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55节
对于一个极其有作为的皇帝,若是不能封禅,那终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可是泰山又不能去,这本来就让朱元璋很苦恼。
直至今日,这两兄弟的一席话,可谓是让朱元璋茅塞顿开,瞬间通悟。
“而且只要您的功绩,能超越古今往来所有的皇帝,纵然是前往泰山封禅,又能如何?”
“因为您的功绩万古无一,万世之乾坤,只有一个洪武皇帝。”
“那也能大大扭转泰山的口碑,更是会成为后来所有皇帝的噩梦,因为只有超越您的功绩,才能前往泰山封禅。”
“那宋真宗赵恒雨林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会沦为您的踏脚石,用于衬托您的伟岸。”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元璋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火热之色,心中更是愈发的蠢蠢欲动。
甚至.....
“咱,能成么?”
朱元璋又是有些忐忑道。
万古无一的功绩,自古以来,谁达成过?
而面对这个问题,谁都会忐忑,更何况是朱元璋。
“一定能成的。”
朱棡三兄弟起身单膝跪下,便是抱拳道:“臣愿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老臣也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年轻人们都表了态,他们这群老臣子,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的单膝下跪道。
就连已经老迈的韩国公李善长,都有了重新出仕的想法。
毕竟若是真的辅佐朱元璋开创出万古无一的功绩,那他李善长也将万世流芳,踏足人臣之巅。
“陛下,不知朝廷还需不需要老臣出一份绵薄之力?”
李善长想了想,也是有些复杂的看向朱元璋下跪道。
“自然。”
朱元璋一把扶起李善长,然后又是抬了抬手,示意众国公起身。
这才又是拍了拍李善长的手背,笑着道:“咱从来都不觉得你老,若你愿意,这朝中上下的所有官职,任你挑选。”
李善长可不是一个庸才,虽然已经老迈,但其睿智犹在,甚至更加的老辣。
所以李善长出仕,朱元璋自然开心,但对于这个官职,朱元璋也是犯了难,这才会让李善长自己选。
毕竟不管将李善长放去哪里,都不合适。
因为中书省必然会被废,所以将李善长放过去,又会牵扯于其中。
“还请陛下给臣一个闲职,让臣可以留在奉天殿辅政就好。”
李善长当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而且如今的中书省,就是一滩最大的浑水,所以李善长也不想趟,便是开口道。
“传旨。”
“朝廷增设辅政大臣,协助太子监国,由韩国公李善长担任。”
朱元璋抓着李善长的手,便是看向一旁的王景弘,沉思道:“位列朝中从一品,赐座奉天殿,入朝辅国。”
好家伙,李善长日后的头衔,又会多一个从一品的辅政大臣,而且赐座奉天殿,这是何等的殊荣。
就连魏国公徐达他们都是张大的嘴巴,眼中皆是不可置信之色。
毕竟朱元璋这绝对是大手笔。
挥挥手从一品,又是辅政大臣,啧啧!
李善长到老到老,又是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而且看似这职权,绝对拥有一定分量的权力。
“老臣谢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并没有拒绝,反而是躬身叩首,领旨道。
第131章 洪武四大案之一空印案,初现端倪。
“从一品的辅政大臣,咱家老爷子还真是大手笔。”
“如此一来,朝堂上的局势就会瞬间逆转,胡惟庸也得慎重对待李伯伯。”
宴会结束以后,三兄弟便是离开了坤宁宫,而车辇之中,朱标又是轻声开口道。
“你就知足吧,李伯伯能出仕,必然是辅佐你治国。”
“而现在老爷子大权旁落,就像一个农家老头,整日在那后宫乱转悠。”
“权力要么在你的手上,要么在我的手上,这要是放在其他朝代,咱家老爷子都算得上是被架空了。”
“可老爷子依旧不在意,任咱俩玩弄权术,并且推波助澜,而对于李伯伯的这道恩典。”
“李伯伯也要明白,增设从一品辅政大臣,乃是老爷子的意思。”
“但是会为谁办差,也要分得明白。”
“况且李伯伯本来就是太子东宫的少师,你的师长之一,尽心竭力的辅佐你,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李祺也是可造之材,未来不仅可以承袭李伯伯的爵位,也可以作为国家栋梁之才。”
“韩国公一门,也都将为你所用,知足吧。”
朱棡倒是一边翻书,一边轻声道。
“那究竟应该给予怎样的权力?”
“若仅仅只是辅政大臣,只怕才是大材小用。”
朱标觉得有理,便是点了点头,同时又升起一抹苦恼。
“权力这种东西,不仅仅是抓得着的,也有抓不着的。”
“李伯伯的辅政大臣,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官职。”
“有用的时候,权倾朝野,为你扛下所有的风波,维持朝廷的平衡。”
“没用的时候,李伯伯也会明白,从旁附和,一心为国就好。”
朱棡又是摇了摇头道。
辅政大臣的权力,本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
它更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代表其话语权的绝对性。
还有对于皇权的协助性。
这才是一个好的辅政大臣,这也就是李善长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制衡中书省的胡惟庸,用以安定其心。
毕竟朝廷什么动作都没有,一心支持胡惟庸,那才是真的有鬼。
所以该有的动作,必不可少。
那此时朝堂上,最容易掣肘胡惟庸的人,唯有当今的韩国公李善长。
这也是文臣之间的较量,而胡惟庸这只小狐狸,又怎么可能玩得过李善长这只老狐狸?
“也对。”
“同时也得为浙东,做出一些部署,要不然反抗声过于激烈,只怕是胡惟庸一个人镇不住场子。”
朱标也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没错。”
“同时,你可以将大表兄调往浙东,协助胡惟庸,将摊丁入亩实施于浙东。”
“毕竟,大表兄在浙东也待过几年,而且也彰显了雷霆手段与宽仁治民之道。”
朱棡放下手中的书卷,轻声笑道。
李文忠,作为曾经的封疆大吏。
曾担任过浙东行省左丞的职务,负责总制严衢、信处诸州的军事。
所以由这位相助胡惟庸,再加上还是自家人,那就可以更快的推行摊丁入亩。
而只要解决了浙东与江南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广实施于天下,也就不再需要胡惟庸了。
那就可以伸出手,处理一下胡惟庸以及党羽的问题,从而肃清朝堂。
“将大表兄调往浙东,的确可以更快地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将大表兄调离京师,大都督府、国子监又该由谁来执掌?”
朱标先是点了点头,但又是摇了摇头。
李文忠调往浙东,的确是个好主意。
但李文忠在朝中也是身兼要职,其身份不仅仅是曹国公,更是大都督府非名义上的一把手。
毕竟是皇室亲贵,又是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之嫡子。
而在朱元璋的倚重之下,国子监也是在李文忠的执掌范围之内,所以将李文忠调往浙东,朝堂局势也会随之洗牌。
所以李文忠绝对不能轻动,至少寻觅到人选以前,绝对不能将李文忠调往浙东。
“改建吧。”
朱棡想了想,方才转头看向朱标道。
“改建?”
朱标微微一愣,便是脱口而出道:“改建大都督府,还是国子监?”
“国子监,现在还不是改建的时候,至于人选,就由我来担任吧。”
“我可以去主持国子监的事宜,毕竟接下来,我要在国子监做点文章。”
“至于大都督府,从此改建,改建为五军都督府。”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