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60节

  使其从之前的战争破坏中,迅速恢复了过来,继续以“东方第一大港”的身份存在。

  然而元朝末年之后,泉州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相比于南宋末年的战争,元末的战争无论在烈度还是持续时间上都远超以往。

  再加上之前的繁荣,导致泉州当地的局势极为复杂。

  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元朝军队,以及农民义军。

  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对泉州本地造成极大的破坏。

  使其商业在短时间内,陷入几乎停滞的阶段。

  2、明朝的海禁政策,彻底打破了泉州崛起的希望。

  如果只是战争,那么以泉州人的勇气和坚韧。

  凭借自身地理与位置优势,实现再度崛起也并非难事。

  然而大明“海禁”的实施,使得这一切再无任何可能。

  由于当时的日本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中国。

  再加上其国内物资相当匮乏,导致就连日用品的自给自足,日本都无法做到。

  因此将中国货物转运到日本售卖,便成为一条市场巨大的发家致富之路。

  大批日本商人不惜冒着禁令,偷偷来中国进行走私。

  之后的日本国内,又陷入了南北朝与战国的分裂阶段。

  本就已经不够发达稳定的社会,因此变得更加混乱。

  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大量武士、商人和平民,选择加入之前的走私队伍。

  他们最终聚集起来,并逐渐成为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

  事实上早在元朝时期,倭寇问题便已经出现。

  甚至可以说,就是困扰元朝政府的一大社会问题。

  这些倭寇不仅熟悉当地的地形,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海战经验。

  再加上海洋又一望无际,几乎不可能实现彻底的包围追捕。

  这就导致消灭这些倭寇,成为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直到明朝建立后,倭寇问题愈发严重。

  他们对东南沿海的频繁袭扰,极大威胁了大明的社会稳定。

  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得实施“海禁”,通过这一消极的政策来应对倭寇。

  严禁东南沿海居民出海,包含商业与民生在内的任何海上活动,都不允许出现。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之下,像泉州这种依靠海贸兴盛起来的城市,彻底走向没落。

  由于“海禁”将东南沿海居民的生计完全剥夺,因此反倒进一步激化了倭寇问题。

  很多沿海地区的大明百姓,为了自身生存,选择主动成为海盗。

  关于这些事情不仅熟知历史的朱棡一清二楚,掌握监国大权的太子朱标,也通过当地呈送的奏本略有耳闻。

  “你派刘辰前往泉州,该不会是动了开海禁的念头吧?”

  朱棡心中一直都有建立大明铁甲水师的想法,虽然眼下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像泉州这样的优越港口还是要提前控制的。

  “毛骧前几天给我发来了一份线报,说泉州任钧显打算在明年起事,并攻占安溪县。

  既然老爹已经决定,从神机营中抽调3000精锐组建神枢营。

  咱们不如趁讨伐北元还没有开始,让那些从未接触过连发火绳枪的士卒,通过打击倭寇和泉州起义军来练兵。”

  朱标眉头微皱,“洪武三年,泉州惠安县民陈同率众起事。

  进攻永安、德化和安溪三县,甚至还曾击败泉州卫军。

  还有洪武五年,同安县的吴毛狄聚众起事,民变发生之后占据了县治。

  如果三弟得到的情报属实,咱们应该将此事禀告父皇,并派遣精兵强将赶赴泉州才是。”

  朱棡摇头说道:“正如大哥之前所说的那样,倘若公开派兵赶赴泉州,一定会有很多人以为朝廷要开海禁。

  里面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到时候即便是没有官员在明面上反对,也会因此打草惊蛇。

  甚至可能会有胆大妄为之人给倭寇通风报信,到时候恐怕就无法达到练兵目的了。”

  朱棡所言并非夸大其辞,历史上明朝的倭寇之所以如此猖獗。

  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侦察时,利用依附于自己的明朝百姓,因此难以识别。

  又以小恩小惠笼络居住附近的居民,因此才能准确知道明军的虚实。

第209章 晋王亲自去泉州,只为了办三件事

  朱棡的计划非常明确,总结起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元璋得知自己的三儿子要亲自去泉州参与平叛,毫不犹豫的提出了反对意见。

  “泉州如今早已今非昔比,早在大明还未建立之时,此地的形势便极为复杂。

  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卫国公的儿子邓镇、宋国公的侄子冯诚,以及鄂国公之子常茂,都是你手下的得力干将。

  随便派遣其中一人,率领一部分神机营前往泉州即可,你又何必亲自濒临险境呢?”

  朱棡眼神坚定的摇头说道:“明年准备起事的任钧显,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疥癣之疾,根本就不足为虑。

  儿臣之所以要亲自赶赴泉州,主要是为了办三件大事。”

  根据朱棡这段时间的了解,明朝自立国开始,便建立了一整套的装备供应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把所有的工匠集中起来,计入相应的户籍。

  这些人以后就只能做工匠,并且世世代代都是工匠。

  这些工匠们世世代代,都只能以做武器盔甲为生。

  由朝廷拨款给这些人统一铸造,理论上这样确实可以保证军队的盔甲供应率。

  然而由于人为的原因,在明朝匠户的地位,已经打压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生活困难的匠户们,自然无法打造出很好的盔甲。

  军队所在地的武官,不能直接对这些匠户下达定单的。

  如果想要更新装备,就要向朝廷报备。

  再由朝廷审核通过后进行拨款,给这些匠户门下达武器订单。

  如果在吏治清明的时期,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然而倘若在官员集体腐败时期,被克扣的拨款到匠户们手里,就没有任何利润可言了。

  可即便是没有利润,朝廷下达的订单也要完成,不然就是杀身之祸。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还有利润生活,还能完成朝廷订单呢?

  唯一的出路就是,制作劣质的武器盔甲,从原料上把利润找回来。

  因此在明朝的仓库中虽然存在着巨量的武器装备,但这些东西能不能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再加上朝廷的财政状况,一直呈现一个低迷的状态。

  朝廷越来越无力支持巨大的军费开销,于是不得不将武器铠甲的订单一降再降。

  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得不用仓库中的旧甲充当新甲,这就造成了明军的装备质量持续走低。

  随着装备的性能越来越低,可以发挥的作用也可有可无,士兵们穿着没有太大效果。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造的铠甲质量差,质量差没人穿。

  没人穿就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际意义质量差就不再是个问题,再造还是质量差。

  朱棡这时才意识到,大明钢铁产量提升不上去,很大程度上不是什么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贪污腐败太严重,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然而朱棡又不能把这件事情直接捅出来,否则以自家老爹的脾气秉性,恐怕又要血流成河了。

  那些贪官污吏自然死有余辜,可被迫以次充好的匠户们,一旦因此受到牵连便得不偿失了。

  毕竟三大钢铁厂想要正常运转,没有足够的工匠肯定是不行的。

  利用去泉州的机会,将那些牵扯其中的工匠带走,便是朱棡苦思冥想出来的解决之法。

  只是朱元璋这个倔脾气一上来,除了正在养病的马皇后之外,太子朱标都很难劝得动。

  “不行,你说什么都不行!

  之前咱记得你答应过爹,三大钢铁厂建成之后,每年要为大明几万军队提供铠甲。

  这件事儿没办成之前,你哪里都不准去!”

  就在这时,身穿蟒袍的朱标,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门外走了进来。

  “爹,儿辰觉得你应该听听,三弟要去泉州办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如果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因为一时顾及儿女私情阻拦,恐怕将来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朱棡见大哥一进来就帮自己说话,底气也更足了几分。

  “老头子,你之前不是说打算,派儿臣去征讨北元吗?

  这次赶赴泉州要办的三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筹集粮草。

  整整15万大军开拔,其中还有7万多的骑兵,没有足够的粮草可不行!”

  朱元璋眉头紧锁,“泉州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想要在那里为大军筹措粮草,恐怕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你所说的民变之事,倘若对百姓逼迫过剩,咱担心会适得其反。”

首节 上一节 260/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