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171节

  实际上这些“三长们”也通过朝廷任命的三长完成了合法性确认,成为统治乡土的“乡贤”。

  如果换上一个名字,叫做村长、族长也完全没有问题,这也是一个以村为单位的宗族自治团体。

  陇西的地形特点,无法形成冀州张家那种佃户上万的县级豪强。

  这种以郡县为名望,在一郡一县都有巨大影响力的豪强大族,在陇西就没有诞生的土壤。

  陇西李氏也不是这样的世族。

  因为陇西郡千沟万壑的地形,这里基本上都是以村为单位的宗族。

  这些宗族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纽带,没有形成那种阡陌连篇的大地主,而是形成了这样的“三长村”。

  苏泽突然明白,所谓“三长制”,也不完全是先进的制度,白鹿原中的悲剧也会在陇西的三长村中上演,甚至还会更加残酷。

  苏泽暗暗下了决心,如果以后自己要推广三长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甚至要在不同地区推行不同的制度。

  在广阔的平原地区,土地兼并更容易发生,那种沃野千里的大家族会增加地方离心主义,也是会侵吞朝廷的税源和兵员,三长村是用来打压这种世家豪强的手段。

  但是在陇西这类地方,则不能完全委任三长管理村社,将治理权完全交给他们,留下人员流动和上升的途径。

  苏泽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开国的君主们往往都能制定合适的政策,不会被下面的人蒙蔽。

  等传了几代,皇帝就经常弄出一些奇葩政策。

  就算是皇帝想要变法改革,要么是阻力大到推行不下去,要么是孝文帝和宋神宗变法那样,新法很快就形成更板结的利益集团,诞生更腐败的利益阶层。

  还是因为长于深宫的皇帝,实在是没办法理解“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啊!

  各地民情不同,政策不同,需要不同性格作风的官员去整理。

  收起这些心思,苏泽向慕容绍宗问道:“我们进入狄道后,要如何阻挡秦州的叛军?”

  慕容绍宗果断说道:“还是可以从姜维北伐得到经验,几次姜维北伐,曹魏军队分别在首阳县,襄武县阻拦,此两县都是陇西郡的要津,我们只要占领这两县,将大军分兵于三县,就可以挡住秦州叛军。”

  苏泽又问道:“常山之蛇?”

  侯景最近也读了一些兵书,他说道:“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慕容绍宗点头说道:“我军骑兵多,机动性要比秦州叛军好,但是陇西郡并不适合骑兵冲锋作战,大股骑兵反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分驻各县,再以游骑作战,反而要比集中使用骑兵更好,等后方的步卒来了之后,再反攻秦州就可以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陇西郡的县城都比较小,所以当年王经从抱罕溃败,却没有全部退入狄道城内,就是因为狄道城内安置不了这么多军队。”

  “等到王经二败,再将全部残兵收入狄道,反而守住了狄道城。”

  “分驻三城也可以减少城内驻防的压力,更容易约束军纪。”

  听完了慕容绍宗的战略,苏泽不由的抚掌大笑。

  其实慕容绍宗和他的战略构想是差不多的,这场战斗的规模也远达不到当年姜维北伐的规模,算是有现成作业可以抄的仗。

  但是慕容绍宗能够结合姜维北伐的教训,总结提出因地制宜的方案,这已经能看出他的才干了。

  这就是方面之任,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在苏泽身后的河州凉州的豪帅们也都惊呆了。

  他们也打过仗,但是打的都是游牧民族,主要工作是抢劫和反抢劫。

  就算是用点计,也就是诱敌深入,包围切割这些战术罢了。

  不是,怎么到了苏泽这里,打仗又要引经据典,又要什么“常山之蛇”,又要考虑什么后勤补给,民心向背什么的。

  你这也整的太高端了吧?

  可是偏偏听完了慕容绍宗和苏泽的对话,众人又升起了一种感觉,也难怪苏泽之前打仗无往不利,这仗就应该这么打啊!

  苏泽很满意,从系统的抽卡中,他是真切的理解了什么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慕容绍宗这种,搁在系统里好歹也是个SSR,而且还是没有成长完全的普通形态。

  苏泽继续问道:“既然这个常山之蛇是你提出来的,那三县要如何派何人镇守?”

  这是苏泽考验慕容绍宗的人事能力了。

  帅才之所以是帅才,除了“领”兵之外,另外一个工作就是“领”将。

  合理安排手下的将领,这也是方面之任必须的能力。

  换句话说,做元帅的人,军事工作做的好是基本功,组织人事工作也是必修课。

  慕容绍宗思考了一下说道:“末将愿意去襄武,至于首阳、狄道,还请将军任免。”

  苏泽哈哈大笑说道:“绍宗伱已经早有人选,何必要经我之口。”

  慕容绍宗还是不说话,任免大将是苏泽的权力,他如今也成长了不少,自然知道不能僭越。

  苏泽看向身边,最后说道:“侯景,你领千骑驻首阳县。”

  侯景立刻叉手说道:“唯!”

  驻扎狄道当然就只能是苏泽亲力亲为了。

  这个人事任免也是苏泽满意的。

  襄武是整个陇西郡最突出部,也就是最前线的城,等于是蛇头,需要慕容绍宗这种擅长守城的稳重将领去防守。

  首阳县在三城之中,也就是蛇身的位置上,敌人的军队很有可能绕过蛇头进入陇西郡。

  甚至敌人可能根本就不攻打襄武、首阳,而是直接去攻打狄道。

  这就需要首阳县的守将灵活机动,遇到大股敌人就避战不出,遇到机会就要迅速抓上,要卡著敌人不上不下才行。

  苏泽麾下只有侯景能有这个本事。

  最后就是狄道了。

  狄道是陇西郡的治城,陇西李氏就在狄道,需要苏泽这个将军在后方整合资源,获得陇西郡的支持。

  同时后方送上来的军队,需要苏泽分配整编,一旦蛇头和蛇身遇到敌人大股围城的时候,也需要苏泽这个蛇尾支援。

  所以坐镇在狄道的任务,只有苏泽可以做。

  慕容绍宗可以说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侯景也用羡慕的眼神看著好友。

  梁钊等豪帅们,则用复杂的眼神看著这些年轻人,自己真的是老了,这些年轻的英才实在是不讲武德,也幸好自己是友军,不会被他们暴打。

  神龟二年,十一月,苏泽出兵陇西郡,本部入驻狄道,侯景入首阳县,慕容绍宗领兵入襄武县。

  这时候莫折大堤才算是清点完了军队,整合大军西进陇西郡。

  这一头就撞上了铁板。

  (姜维北伐图)

第200章 双城记

  莫折大堤自认为已经很快了。

  秦州的叛军,主要来自世居在秦州的羌人和汉人地主。

  汉人地主就和陇西郡一样,都是一些乡兵、家族私兵,这些人都是不满秦州刺史李彦盘剥而造反的。

  剩下的就是莫折大堤这种羌人了。

  西北地区羌人,从两汉地区就开始闹了。

  东汉的羌乱闹了一百多年,硬生生的把东汉朝廷给闹没了。

  而所谓的羌,其实也很难说是同一个种族。

  秦汉的时候,将西北的少民都统称之为“羌”,这就和将北方游牧民都称呼为“胡”一样。

  这些西北羌人部落,可能习俗不同,信仰也不同,甚至语言都不同。

  比如莫折大堤的部族,这是一个从北魏初期就归顺,迁入秦州的部落,他家族世代都是秦州的军主,也就是秦州的中高层军官,部族也不是游牧而是农耕的,甚至还有家传的兵法。

  这年头,到底谁是羌,谁是汉,根本就分不清楚。

  很多羌人长得和汉人没区别,说话和汉人也没区别。

  也有的羌人部落,还处于游牧的状态,他们还说著别人听不懂的方言。

  甚至一部分秦州汉人,也被打成羌人,一些活不下去虎啸山林造反的汉人,也会自称是羌人。

  莫折大堤整编这么一大帮子人,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最终清点,大军合计两万人,也不分什么正卒辅兵,反正就是一群人混在一起,再加上拉壮丁拉来的三万人,手持竹竿农具的炮灰,合计五万人,对外号称三十万人,在天水城誓师,正式发兵!

  不过好在他也不用管什么后勤,直接带著人就向著陇西郡而来。

  流民军管什么后勤啊,只要到地方抢劫就行了。

  莫折大堤并非不懂军事,他这么做是因为恰恰是因为他懂军事。

  流民军也有流民军的好处。

  流民就和瘟疫一样,到一个地方就会抢劫吃空这里所有的东西,当地的百姓活不下去,也会加入到流民的阵营中,这样流民就能迅速扩大。

  秦州叛军能够迅速席卷秦州,除了李彦本人残暴之外,也和这两年秦州饥荒,官府横征暴敛,百姓也没有余粮有关。

  反正都活不下去了,还不如一起反了!

  加入莫折大堤的叛军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想法。

  莫折大堤的办法也简单,只要击溃陇西郡的官军,吃光当地的粮食,就可以逼著陇西百姓也加入到叛军的行列。

  只是莫折大堤刚攻入了陇西郡,就迎头撞上了铁板。

  襄武县是个小城,本以为和以前在秦州一样,带领大军到了襄武城下,围著围著襄武城内就开城投降了。

  可是莫折大堤到了襄武县城下,却发现情况和秦州不一样了。

  襄武城附近的农田都被收割干净了,附近的村子也已经被动员迁走了。

  听到手下汇报这些事情的时候,莫折大堤已经觉得不对劲了,但是等他发现附近的柴草都被一把火烧了之后,他终于感觉不妙了。

  这里是陇西,是陇山以西的半高原,十一月没有取暖夜里是会冻死人的。

  他军中的那些手持农具竹竿的炮灰,身上可都是单衣。

  以前在秦州的时候没关系,搜集野草、木柴,实在不行就拆了老乡的房子,反正只要能烧的就能取暖。

  但是襄武这边,村子被迁走了,能砍柴的树林也被烧了,河边的芦苇也都烧光了。

首节 上一节 171/5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北齐怪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