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97节

  两人并肩而立,宛如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一般。

  她们彼此交换了一个温暖的眼神,接着又闲聊了几句家常话,言语间充满了关怀与问候。

  朱棡则静静伫立在一旁,目光始终落在徐妙云和谢钰儿的身上。

  他眼中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羡慕之情,仿佛在渴望能够拥有,像她们那样深厚的情谊。

  眼看着徐妙云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之中,朱棡不禁轻轻叹息一声。

  他转过身来面对谢钰儿,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忧伤之色。

  紧接着朱棡轻声说道:“你们姐妹二人之间的情感,着实令人心生向往啊!

  有时为夫常常暗自期许,若是自己也能拥有如此一位知冷知热、无话不谈的亲兄弟,那该有多好啊!”

  谢钰儿微微一笑,伸出柔荑轻轻握住朱棡的大手。

  她柔声宽慰道:“夫君何必如此感伤呢?

  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如今您已有妾身相伴左右,妾身愿倾尽所有,成为您最贴心的伴侣和挚友。

  难道这还不足以令您感到满足吗?”

  朱棡听闻此言,心头猛地涌起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方才萦绕心头的愁绪。

  他深情凝视着眼前这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眼眶渐渐湿润起来。

  紧接着朱棡用力地将谢钰儿紧紧拥入怀中,感受着她的体温和气息。

  仿佛要把这份珍贵的情感,永远铭刻在自己心底的深处。

  身为历史长河中稳居太子之位的人,朱标至今仍困惑不解。

  为何朱元璋对待三弟朱棡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回想起往昔岁月,朱标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兄弟之间应当恭敬友爱、亲密无间,并誓言永不分离。

  然而如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让他感到无比迷茫和痛心。

  朱标深知作为兄长,他有责任维护家族的和睦与团结。

  因此当他察觉到朱元璋暗自调动东宫力量去牵制三弟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我们曾经共同秉持的理念,更可能引发皇室内部的纷争与动荡。

  父皇,您一直以来都教育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手足之情,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可是现在,您这样做难道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朱标喃喃自语着,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他不禁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朱元璋态度的改变?

  是因为权力的欲望蒙蔽了双眼,还是出于其他更为复杂的考虑?

  “无论如何本宫都决心寻找答案,努力化解这场潜在的危机,守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庭和谐。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稳定才是发展的基石。

  对于一个皇族而言,亲情更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端坐在距离并不遥远之处的李善长,一边轻轻抚摸着下巴处那几缕短短的胡须,一边缓声开口说道:“前些日子微臣翻阅史书之际,偶然间注意到有关唐朝时期的历史当中,存在这样的一则记载。”

  他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越王李泰由于亲自编纂《括地志》这部书籍,因此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与褒奖。

  此后李泰的权势亦随之逐步扩张,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甚至开始对太子李承乾所拥有的地位,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李承乾目睹此种情形之后,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

  想当年不正是弟弟斩杀兄长,进而取而代之成为嫡长子,并最终登上皇位君临天下的吗?

  此时此刻李承乾难以避免地将自身处境与之相对应,仿佛在这一瞬间找到了共鸣。

  这样的念头一经产生,便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再也无法被轻易抑制住。”

第262章 大明没有玄武门,灭元猛将李文忠上殿

  “为了捍卫属于自己的尊崇地位,李承乾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要率先采取行动,发动一场军事叛变。

  只可惜事与愿违,这场精心策划的兵变,终究还是以惨痛的失败画上句号。”

  李善长的这番话,顿时引起了朱标的强烈不满。

  “三弟不是越王,我大明也没有‘玄武门’!

  韩国公,这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就在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时,朱元璋身边的近臣——太监总管王景弘,快步走进来提醒道:“太子殿下,文武百官已经在奉天殿等候多时,陛下问你什么时候过去主持朝会?”

  朱标稍微平稳了一下情绪,随即整理好衣冠说道:“本宫马上就出发,韩国公也一同前往吧。”

  经过大约一盏茶的时间,朱标和李善长来到奉天殿,众大臣纷纷行礼。

  此时朱标端坐于龙椅之上,开始处理朝政,然而他的心中却始终无法平静。

  刚才李善长的话,让朱标意识到朝堂上的局势已经越发复杂。

  三弟朱棡绝不可能如外界所传有不臣之心,必定有人在暗中作梗,企图收渔人之利。

  朱标决定暗中调查此事,同时他更加警惕宫庭中的权力斗争。

  毕竟身为太子,朱标肩负着维护大明江山稳定的重任,一举一动都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伴随着这声威严而洪亮的呼喊,朝堂之上顿时一片肃穆。

  只见那身着华丽蟒袍的朱标,高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群臣。

  一旁的太监总管王景弘,则手持一柄精致的拂尘轻轻一挥,示意众人可以开始上奏了。

  就在这时群臣之中走出一人,正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曹国公李文忠。

  他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殿前。

  随后李文忠拱手作揖,朗声说道:“臣李文忠有本!”

  他声音铿锵有力,响彻整个奉天殿。

  时光回溯至洪武三年,那时的李文忠意气风发,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授予征虏左副将军之职。

  此后不久,他便与魏国公徐达一同踏上征途,分兵两路北伐。

  一路上他们势如破竹,率领着十万雄师穿越茫茫荒野。

  越过险峻山岭,最终抵达了兴和。

  在这里李文忠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功降服了兴和守将,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紧接着大军继续挺进,直逼察罕脑儿。

  面对敌军的顽强抵抗,李文忠毫不畏惧。

  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经过一场激战,李文忠不仅生擒了敌方平章竹真,而且让敌人闻风丧胆。

  随后军队驻扎在骆驼山时,李文忠再次发挥卓越指挥才能,轻松击退前来骚扰的平章沙不丁。

  当部队行进至开平之际,李文忠更是一鼓作气,迫使平章上都罕投降归顺。

  此时此刻,胜利的曙光已然在望。

  然而正当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宁静——元顺帝驾崩。

  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即位,史称元昭宗。

  得知此事后的李文忠并未惊慌失措,而是迅速做出决策。

  他派遣密探深入敌境,打探虚实,并根据情报带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往应昌。

  元昭宗得知明军来袭,惊恐万分,匆忙向北逃窜。

  李文忠则紧追不舍,终于在途中截获了元昭宗的嫡长子买的立八剌,以及众多后妃、宫女、诸王和将相官属数百人。

  除此之外,李文忠可谓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此次出征他不仅焦获了宋元时期的玉玺金宝共计十五件之多,还有珍贵无比的玉册两件。

  更有那象征着无上权力与地位的镇圭、大圭、玉带,以及玉斧各一件!

  这些宝物无疑彰显出,李文忠此番征战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成就。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派遣出一支精锐铁骑,如疾风般向北追击。

  一直追到北庆州方才罢休,随后李文忠凯旋而归。

  在归途中路过兴州时,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武。

  成功擒获了北元国公江文清等一众要犯,并迫使三万七千名敌军投降归顺。

  这一壮举再次展现,李文忠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

  待到抵达红罗山之际,他的威名已然传遍四方。

  在此地李文忠再度施展神威,降服了杨思祖所率领的部众多达一万六千余人。

  至此他的军队规模愈发壮大,声威震天动地。

  当李文忠胜利班师回到京城,将这份令人振奋的捷报送呈御前后,朱元璋亲自莅临奉天门,接受满朝文武百官的朝拜祝贺。

  一时间整个朝堂,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紧接着朱元璋论功行赏,大行封赏功臣之事。

  其中尤以李文忠的功绩最为卓著,堪称首屈一指。

  因此他被赐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崇高称号,同时特别晋升为荣禄大夫、右柱国,以及大都督府左都督等显赫官职。

  不仅如此李文忠还受封为尊贵的曹国公,得以参与国家重大军政事务的决策。

  此外他每年还能享受到高达三千石的丰厚俸禄,并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殊荣,可谓荣耀至极。

首节 上一节 297/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