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02节
在那祠堂里,烛火摇曳,香烟袅袅。
众人皆神情庄重肃穆,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停滞了。
又好像能凭借着这氛围,一下子就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去聆听祖宗们的教诲。
再说这举荐取士制度的兴盛,可真是让无数读书人为之疯狂啊!
在那一间间昏暗的书房里,不知多少书生正挑灯夜读.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踏入仕途,光宗耀祖。
就好比在这小镇的一处偏僻角落,有一间小小的书房。
昏黄的油灯在书桌上闪烁着微弱的光,一位年轻书生正借着这黯淡的光线,埋着头如痴如醉地苦读着。
那书卷在他手中不停地翻动,仿佛是他与那知识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此时年轻书生的母亲,轻轻推开了书房的门。
她的手里端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汤,眼神里满是心疼。
老母亲缓缓走到书生身边,轻声说道:“儿啊,都这么晚了,别累坏了身子呀,喝口汤歇会吧。”
年轻书生正读到那关键之处,满心满眼都是书中的字句。
只见他头也不抬,一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娘,您先放那里吧。
我这正读到要紧的地方呢,等会再喝。”
此时年轻书生在那昏黄的油灯下,埋头苦读的身影。
就如同一只只执着的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向那知识的火焰。
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与年轻书生无关,唯有这书中的乾坤才是他所追寻的。
文化方面呐,这大明可真是一片繁荣昌盛之象。
诗词歌赋如同那春日里竞相绽放的繁花,蓬勃发展着。
文人雅士们整日里相互唱和,佳作频出。
那才情四溢的场面,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宫廷之中,更是常常举办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就说那歌舞表演吧,轻纱曼舞,乐声悠扬,仿佛将人带入了那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
还有那诗词大赛,数位文人墨客齐聚一堂,个个摩拳擦掌。
都想在这赛场上一展身手,博得个满堂彩。
在一场颇为盛大的诗词大赛上,只见数位才子佳人围坐在那雕栏画栋的厅堂之中。
一位风度翩翩的才子,手持一把精致的折扇。
只见他轻轻一摇,便站起身来,满脸笑意地说道:“今日有幸与诸位同道相聚于此,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且看我这一首新作,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说罢这位才子便清了清嗓子,朗声吟诗一首。
“田间劳作背朝天,市井奔波岁月煎;
苦力倾身谋饱暖,穷民竭力盼安然。
风霜雨雪皆尝遍,柴米油盐总挂牵;
但望人间同富裕,辛勤换得福祥绵。”
那诗句从他口中吟出,仿佛带着一股魔力。
一时间,厅堂里鸦雀无声,众人皆沉浸在那才情四溢的氛围之中。
就仿佛这位即兴赋诗的才子,真是从古代走来的佳人雅士一般。
民间亦是热闹非凡,各种戏曲班子走街串巷。
就如同那传播欢乐的使者,为百姓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那些戏曲故事,或是讲述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壮烈事迹。
或是演绎着民间的爱情传说,那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情感纠葛,无不深深吸引着百姓们的心。
在村子的广场上,一群百姓围坐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观看戏曲表演。
一位大嫂看得入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笑着对身旁的人说道:“这戏可真好看呐,每次看都觉得像是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一样。”
旁人听了,也赶忙附和道:“是啊,是啊!
这些名伶演得可真是活灵活现的,把那人物的神态、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叫人佩服呀。”
那些名伶们在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把观众带入那跌宕起伏的故事之中。
仿佛他们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亲身经历着那些悲欢离合,让人看得是如痴如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晋王朱棡,
这位心怀大志的藩王,心中早已有了关乎大明国运的宏伟计划。
他深知要想将这计划顺利推进,非得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不可。
于是在那晋王府中,一场精心筹备的宴会,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404章 唐宋皆因海贸而鼎盛,大明为何不能效仿?
晋王府的宴会厅内,一片金碧辉煌,了。
璀璨的灯火将每一处角落都映照得熠熠生辉,那雕梁画栋之上的精美图案,仿佛都在诉说着王府的尊贵与奢华。
朱棡今日特意邀请了,一众在朝中颇具影响力的官员、在海外贸易中声名远扬的海贸商人,以及那些足智多谋、能洞察时势的谋士们。
此刻众人正陆续入席,一时间宴会厅里热闹非凡。
可这热闹之中,却又隐隐透着一股子微妙且耐人寻味的气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朱棡缓缓起身,他身着一袭华丽的锦袍。
袍子上绣着的金线在灯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愈发衬得朱棡身姿挺拔、气宇轩昂。
只见他高高举起手中的酒杯,目光如炬。
随即朱棡缓缓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那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夹杂着几分期待。
紧接着他开口说道:“诸位,今日请大家过来,实是有要事相商。
孤王想和大家聊聊,关于修建城墙和打造铁甲船之事。
这方案虽说在推行之际,遭到了一些质疑,但孤王相信只要大家能静下心来。
细细了解了其中的利弊,定会理解孤王的一番用心呐。”
朱棡顿了顿,环顾四周。
他见众人皆正襟危坐,神色各异,便接着说道:“先修应天府城墙,并非是孤王忽视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诸位且想想如今这世道,虽说表面上看似太平,但这天下大势风云变幻,难保不会有个万一呀!
有了坚固的城墙守护,咱大明的子民才能安居乐业,免受那兵荒马乱之苦。
况且这城墙的修建,同时也是在为打造铁甲楼船积累资源。
这两件事实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啊。
希望大家能支持孤王,共同为大明的发展出一份力呀。”
众人听了朱棡的话,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微微点头,似是在思索其中的道理,陷入了沉思之中。
也有的人则皱着眉头,面露难色。
还有的人却在小声嘀咕着什么,那神情仿佛是遇到了极为棘手的难题。
朱棡心里明白,要想真正让众人信服绝非易事。
自己那急躁的性子可不能再犯,得沉下心来,好好应对才行。
就在这时,一位海贸商人站了起来,此人正是在商界颇具影响力的陈如海。
只见他身着一身锦缎长袍,那长袍的质地极为考究,上面绣着的精美花纹彰显着他的富贵。
陈如海此时头戴一顶精致的毡帽,帽檐下那双眼睛滴溜溜地转。
他的脸上挂着一副精明狡黠的笑容,让人一看便知是个不好对付的主。
根据朱棡的了解,陈如海为人精明狡黠。
他多年在海外贸易中摸爬滚打,历经无数风浪。
在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练就了陈如海一身权衡利弊的本事。
此次听闻朱棡要先修城墙,他心里算盘打得飞快。
陈如海深知这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是反对声浪中的一员。
只见他皱着眉头,神色恭敬地对朱棡说道:“殿下,您这修城墙的事情,我们实在是担心啊。
首先港口税赋怕是要涨,这一涨我们这些做买卖的可就吃不消了呀。
您想啊,我们做海外贸易的,利润本就薄,全靠走量。
这税赋一增加,成本可就大大提高了,到时候赚的钱还不够交税的呢。
其次贸易路线也可能会变,这一变我们的生意可就全乱套了。
港口若是因为修城墙而有所变动,那我们的船只停靠、货物装卸等一系列事宜都得重新安排,这可麻烦大了。
我们这些做买卖的,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呀。”
朱棡赶忙解释道:“陈老板,诸位莫急。
先修建城墙并不意味着放弃铁甲楼船的建造,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长远目标。
孤王在此承诺,会尽力为海外贸易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大家的合法利益。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