作挺快,知道朱家父子获得提学赏识,也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消息,居然把沈光秀给招进去了。

  县级官立小学,对老师要求不高,校长可以自行聘用,跟向知县没有太大关系。

  沈光秀一直想做老师,多番应聘都聘不上,这次稀里糊涂就梦想成真。

  朱铭的关注点,明显不在这里,转而问道:“舅父村中那位读书人,如今是何状况?”

  沈光秀详细说道:“此人姓孟,名昭,字大光,是俺的幼时同窗。他一直没能考取举人,父亲又染病去世,哥哥不愿供其求学,索性就析产分家了。他只分得二三十亩地,还去洋州书院拜师,家中资财哪里撑得住?几年下来,田产就卖光了,如今生活颇为潦倒。”

  “大明村就是以前的黑风寨,他愿来此穷乡僻壤?”朱铭问道。

  沈光秀说:“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俺平日里经常帮衬,可俺也不怎富裕。他还欠着俺两石米、八百多钱,家中又添了对双胞胎,再不找出路是真要饿死了。更何况,他科举之心不死,而成功又是公认的贯通三经。”

  好嘛,还想免费拜朱铭为师,这算盘倒是打得极好。

  朱铭现在就缺个能写会算的,只要那个孟昭过来,即可管理村中的账簿——再过两个月便秋收了。

  又聊几句,朱铭拉着老爸去上厕所。

  麻利的将包装盒拆开,朱国祥拿出一根华子点上,吞云吐雾陶醉无比:“车里的东西,都取出来了?”

  “就剩一辆车子,”朱铭也点上一根,“朱院长,你说那红薯玉米,有没有可能变异?”

  朱国祥笑道:“变成仙丹,吃了长生不老?”

  朱铭说道:“比如产量更高,长得更壮什么的。粮食种子,不是都要拿去空间站辐射?这穿越时空隧道,对种子也该有影响吧。反正对咱俩影响挺大,身体都实现逆生长了。”

  朱国祥变得严肃起来:“也有这个可能,还要继续观察。”

  “去见老丈人了?”朱铭没再讨论这个。

  “见了,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塾先生,”朱国祥说,“眼花耳聋的,已经快七十岁了,村塾现在是有容她大哥在带课。这位二哥还算聪明,估计学问不怎么好,举人也没考上过。因为你的关系,他做了官立小学老师,这次专程过来说声谢谢。”

  朱铭问道:“郑小胖子的家仆,是什么时候来的?”

  “今天上午,还带来几十贯钱、一坛酒和一封信。”朱国祥道。

  朱铭弹了弹烟灰:“我那村子,半山腰上不好灌溉,修引水渠也不好修。有没有什么法子?”

  “挖堰塘。”朱国祥说。

  朱铭问道:“堰塘跟池塘有什么区别?”

  “没有太大区别,”朱国祥解释道,“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解决山区的灌溉问题,就发动老百姓挖了很多堰塘。主要靠接雨水来储存,平时还可以养鱼,农耕时取用堰塘里的储水。西乡县降水挺丰富,堰塘是有大用处的。”

  朱铭又问:“在山上挖吗?”

  朱国祥点头道:“最适合挖堰塘的地方,是那种山中洼地。半山腰也可以,但比较费劲,需要先挖山平土,工程量大大增加。”

  “这没问题,等秋收过后,就组织村民先挖两口,”朱铭琢磨道,“正好要新来一些村民,特别是那些逃户,一个个没钱没粮的,正好借着挖堰塘以工代赈。对了,这里到处是山,就不能搞梯田?”

  朱国祥仔细思考道:“以西乡县的土壤和气候,是可以开垦梯田的。比如伱那个山寨,靠山脚的地方可以搞。更上面就不行了,坡度超过25度不合适。”

  朱铭好奇道:“为什么这里没有人开垦梯田?”

  朱国祥说:“第一,开垦梯田费时费力,比开垦荒地难度大得多,须得调用大量劳动力;第二,必须有一个人,能够绝对控制村落。水田需要经常引水放水,如果是梯田,一动则百动,每家每户都得默契配合。南方那些梯田,很多都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古代有寨主或族长,安排专职水官负责灌排,谁不听话可以直接处死,因为耽误了灌溉全得挨饿。”

  “明白了,等你过来,可以组织村民开垦梯田。”朱铭说道。

  朱国祥摇头:“见效太慢。以你村里那点劳动力,几年下来,顶多能搞出十多亩梯田。还不如多挖几口堰塘,然后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和红薯。”

  朱铭笑道:“你是专家,你说了算。对了,你的香菇搞出来没?”

  “失败了。”朱国祥叹息。

  “失败了?”朱铭惊讶道。

  朱国祥解释说:“我打算直接制取菌丝,然后快速大规模种植。培养基我已找到土豆的代替品,但我没有高压灭菌设备,也没有空调来控制温度。我以为能克服,可惜被现实打脸了。”

  “那古代人怎么种香菇的?”朱铭问道。

  “非常原始的办法,”朱国祥说,“砍来椴木,通过覆土和浇水,形成天然的培养基。然后把蘑菇砍碎,塞到椴木的创口里,让它自然形成菌丝。耗时极长,至少得半年以上,甚至是一两年,才能收获第一拨香菇。而且,出菌率远不如现代栽培。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大农场种植,与古代小农种植的巨大差别。”

  朱铭说:“原始就原始吧,我们采用古法就是,终归能为农民创收。磨盘大的灵芝,还能种出来吗?”

  朱国祥道:“有一定几率种出,具体还得看运气。因为那么大的灵芝,需要多株灵芝共同生成。我无法培育灵芝的菌丝,只能用土办法,什么时候出菌,能出多少菌,这都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尽量满足条件,然后等着碰运气!”

  朱国祥有些沮丧,他有这方面的知识,却缺乏付诸实践的条件。

  就好比一个顶尖飞机设计师,回到古代之后,即便耗尽所有心血,也顶多造出来一架用脚蹬的原始木头飞机。

  朱国祥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是小胖子郑泓写来的。

  朱铭接过来,一边抽烟,一边看信。

  主要是感谢朱铭卖笔,郑泓已经把笔送出去了,知州老爷非常高兴。除了补齐尾款,还送来一坛美酒,邀请朱铭随时去洋州玩耍。

  朱国祥说:“回一封吧,郑泓的亲随还等着呢。”

  朱铭把烟屁股摁灭,弹进茅房里就走,去屋里给郑泓写回信。

  已经两个月没说书讲故事的朱铭,在信中对郑胖子讲,自己一直在创作《西游记》,很快就要把小说写完了,下次就派人送去洋州。同时,请郑胖子帮忙定制武器,一副弓箭、一杆铁枪、一把铁锏。

  两宋时期,披甲率很高,须得用破甲武器才行。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宰相李纲誓死守城,就专门给自己打了一把铁锏,这把锏后来被收藏在福建博物馆。

  北宋还有个猛将外号“王三铁”,擅使铁鞭、铁槊、铁楇,从长到短都有,全是破甲重兵器。

  写好回信,交到郑胖子的亲随手中,朱铭还塞了一串赏钱过去:“请转交郑小官人。”

  “俺一定带到!”亲随立即离开,都不肯留下来吃饭。

  弓箭、铁枪和铁锏都很值钱,朱铭想买齐一整套,非得大出血不可。他打算空手套白狼,先忽悠郑胖子打造了再说,今后身家富裕了再慢慢给钱。

  朱铭跟便宜舅舅打了声招呼,便径直出门去找老白员外。

  白宗望热情接待,让人煮了好茶,高兴道:“几日不见,成功贤侄更显精神了。”

  “托老员外的福,”朱铭开门见山道,“黑风寨贼人留下的钱财不少,但山中土地贫瘠,粮食却不怎么够吃,我这次是来找老员外买粮的。”

  “好说,都是乡邻,应该互相帮衬。”白宗望跟朱铭的情况恰好相反。

  为了吃下小白员外的土地,白宗望花了老鼻子钱,家里的现金只剩几百贯。他急需卖粮换钱,但要等到秋收之后,到时候手里的粮食绰绰有余。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很快达成交易。

  不管今年粮价如何,都以去年的粮价为标准。两支湖笔卖了一百多贯,如今都在沈有容家,这笔钱立即搬来做预付款,等秋收之后再交付粮食。

  白宗望又言:“朱相公明年会搬走,沈娘子和严大婆多半也要走。他们手里的田产……价钱好说。”

  朱铭笑道:“这个我做不得主,老员外自己去跟严大婆谈吧。”

  “也好。”白宗望点头。

  谈妥买卖,朱铭总算安心。

  否则以大明村的存粮,如果真的人口破千,开春青黄不接时就有点难熬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年,等到明年,红薯玉米种遍全村,就不用再为粮食而发愁。

  甚至,还能用多余的玉米酿酒。

  上层人士或许不喜白酒,但可以尝试攻占低端市场。白酒的价钱更低,还更利于保存和运输,这些都是它不可代替的优点。

  一个茶,一个酒,便是未来大明村的特产。

  或许,一年半载之后,还能家家户户种蘑菇。

第95章 0090【昏礼】

首节 上一节 90/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