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42节
毕竟时代已经变了,虽然汉人们的机动性不如他们灵活。
但是汉人们的武器还是非常厉害的。
要是他们脑袋一热真的去攻击北京城,那么迎接他们的必然也是北京城头上数不尽的炮火!
而这些草原骑兵们显然都不想成为攻城的炮灰,而且他们他们所擅长的战斗方式就是骑兵野战,对于攻城而言,他们的优势是完全发挥不出来的。
所以,即便是俺达本人想要进攻北京城,他手下的这些草原骑兵也不见得真的愿意骑著马举著刀嗷嗷叫的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尝试北京城头整齐摆放的火炮!
而且这还不是最恐怖的,一旦他们在短时间内拿不下北京城,不但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还要面临大明其他起来聚集来的大军围剿。
可以说如此风险巨大的决策,只要俺达不蠢,他绝对不会真的攻击北京城的。
所以他所求之事也可能仅仅就是通贡而已。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心思,所以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之中,在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利用了草原部落之间本身就不牢固的利益冲突,和俺达达成了封贡互市,朝廷册封俺达为顺义王,结束了大明与草原之间近两百年的敌对状态。
接著大明又利用机会成功的铲除了赵全等汉奸之辈,虚弱了草原内部的组织力量,使得往后上百年的时间里,大明北边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格局。
因此要对付俺达这些只在乎短期利益的草原敌人,最好的方式还是以怀柔拉拢以及分化拱火的模式才是最有效果,毕竟大明对于草原而言真的是地大物博,诱惑满满,谁不想获得大明朝独特的青睐呢?
只可惜现在的大明朝堂一直都在以无比谨慎防备的姿态看待俺达,看待草原,认为他们是南下之心不死,所以在最终的态度上不管是嘉靖皇帝本人,还是朝廷内部的一干文臣武将等都是抱著极大的敌对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明和草原永远都不可能和平共处,九边的烽火也永远不会消停。而大明的国力也会被战线拉的极长的九边无尽消耗著,最后跌入深渊。
但是现在朱载坖也没有政治上的发言权,更没有一分的决策权。
所以他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好京郊的百姓,让他们在未来的庚戌之变中不至于变成朝廷的弃子和俺达的战利品。
朱载坖要想尽办法在这一年的时间内,把京郊变成一个带刺的铁疙瘩,谁敢来咬一口,必要他崩出一嘴血来!
就在朱载坖还在思考如何打造京郊实力的时候,高拱来了。
“王爷,俺达的故事讲的差不多了,王爷还想听哪里的故事?”
朱载坖和高拱到了书房之中,高拱对朱载坖如此问道。
朱载坖想了一下,最近确实对于俺达的事情思考的有点脑袋发昏了,也确实该换换脑子,想想其他的问题了。
朱载坖道:“先生就讲讲海上的事情吧。学生也想了解一下我大明海疆之上的故事。”
高拱一听朱载坖要听海上的故事,这让高拱多多少少有点意外了。
虽然高拱对海上的问题了解不多,但这么多年身处翰林之中,也使得高拱的眼界有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了很多关于海上的故事。
所以高拱并不像一般的内陆士大夫那样对海上的问题有著偏执的认识。
通过这些年结识到了南方官员,高拱也从这些南方官员口中知晓了海上的走私贸易的存在。
虽然这些南方官员们对这种发自于民间的海上走私贸易深恶痛绝,但是凭借直觉高拱认为这些对海上走私深恶痛绝的南方官员,好像并不是真的抵触海上的生意,而是抵触那些饶过他们走私的民间商团。
有了这个感觉之后,高拱就总忍不住觉得这些南方官员心里肯定是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显而易见就是海上贸易的利益!
但是高拱毕竟是内陆长大的人,虽然他能猜透到几分真相,但是对于海上的巨大利益,还是没有多少充分认识的。
只当这是南方士绅与南方民间走私财团之间的利益之争,算不得多少大不了的事情。
毕竟大明从太祖皇帝时就有禁海的传统,虽然这中间也是断断续续的开海经历,但因为海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海盗的问题,所以大明对海上的政策主基调还是禁海。
而最近一次禁海就是在嘉靖二年的时候,所爆发的“争贡之役”!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倭人之间争相证明自己才是倭人正使的内斗,使得大明宁波百姓遭受了无妄之灾,最后在夏言的建议下朝廷裁闽、浙两市舶司,惟存广东一处。
第78章 这太难了
一说到大明朝禁海的事情,后世很多人都喜欢把锅甩给太祖朱元璋“寸板不许下海”的圣旨上。
固然这其中有朱元璋的问题,但朱元璋时期禁海之举也是迫于无奈。
大明肇造之初,人心不附,海外的敌对势力时常利用在大海之上的来去无踪的广阔优势,骚扰大明边海,给大明的沿海地区的治安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老朱同志又担心江浙一带的百姓,以及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继续支持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旧部死灰复燃,与之争夺天下。这也使得老朱同学对海上的力量产生了恐惧,故而也就三令五申的重申禁海之策。
出身农民的老朱同志经历过元末明初的惨烈动乱,也见识过为富不仁的大商贾是如何欺压良善之辈。
所以老朱同学在骨子里就恨透了那些喜欢“投机倒把”在海上从事走私贸易的商人。
再加上唐、宋、元以来由朝廷实行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因为走私猖獗的缘故,使得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而要打击这些走私行为,对于刚刚初建的大明王朝而言也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最后老朱同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认知,认为大明朝的根基在于农业,而农业所生产的一切又足以养活大明朝,所以禁海这事在老朱当政的三十多年里,就一条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禁忌。
而且为了强化这个禁忌,加强对内陆沿海百姓的控制,朱元璋又利用胡惟庸案炮制了一出“胡惟庸通倭叛国”的政治大案,使得对于开海有想法之人皆都噤若寒蝉,不敢再言一句。
到了永乐时期国力大涨,朝廷也造的出来可以远洋万里的巨舰战船,也开展了一些列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壮举,但随著永乐大帝本人的驾崩,以及执行下西洋任务的郑和去世。
这一场由皇帝意志开展的伟大壮举也就此断绝。
后来的皇帝要么魄力不足,要么因为自幼生于深宫养于深宫,接受的又是传统的儒家教育,使得“士农工商”的阶级思想刻入骨髓,对于外面的世界又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即便是想在开海。
但在已经占据了海上走私之利的南方士族的一再恐吓和所谓祖制的压迫下,有心开海的皇帝也收起了再次开海下西洋的心思,从思想上彻底的把拥有数千里海岸线的大明朝变成了一个极端保守的内陆国。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就是英宗时期,刚刚登基的堡宗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还啥都不懂的时候,就被糊弄著下了“一切造作悉皆停罢”的诏书,将永乐时期开始的“下西洋”活动给禁了。
当然这一波被禁,除了因为皇帝年幼无知之外,最大原因就是之前的下西洋活动之中,获利的仅有皇帝和少数权贵,而下西洋的成本却要朝廷承担。
这样不健康的财政模式,负责管理文官集团要是愿意继续那才是活见鬼了。
毕竟他们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也是要花很多银子和心力的,结果下西洋的好处全让皇帝拿了,他们分不带一分便罢,还要帮皇帝出下西洋的成本,这样的模式能持续下去才邪门。
所以,英宗朝的禁禁海的是一点都不冤,要怪就怪皇帝吃独食吃的太过分了,所以这帮文官们也就抓住了皇帝年幼的机会,以及太祖皇帝曾经颁布的多道禁海诏书为理由,直接罢了下西洋活动。
断了皇帝继续吃著朝廷的补贴为自己小金库赚钱的念想。
而另一个例子就是嘉靖二年发生的“争贡之役”,因此此事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宁波百姓遭受了无妄之灾,还把劝架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也坑在里面战死了,使得当时的浙中大震!
事后,当时还是七品芝麻官的给事中夏言就上疏奏言倭祸起于市舶,请求朝廷裁撤仅剩的市舶司,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之后,朝廷裁撤了福建,浙江市舶司,独留广东一处。
至此大明朝数千里的海岸线也就只剩下了广东一处官方认真的进出海口,至于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因为朝廷力量的缺失,变成了走私者的后花园。
但是走私之人只图眼前之利,并不能像朝廷那样创建起制度以及维护制度的暴力执法队伍,所以渐渐的浙闽地区除了走私不断之外,就是数不尽的海盗,以及杀不绝的倭寇。
现在东南渐渐因为朝廷海事的荒废,以福建商人李光头与徽州商人许栋四兄弟开始掌握双屿港一带开始走私贸易,并创建秩序,使得双屿港逐渐成为东亚最大的走私贸易港,盛极一时。
不过这些信息还不是高拱现在能知道的,他给朱载坖讲的海上故事,也就是从太祖实行禁海,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以及英宗时期罢下西洋事,和嘉靖二年发生的“争贡之役”。
但是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朱载坖对大明禁海的历史也算是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
朱载坖叹息道:“我大明沿海数千里,如今只剩下广东一处市舶司,岂能管理好这数千里的海岸线?说不定现在的海上已经群盗密集,相争其利。朝廷若是不能好好的重新审视海政之策,弄不好在不久的将来在东南的海上就会出现一个南面称孤的大盗!”
“而且如果不能好好的安抚处理这个大海盗,说不定也就导致群盗肆虐,侵害我东南沿海之百姓呀。”
朱载坖的这声叹息听在高拱的耳中,也像是一道惊雷,他万万没想到生在深宫之中含著金汤匙出生的大明亲王,竟然还有如此见底。难道这就是天赐神慧吗?
高拱轻声道:“王爷为何会这般认为?”
朱载坖无所谓道:“这世间的道理不就是这样吗?当你的力量退出了某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地方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力量入侵。如果这个新的力量不够安稳的话,那它就会变成最坏的隐患。到时候大明东南可能就没有安定日子可过咯。”
“朝廷不仅要面对北边俺达的侵扰,还要收拾东南的乱局。想想都让人头疼。不过这事也不是先生和我能够操心的,陛下和内阁的阁老们,他们应该自有对策吧。”
朱载坖的话让高拱的心情顿时也沉重了起来,皇帝沉迷于修玄问道,内阁皆是尸位素餐的自私自利之徒,又岂可会看到这样浅显的道理?
想到这里高拱也不由羞愧起来,若不是朱载坖这番话,他到现在也不可能会看透这些问题。
所以在这一刻,高拱是多么希望皇帝能放下“二龙不相见”的心结,和裕王爷好好的聊聊朝廷的事情,说不定这一切的危局,也就有了破局的方法。
可惜这太难了。
第79章 海南来的海刚峰(周一上架)
十二月的北京城银装素裹,到处都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冰雪覆盖住了一般,往日里热闹的街巷,现在也鲜有人迹。
但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挡不住来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举人学子们不惧风雪寒霜,在这个冬天里陆续赶到的北京城,准备参加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年科举会试。
来自于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琼州学子在见识到北方的彻骨冰寒之后,整个人都快要被冻傻了。
但有一人,他一身单薄灰衣依然挺立著不屈的铮铮傲骨,犹如一支凌寒独自开的雪中傲梅,站在在排队进京的城门前,没有利用自己的举人特权插队提前验明文引进城。
此刻的他即便是颌下的胡须都已经被冻的结上了碎冰,鼻尖冻到发红,耳朵也起了冻疮,但依然还是没有将他的骨气冻倒,他还是一如往常一般保持自己刚正不屈的身姿,以平和坚韧的性格,始终不曾动摇心中的任何一缕正气。
所以即便是无情的风雪寒霜,也不能让他放下一身不屈的正气姿态,如身旁之人那般缩头抱膀向寒风低头。
“汝贤,快些跟我等先走这边验明举人文引快些进城吧。京师不同琼州,琼州一年四季如夏,但京师却是四季分明,如今也正是腊雪寒天,你就不要再倔强了。”
与海瑞一同来自于琼州之地举子们都受不了这凛冽的寒风,实在是顶不住了,所以就叫著还在一旁硬守规矩的海刚峰,随他们一起插队去进城。
但是海瑞却不为所动,海瑞道:“朝廷赐予我等举人身份,并不是要让我等享受特权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只不过是受些风霜,我等岂能与百姓相争先入城中?海某不能如此。”
海瑞的话让其他同行的举人学子们脸上顿时也露出了怒其不争的怨怼之气,其中一位年长者对著海瑞训斥道:“自古士农工商,我等既然已有举人功名,自然就是士,既然是士,我等先验文引入城又有何妨?你若是依然如此冥顽不灵,也就休怪我等不讲同乡之谊,弃你而去。”
海瑞傲骨铮铮的还在原地排队,语气淡淡的回道:“请便。”
一同的举人听到海瑞这番话也是气到牙倒,他们还见过像海瑞这么轴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大家寒窗苦读十年,为的不就是可以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吗?
现在明明可以利用举人身份,享受优先入城的待遇,可这个海刚峰就像是王八吃秤砣了一般,死活不愿意利用特权为自己谋私。
这一路北上京师数千里,走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同行的琼州学子们也都快被海瑞给折磨疯掉了。
如今这么大冷的天,他居然还要守住所谓的规矩排队在这些下贱的乡里巴人身后入城,这岂能不让人恼怒?
同行之人气道:“伱若真愿如此,那你就在这里排队吧,我等这就分别!”
海瑞不看这些同乡举子一眼,依然坚守著自己心中的规矩和道德,在原地排队。
同行之人见状,纷纷拂袖而去,快速的插队到了前面,利用自己的举人身份入城。
进到城中之后,这些人又商议道:“先去找个客栈住下,待到明日我等一同去拜小阁老门路,希望能得小阁老指点迷津,让我等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是极是极,当如是也。”
海瑞就这样被同行之人抛弃于城门之前,直到午后他才排到城门之前验明了文引进到了城中。
负责验明文引的守卫看到衣衫如此单薄,须发冻风霜的海瑞,也都不由一怔,这还是他们值守城门多年第一次见到老老实实排队到这般时候进城的举人。
待到海瑞进城之后,值守的城门守卫也不由小声议论起来,“你们看到了吗?一个来自琼州的举人居然在这寒冬腊月里排队进城,真是稀罕呀!”
听到话头的守卫也循著声音看了一眼海瑞挺直的背影,不由点评道:“兴许是读书读傻了吧。好好举人老爷排场不用,整的跟个叫花子一样,真是不知道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嘘——小声点,人家还没走远呢。”
从城门进到京城之中海瑞看著眼前陌生的街道,一时间也不知该去何方,现在他的身上剩下的盘缠也不足以让他有太多的思考余地,毕竟若是会试未能高中,他还要留下返程的银两。
所以海瑞能去的地方自然也就是京师之中最为平常的城西。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