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364节

  南梁在益州又有小动作,羊侃这梁州刺史在打完仗就迅速返回了梁州。

  这两个人苏泽也都是很放心的,所以没有召他们来永乐城述职。

  所以接下来进来的是慕容绍宗。

  对于慕容绍宗,代表幕府出面质询的李存真,整体上态度就要温和很多。

  毕竟慕容绍宗在泾州战在线没有犯什么错误,主要的问题也是集中在慕容绍宗打仗更加费钱这件事上。

  慕容绍宗在防御作战的时候,消耗了比侯景进攻作战期间差不多的军粮,征发的民夫规模也要比其他几路都要大,甚至还因为大规模征发民夫闹出过事端。

  李存真也是带兵打仗的将领,他向慕容绍宗询问了为什么他打仗花费更多的问题。

  慕容绍宗也很坦诚,他将自己一步步结寨,一点点修建防御工事的作战方略说了出来,又将自己消耗的钱粮谷米明细都解释了一番。

  幕府没有继续追究这个问题,军事上的询问就这样结束了。

  高居上位的苏泽,看著下方的二人。

  慕容绍宗和侯景,都是自己出征六镇返回洛阳的时候带回来的将领,两人也是差不多时候开始学习带兵打仗的,但是却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

  慕容绍宗这样的性格,就是用钱粮谷米压死对手,任用他打仗,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但是也不会出问题。

  简单说,就是给他多少人和钱粮,最后就能带回来多大的战果,慕容绍宗打仗,就是用人数和后勤压死对手。

  侯景就不一样了,南中之战中,就说明侯景擅长奇袭和制造机会,你给他少于预期的兵也能打,甚至可以打出以少胜多的战绩,但是他太喜欢赌了,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也不将手下的人命放在眼里。

  要么赢下所有,要么一无所有。

  总而言之,两人都是有缺陷的将领,需要将他们用在合适的舞台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接下来是高徽代表政事堂,询问了慕容绍宗今后在泾州刺史任上的执政方针。

  慕容绍宗的回答倒是和侯景差不多,唯一多了一条,就是慕容绍宗提出要疏通郑国渠。

  在之前的蒲城之战中,慕容绍宗就已经意识到了水道的作用。

  郑国渠年久失修,已经丧失了灌溉的能力,慕容绍宗说道:

  “如果能修葺郑国渠,郑国渠沿途的各州就能多出大量的农田。”

  高徽也感兴趣的问道:

  “如何疏通?”

  慕容绍宗按照苏淼(【劳民伤财的西域相水师】)的建议说道:

  “入洛水的河口淤塞,在郑国渠入洛水段疏通河道,清理淤积。”

  高徽不懂水利,他问道:

  “只要这样就行了?”

  慕容绍宗摇头说道:

  “下官请教过工部曹的苏员外郎(苏淼),仅仅是疏通入洛水段,只能保证郑国渠在降雨的时候不泛滥,想要恢复郑国渠的灌溉功能,还需要整顿整个河道,并且投入人力来维持郑国渠的运转。”

  听到这里,政务堂的大臣们也有了些犹豫。

  水利工程都是巨大的工程,如今整个关中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如果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修复郑国渠,那刚刚宽裕的郡公府财政又要捉襟见肘了。

  慕容绍宗说道:

  “郑国渠的主体还能用,修葺过程可以慢慢来。”

  “苏员外郎建议,在郑国渠沿途的村中设置斗官,也就是不入流的水利官,负责一村用水灌溉事项。”

  “每个村要用郑国渠的水灌溉,那就要在农闲的时候出人维持水道通畅,斗官的作用就是在农忙的时候分配水源,在农闲的时候修整疏通,在洪水的时候负责抗洪。”

  “郡公府只需要组织人手挖通郑国渠入洛水段,剩下的事情可以慢慢来。”

  这么一说,政务堂的众臣都松了一口气。

  如果按照慕容绍宗这个计划,那财政压力倒是小了很多,而且重修郑国渠能多出这么多的良田,算下来还是很赚的。

  中原局势瞬息万变,郡公府高层都判断这两年可能是最后的安稳种田时机。

  慕容绍宗最后说道: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郑国渠横跨泾州、雍州、华州,泾州和华州没有问题,那雍州?”

  对啊,雍州在理论上还在丹阳公萧宝夤的势力范围中,修理河道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可能只修头尾。

  苏泽发话说道:

  “郑国渠流过的是雍州北部吧?事关百姓,本郡公会给丹阳公写信,他应该能理解的。”

  其实萧宝夤不理解也无所谓,雍州北部早就和苏泽暗通款曲,地方上早就已经不听萧宝夤了。

第379章 白纸作画

  永乐城中又迎来一件喜事,高平郡公苏泽的亲妹妹苏玉瑶,要嫁给幕府参军独孤信了。

  这位高平郡公唯一的妹妹,在永乐城中还是很出名的,不少适龄的士族子弟,都要通过和苏玉瑶成婚一步登天。

  独孤信在永乐城中名气也很大。

  虽然他六镇出身被人诟病,但是靠著独孤信的帅脸和个人的才学,倒是堵上了很多流言蜚语。

  只不过让关中士人稍微失望的,这高平郡公唯一的姻亲,竟然也是六镇人而不是关中人。

  但是永乐城中的官员百姓,还是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这场婚礼。

  毕竟在他们看来,夏州是高平郡公的地盘,就是苏玉瑶的娘家,娘家女儿出嫁,当然要风风光光的。

  如今关中诸州,也按照远近亲疏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夏州、河州,这两州的地位最为特殊,因为河州是苏泽起家的地盘,河州刺史李世哲从很早就开始不管事,河州的政务都是苏绰代理的,也是最早执行府兵授田制度的地方,整个关中,河州人口算是比较少的,但是有折冲府六十座,是所有州郡最多的。

  夏州,是苏泽亲自打下来,然后长期以来驻扎的地方。

  夏州本身就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农耕和游牧混合地区,本地豪族的势力非常弱,也是最乖巧听话的。

  夏州也是执行府兵授田制度比较好的地区,有折冲府三十座,虽然和河州不能比,但是夏州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州,这个数量已经很多了。

  接下来是陇西郡和梁州,这也是苏泽亲自打下来,并且在这些地区驻守,亲自主持过政务的地区。

  特别是梁州,苏泽亲自打杀了汉中杨氏,威慑了梁州的士族豪强。

  梁州有四十个折冲府,陇西郡也有三十个折冲府,但是这两地的人口是远多于河州和夏州的。

  陇西和梁州本地的士族豪强也不是铁板一块,而且梁州有边境威胁,陇西郡也有附近的蛮人问题,苏泽实行的归化羌蛮,抚恤地方的政策,也在逐步分化瓦解当地豪族的力量。

  高平郡相对特殊,折冲府的数量不多,但是高平郡的羌人多,部族多,农耕的土地不多。

  最后就是华州、泾州、秦州这几个最后归附的州了,这几个州属于原本被叛军占据,当地士族豪强已经被清理过一遍了。

  而长期战乱中,叛军不擅长组织生产,也造成了饥荒,当地人口锐减。

  用苏泽的话说,是“一张白纸好作画”,只要挡住这些回流的士族豪强,那这三州日后的授田府兵制度就更容易推行。

  最差的就是凉州了。

  凉州集团,明明是加入苏泽比较早的,但是苏泽的集团中,却没有一个凉州士人。

  而在之前的上计考课中,凉州的表现都让苏泽很不满意,府兵授田制度在凉州推进的也是最差。

  苏泽当然知道,这是凉州本地士族豪强势力比较大,而自己在创业初期,为了拉拢士族,对凉州士族比较姑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苏泽也不在意,现在自己割据关中的大势已成,著急的反而是凉州士族了。

  ——

  姑臧贾氏的家主贾援,正在赶往永乐城的路上。

  因为那名出任县长的贾氏子弟的牵连,贾援本来是凉州别驾,却因为政事堂一句违反了三互法,将他从凉州调任,担任华州白水郡(陕西省白水县附近)的郡守。

  一州别驾变成郡守,在官场上也算是平调。

  但是从凉州老巢调到新归附的华州,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政治信号了。

  贾氏能从两汉延续至今,当然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是苏泽对他们姑臧贾氏不满意了。

  所以在赴任的路途中,贾援还要去一趟永乐城交换官印,他在途中打听到苏玉瑶的婚事,又急忙备下了重礼,要送礼给苏泽赔罪。

  此外之前苏泽筹办崇文阁的时候,曾经号召士族捐书,但是凉州士族捐的最少。

  这一次贾援将家传的经学书籍都带来了。

  贾氏发迹很早,据说是政论大家贾谊之后,后来贾徽贾逵父子,都是汉代的经学大家,作《左氏解诂》和《国语解诂》,这两本书就是这次贾援带来的家传学术著作。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后,姑臧贾氏在学术上的钻研更深。

  归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政治上没办法进步,只能钻研学术中去。

  在孝文帝刊订门阀的时候,贾氏也只是二流门阀,被列为丙等。

  贾援这一次遭遇了打击后,痛定思痛,决定转变思路,连家传的书籍都拿出来了,紧紧抱住苏泽的大腿。

  驿站中,贾援的儿子贾执站在父亲身边道:

  “父亲,儿子真的要去什么崇文阁读书吗?”

  贾执如今二十岁,是贾氏年青一代中出众的子弟。

  贾执三岁开蒙,对家族的经史子集都很精通,以他的学术能力别说去崇文阁读书,做个讲习都足够了。

  作为士族子弟,贾执当然不喜欢崇文阁,崇文阁中很多学子还都是破落军户和商贾子弟。

  这一次贾援乖乖交出凉州别驾的官印,向苏泽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让他儿子去崇文阁读书。

  苏泽很清楚贾援的意思,所以当时就允许了他这个请求。

  这一次贾援去永乐城,也有带著儿子去办理入学的任务。

  贾援看著这个儿子,知道他心高气傲,不过贾执也有一点好,他就是非常的孝顺。

  贾援说道:

  “崇文阁中有郡公搜集的各家典籍,你敢说自己通读各家典籍?”

  贾执立刻摇头,虽然自家的典籍读完了,可儒家典籍卷帙浩繁,各家的注解论述都完全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的解读不同,整个经文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贾执也没有狂妄到认为自己精通各家典籍的地步。

  贾援苦口婆心的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64/5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北齐怪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