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79节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马车已经抵达了晋王府的门前。

  “殿下总算是回来了,老臣已经等候多时了。”

  看着站在门外的魏国公徐达,朱棡连忙快步迎了上去。

  “徐伯伯,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理应棡儿登门拜访给您拜年才对。

  让长辈在寒风中久候,实在是罪过啊!”

  面对不久之后的岳父大人,朱棡不可能像对待其他人那样拿出高冷气势。

  况且徐达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徐辉祖和三子徐添福之外,次子徐膺绪、四子徐增寿都不简单。

  徐达次子徐膺绪虽然史料甚少,但他曾任尚宝司卿。

  这个尚宝司就是明朝负责掌管皇帝印信的机构,尚宝司卿尽管只是正五品官职,却足以代表朱元璋的信任。

  后来徐膺绪先后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其中“都督佥事”在明朝即是中央军事长官的助手,通常协助中军都督分管军纪、训练等事务。

  在平安度过“靖难之役”后,到了永乐14年徐膺绪才去世。

  徐达小儿子徐增寿,长相清秀、眉宇秀朗。

  少年时他就曾经随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明太祖朱元璋。

  老朱为他的机警感到惊奇,赐名为“增寿”。

  长大后徐增寿不仅勇敢,而且善于骑射,被朱元璋选为勋卫带刀侍从。

  期间他为人谨慎诚实,很少犯错误。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徐增寿奉命跟从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立下功劳。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徐增寿以勋卫奉命前往陕西练兵防边。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朱元璋荫授徐增寿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七月,改任他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徐增寿又被升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这已经是正一品的官职了

  通常由朱元璋直接任命,负责右军都督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初期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可以分领,在京虎贲右卫、留守右卫、水军右卫、武德卫、广武卫,这五个非常重要的卫所。

  建文帝即位后,怀疑燕王朱棣反,曾向徐增寿发问。

  谁知徐增寿却说道:“燕王和懿文太子同气连枝,富贵已经达到极致,怎么可能还会造反呢?”

  实际上徐增寿对姐夫朱棣十分欣赏,他非常积极地为其效力,并暗中通报消息。

  由于徐增寿多次向朱棣密告朱允炆在京城中的部署,逐渐变成了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

  很快徐增寿的异常行为,被朱允炆发觉。

  在朱棣率军渡过长江之后,朱允炆当面质问徐增寿的背叛行为,其不能回答。

  朱允炆大怒,亲手拿起宝剑,当场将徐增寿杀死。

  当然如今徐增寿只是一个即将三岁的娃娃,可这并不妨碍朱棡提前做规划。

  徐达自然不知道,眼前的晋王已经开始算计自己年仅三岁的幼子。

  他从衣袖里面取出一道圣旨,“晋王殿下,老夫这次来是传达陛下旨意的。”

  朱棡知道肯定是关于自己与徐妙云的赐婚诏书,为了表示足够的重视,他按照正常的接旨流程做了相应准备。

  徐达见此情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开始正式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魏国公徐达之女徐妙云,娴熟大方、温良敦厚、品貌出众,皇后与咱躬闻之甚悦。

  今晋王朱棡年龄正适婚娶之时,当择贤女与其相配。

  正值徐妙云待字闺中,与晋王朱棡堪称天设地造,为成佳人之美。

  特将徐妙云许配晋王朱棡为王妃,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

  布告四海,咸使闻之。

  钦此!”

  在接过圣旨之后,朱棡这才明白大哥朱标为什么急于确定礼部尚书的人选了,说白了就是为了他这个晋王的侧妃婚礼做准备。

  毕竟古代人非常重视婚嫁,等一步步流程走完。

  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是万万不能的。

  如果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不仅可以保证礼仪上不出纰漏,而且还能大大缩短婚礼的筹备时间。

  只是这样一来,朱棡就无法参与讨伐北元的军事行动了。

  “徐伯伯,晚辈一定在这段时间内提前处理好所有公务,绝不会影响和妙云的婚礼。”

  一脸喜色的徐达,眼神中带着歉意说道:“老夫知道你最近有很多事情要忙,可外面的流言飞语实在是太烦人了。

  况且你年纪轻轻以后想要去打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况且洪武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还需要你多加指点才行。”

  由于即将成立的洪武军事学院所讲授课程,与热武器运用息息相关,因此朱棡选择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作为教材。

  很多人以为戚继光抗倭主要依靠狼筅和鸳鸯阵,然而实际上此公完虐倭寇,靠的是类似后世的炮步坦协同作战。

  先是用大炮轰,随后以每车装备一、两门佛郎机火炮的车军碾压,最终才轮到激发装置类似鸟嘴的火铳齐射。

  毫不夸张的说,戚继光使用火铳、火炮的技术,即便是放到隆庆年间都堪称登峰造极。

  毕竟《纪效新书》这部出于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的明代著名兵书,所述内容非常具体实用。

  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

  尤其是书中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这已经成为明朝军队热兵器化的佐证,具有比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第235章 以《纪效新书》做军事学院教材,用岳家军精神改造大明军队

  然而《纪效新书》也存在一些不适合朱棡采用的内容,比如卷首三篇中的前两篇。

  第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这一篇是戚继光呈给长官的上呈公文,也是纪效新书全文中极少数比较咬文嚼字的记述。

  按理说这篇上呈公文朱棡应该彻底剔除掉,可其中不仅让人看到当时的军事体系,而且讲述了一些明朝中晚期军队中的弊病。

  尽管现在还没有成为明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但是对于洪武年间的骄兵悍将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卷首第二篇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则是戚继光担任浙江台、金、严等地参将时,呈给上级长官的公文。

  然而其中却包括了许多革除军队弊病的良策,这些都是要保留下来的。

  当然《纪效新书》里面也存在一些,在后世看来极不合时宜的说法。

  其中最有争议的一点就是,应通过断人吉凶祸福的相法来排除一些凶死之人,并看重一些拥有福气像貌的人。

  戚继光还认为这样就能把选人用人的方法,运用到很精妙的境界。

  另外他还主张用乡间有些愚笨、迟钝的人做士卒,这也是朱棡至今都感到无法理解的。

  然而即便是《纪效新书》存在一些瑕疵,也依然无法改变他在后世被很多军中将领推崇。

  主要就是因为通过《纪效新书》训练出来的精兵,能在历史上达到这种层次的,也就只有南宋岳王爷训练出来的军队了。

  戚继光自然没办法直接效仿岳飞的做法,于是针对大明所面对的情况,他从最基本的人情入手循序渐进。

  在思想教育课堂的第一课中,戚继光对士兵和颜悦色地说道:“我们当兵的可能一年到头也没打几场仗,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悠闲地生活。

  即使是这么悠闲,每天也少不了三分银子。

  这银子都是从百姓那里征来的,你们在家里时都是种地的百姓。

  回想上缴这些银两时的艰辛,再想想各位今日拿到银子的容易。

  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一年到头朝廷和百姓就指望咱们,能够打上一、两个胜仗。

  如果在战场上咱们不敢于作战的话,即便未受军法惩治,那百姓养我等又有何用?

  老天爷更会借敌人之手,千方百计将咱们除掉!”

  戚继光这番话朴实无华,道理通俗易懂。

  通过角色的转换,激发士兵共鸣,忆苦思甜,从愧疚感中激发出上进心。

  随着训练的推进,戚继光又把杀敌意义引申到了“保民护国”的使命上。

  他对士兵说道:“咱们本是为立功名报效国家,从而聚集在一起。

  兵是杀贼的,贼是杀百姓的,百姓又需要咱们去杀贼!

  如果咱们在杀贼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守军法、不侵扰百姓,他们就一定会尊敬咱们的!”

  戚继光又接着说道:“‘士兵’之所以带个‘士’字,就是因为士兵的职责非常神圣,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重视。

  希望大家都出力效命于疆场,卫国保民,对得起这个‘士’字。”

  为了让戚家军士兵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尊重

  戚继光在处处爱护士兵的同时,还与他们休戚相关。

  同营地相处,同进同退,公而无私。

  他会不定期到戚家军士兵们中间了解这些的生活情况,嘘寒问暖。

  戚继光会问他们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做戚家军士兵的知心人。

  士兵病了,他要亲自探视,甚至帮忙煎汤药、送食。

  士兵遇上了困难,戚继光一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白天吃饭,他要与戚家军士兵同吃。

  晚上戚家军士兵睡熟了,戚继光要看看他们睡得是否安稳。

  在得了钱财之后,戚继光更是全部拿来和戚家军士兵分享。

  因此戚家军士兵逐渐产生了,一种“保家卫国”的主人翁责任感。

  同时戚继光还注重培养“戚家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并处处做士兵们的榜样。

首节 上一节 279/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