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62节

  之后规定时间让百姓将本金归还,为了减轻百姓压力,无息借债可以分期还清。

  如果现在把那些无地的农民,都纳入军队里面,那这项无息借款政策又该如何执行呢?”

  朱棡胸有成竹的说道:“我大明百姓家中很少有独生子,可以每户只招一人参军。

  这样在确保他们生计的同时,也能人口大量流入军队,导致土地被荒废的情况。

  况且那些民变比较频繁的府县,想要将土地收归朝廷所有,没有军队作为协助是不行的。”

  朱标正要开口搭话,太监总管王景弘走进来提醒道:“陛下,时辰差不多了,您看要不要传晚膳啊?”

  朱元璋一脸疑惑的说道:“咱不是早就交代过嘛,宫里和百姓家一样,都是一天吃两顿饭。

  如果实在是饿了的话,瓜果点心也可以拿来充饥,实在没有必要再吃一顿。”

  最终在朱标的劝说下,朱元璋还是答应今天增加一顿晚膳。

  在酒足饭饱之后,朱棡对于募兵制与无息贷款的平衡之法,也已经有了自己全盘的计划。

  只见他稍作思考说道:“爹,儿臣认为无地的农民进入军队之后,他们的家属只要继续种地,依旧可以享受这一政策。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军队的兵员,又不影响民生,一举两得啊!”

  朱元璋听完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嗯,不错。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军队的兵员,又不影响民生,确实是个良策。”

  这时一旁的朱标突然插话道:“三弟此计甚妙,不过还需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防有人借机钻空子。

  比如如何确定哪些人符合无息贷款的条件,如何监管资金的使用等等。

  这些都需要仔细考虑。”

  朱棡听后表示赞同,并补充说道:“大哥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此事,确保政策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出现贪污腐败等问题。”

  随后众人又就实施细节,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行,待效果显著后再全面推广。

  “这个方案既能够保证军队的兵员充足,又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负担,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只是新成立的机构,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官员才行。

  否则一旦出现贪污腐败问题,恐怕有些大臣会借机反对军制改革。”

  面对太子朱标的担忧,朱元璋将目光投向朱棡。

  “老三手下不仅拥有二十万铁骑,而且还掌握着一万神机营。

  只要咱们善加利用这股力量,迟早可以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和胡惟庸一样成为冢中枯骨!

  嗯……这次去泉州办差,不知老三你打算带多少人?”

  朱棡伸出三根手指,“儿臣只打算带三千神机营,到了泉州以后以他们为基础,先扩建出三万神枢营。

  等到连发火绳枪配发到位之后,便开始进行实战训练。”

  其实连发火绳枪大体上的原理,是将大量火药和子弹都装在一个机关里面。

  每扣动一次扳机,就会有一发子弹和部分火药进入枪膛内。

  射手再扣动扳机,就可以开枪发射。

  这就大大减少了装弹时间,使其可以连续发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装弹期间有个通条捣实的步骤。

  也就是说不是装了子弹就能射击,还有用通条捣结实和清理枪膛这两步。

  另外连发火绳枪发射后,还会留下不少火药残渣,需要经常手工清理枪膛。

  朱棡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列一个士兵方阵,内有三排火铳手。

  一排发射,二排点燃,三排清枪管。

  反复的轮番进行射击和保持有序,同样可以达到有效杀敌。

  当然从长远上来说,研究更为先进的铳械,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朱棡一直都在为离开京城,前往应天做准备。

  直到有一天朱标找到了他,“刑部尚书商暠被掌管督察院的詹徽参奏,现在已降为刑部郎中了。”

  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后,刑部郎中也是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了。

  然而在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刑部尚书忽然被贬职,还是让朱棡感到有些吃惊。

  商暠是在洪武三年凭借征兵,被举荐为监察御史。

  后来他在洪武六年升任御史中丞,复命前往河南收集旧士卒。

  此外在洪武十九年,商暠曾前往河南、山东二都司训练军马,并遣属卫指挥率赴辽东听征。

  在历史记载中,商暠还曾与马三保有过联姻的提议,结果被对方给拒绝了。

  当然刑部尚书商暠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朝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中。

  他在洪武六年和十九年的活动,与明朝的征兵和军事训练密切相关。

  对大明的军事力量和北伐准备,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就是在洪武九年的年末,商暠被降为了刑部郎中。

  只是令朱棡没想到的是,参奏此人的官员,竟是掌管督察院的詹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商暠是今年刚由浙江参政升任的刑部尚书。

  按理说即便刑部出现了冤假错案,也不应该怪到他的头上吧?”

  朱标有些诧异的看着朱棡,“三弟,你怎么知道,刑部出现了冤假错案?”

第212章 冤假错案不胜枚举,刑部尚书背黑锅

  朱棡心里明白冤假错案的出现,与古代司法官的个人品德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司法体系中,强调官员的品德,这导致了一些全能型的智慧判官的产生。

  这些判官不仅具备丰富的审判经验,而且还拥有公正、正直的修养。

  然而并非所有判官,都能拥有如此优秀的品质。

  一旦判官玩忽职守或昏庸无能,冤假错案就会频繁发生。

  即便是那些全能型的智慧判官,也无法完全避免人性的弱点。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个人偏见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从而导致冤案的发生。

  此外古代判官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也是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之一。

  判官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善恶观念,和儒家道义来定罪量刑。

  他们个人的心证和好恶观点对案件审判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刑讯逼供的制度化,也是大明司法的一大特点。

  虽然古代审判以口供作为定案依据,但很少会有犯人主动认罪,因此刑讯便成为了获取口供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专制集权极端发展之下,衍生出的厂卫组织。

  他们恣意逮捕囚犯,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已经逐步成为帝王进一步控制官吏的鹰爪。

  最为重要的是,司法与行政合二为一的体制,使审判权受到很大限制。

  官府干扰衙门审判的情况并不少见,衙门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

  又或者判官为了迎合官员,不管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全然听之任之。

  甚至明知其意见错漏百出,仍然根据指示作出错误的判决。

  况且在大明历史上,制造冤假错案的头号人物就是老朱。

  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胡惟庸案”来说,为了为了避免让人联想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朱元璋直接给胡惟庸安了一个谋逆的罪名。

  然而实际上所谓的北元奸细封绩,其实就是老朱在锦衣卫还没正式成立之前,放出去钓鱼执法的一个诱饵。

  如果不是蓝玉被卷了进来,恐怕用不了多久胡惟庸勾结北元的相关奏本,就会出现在朝堂之上。

  想到这里朱棡转头看向朱标,“大哥,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修订《大明九律》吗?”

  朱标喝了一口茶水,随即说道:“法律能为黎明百姓提供行为模式,指引他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百姓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以及行为的法律后果。

  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朱棡一脸赞赏的看着朱标,“真没想到大哥竟可以看出来这些,由此可见咱们兄弟俩还真是心有灵犀呀!”

  脸上带着一丝倦意的朱标,用手捂着嘴打了一个哈欠。

  “三弟,你之前从曹国公府上要的那个刘辰是个人材,我刚才讲的这些都是他说的。

  反正你都已经打算亲自去泉州了,要不就把刘辰留下来,大哥想让他去主持编纂《大明九律》。”

  朱棡点头说道,“那大哥就把商暠派给我,我去泉州之后有些事情需要他办。”

  朱标略显为难的说道:“三弟,这件事情恐怕不太好办。

  毕竟商暠涉及到的案子,与即将被送进宫的熊氏有关。”

  当初身为相国的李善长,亲自出手弹劾杨希圣和参议李饮冰弄权不法。

  朱元璋闻讯在二人脸上刻字羞辱,还把李饮冰割胸致死,又给杨希圣割了鼻子。

  结果时过境迁才发现,被处罚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杨希圣,而是他的哥哥杨希武。

  前两天上朝时詹徽上奏弹劾商暠,才使得这件事情被揭破。

  鉴于真正的杨希武已死,锦衣卫开棺验尸,发现里面竟然只是衣冠冢。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将商暠降职,并直接赐死了以“杨希武”名义苟活于世的杨希圣。

  如果不是考虑到现在缺少官员,恐怕商暠就不是被降职那么简单了。

首节 上一节 262/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