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22节
怀着这样的信念,罗贯中决心紧紧抓住这个改变历史的契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拼搏一番。
第297章 智谋无双罗贯中,错投张士诚难展抱负
带着这份“生逢其时,岂能辜负”的豪情壮志,罗贯中踏上了新的征程。
他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在这个乱世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无论前方等待罗贯中的,是怎样的艰难险阻。
他都将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在投身张士诚麾下之后,罗贯中迅速进入了全新的角色。
从一介文人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军师。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罗贯中不仅能深入剖析人心,而且还能精准地把握大局。
每逢战事筹画之时,张士诚总是虚心请教罗贯中,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珍贵的战略指导。
当朱元璋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罗贯中精心设计了一个策略。
这个策略巧妙地诱导了,朱元璋麾下的重要将领背叛投敌。
转而为张士诚效力,极大地削弱了红巾军的实力。
从此之后张士诚对罗贯中的智谋赞叹不已,越发依赖和信任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士诚的愚蠢和无知,也逐渐暴露无遗。
他常常无视罗贯中的建议任性妄为,全然不顾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种情况让罗贯中感到无比的失落与无奈,但是出于对张士诚的忠诚,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通过这些建议,来引导张士诚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然而尽管罗贯中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劝说张士诚,但这位君主却依然固执己见,不肯听从任何劝告。
他继续我行我素,将罗贯中的好意视为耳旁风,完全不理会这位谋士的意见。
曾经有一次,罗贯中苦口婆心地劝说张士诚要保持冷静,稳重行事。
可张士诚却难以克制住内心的冲动,总是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始终无法纠正这个坏习惯。
罗贯中多次诚恳地向张士诚进言,希望他能够意识到,并改正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不良习惯。
可惜无论罗贯中如何费尽口舌,张士诚都没有丝毫的改变。
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之后,罗贯中彻底看清了张士诚的真面目。
他明白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实在太难了。
尤其是对于张士诚来说,更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罗贯中逐渐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君主手下,自己根本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才能。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下定决心离开张士诚,不再为其效力。
谁知道没过多久,朱元璋就成功地抓住并处决了张士诚,从此奠定了他在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然而对于罗贯中来说,情况就变得有些尴尬了。
因为之前他曾效忠于张士诚,现在即便要想投靠朱元璋,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况且朱元璋的手下们,也不可避免地对罗贯中的忠诚度产生怀疑。
此外老朱的身边,此时已经聚集了一群忠心耿耿的亲信,没有太多位置留给罗贯中了。
然而如果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棡或许并不会将这位才华横溢的贤才弃之不顾。
真正让他感到棘手的问题在于,罗贯中在密函中提出了另一个请求。
他希望大明商务书局,能够协助自己的另一位良师益友施耐庵,出版那部惊世之作《水浒传》。
这部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具有深远影响。
自明朝初年起,《水浒传》就备受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的青睐,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末年,该书却突然被官方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的主人公皆为杀人放火的英雄豪杰。
这些英雄好汉胆,敢以武力挑衅律法。
肆意杀人放火,竟然还能逍遥法外,逃避朝廷的制裁。
这种行为与大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因此被禁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华夏数千年的历史,总会常常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之中。
每一位皇帝在创业初期,无一不是高举着“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大旗。
可当他们真正登上皇位之后,却往往只做一件事,那便是不择手段地防止他人造反。
数千年以来唯一的进步,恐怕就是对百姓思想的控制与压迫愈发沉重。
然而作为大明最具实权的藩王,朱棡深知自己永远无法跳出这一怪圈。
他只需稍稍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若将《水浒传》呈递给朱元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首先已去世多年的施耐庵,必将遭受挖坟鞭尸之苦。
其次其家人及子嗣,也难逃被流放的厄运。
如此一来,谁还敢再写类似的书籍?
正是由于在这一问题上的两难境地,使得大明商务书局的征文大赛,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评委。
朱棡甚至都不知道应不应该,再按照原计划举办征文大赛。
毕竟如果罗贯中派遣自己的儿子,将《水浒传》作为参赛作品呈送上来,恐怕到时候又会演变成一场祸事。
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棡,对于四大名著还是有一定历史滤镜的。
如今施耐庵已经成为一杯黄土,吴承恩和曹雪芹尚未出生。
朝廷对于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三部名著的传播和发展。
当然朱棡心里非常清楚,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讲好“戏猴局”背后的那则寓言故事。
于是在大哥和老爹期盼的眼神中,朱棡继续讲起了王员外家的故事。
“下定决心的王员外,只觉得压在身上多年的重担瞬间消失不见,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此时他完全将后院那一群妾室抛之脑后,一门心思地去寻找合适的赘婿人选。
一般来说那些家世不错的人家,肯定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入赘到别人家做上门女婿。
因此王员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的家庭。
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有可能同意让自己的儿子入赘。
况且这样的人家出身低微,将来也好掌控,不必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受到欺负。
很快王员外便派出手下的心腹之人,前往各个村落,寻找那些符合条件的人。
这些人必须是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儿子入赘的,当然作为交换王员外在事成之后,会给予对方一笔丰厚的报酬。
这笔钱足够他们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经过心腹们的精心筛选和甄别,最终有五个面容清秀的小伙子,被带到了王员外的面前。”
第298章 放弃做县学明算科的师训,是要回去管理家业
朱棡喝了一口茶,继续讲道:“接下来王员外准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五个小伙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他要从这些人中间选出最为优秀的一个,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最终入赘王家。
对于其他落选的四个人,王员外也不会亏待他们。
他会根据实际情况,给落选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差事。
毕竟这些人能够进入最后的候选名单,便已经说明他们自身是具备一定能力的。
就这样在王员外的悉心教导和大力支持下,这五名小伙子逐渐成长为,各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人材。
完全看不出原本穷苦人家的影子,活脱脱五个公子哥。
不过最后能否通过考核,王员外还是要看他们经商能力如何。”
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即将举行的科举,“如今朝廷求贤若渴,要求重开科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不知道关于这方面,目前准备得怎么样了?”
朱标连忙神情严肃的说道:“经过几次朝会的商议之后,礼部尚书李允已经将乡试时间定在八月份。
会试在二月份,殿试则在三月份。
乡、会两试的时间,被定在了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朱元璋摇了摇头,“将乡试时间定在八月份,实在是有些太晚了。
明天让吏部调查一下各地的社学,看看那些聘请来的‘秀才’,是否有具备参加会试能力的贤才?”
根据大明的相关规定:社学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限制在十五岁以下。
入学时无需经过考试,招生数额也无限制,凡愿读书者均可入学。
然而在学生入学后,一切费用都需要自理。
当然社学的师资,大都由地方官府出面从民间聘请而来。
这些由官方聘请来的社学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师训”,官府则通称他们为“秀才”。
社学教师的地位不高,主要是因为朝廷不会授予社学教师任何官衔。
每月既不给这些人发放俸禄,也不给予任何其它的经济补助。
如今为了填补大名的官员空缺,朱元璋允许社学教师参加科举,这无疑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大明朝廷最擅长的就是,阴谋诡计、两面三刀。
把“整人”当成一门学问研究的,恐怕也就只有这里了。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