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441节

  陈霸先能说僚语,和可先的交流很顺利。

  萧衍为了夺回益州,也是大开空头支票,对于这些益州的僚人,萧衍甚至同意下嫁宗室,允许他们裂土封王,只要能出兵赶走侯景就行。

  对此,陈霸先是充满焦虑的。

  其实无论是岭南的俚人,还是西南地区的僚人,他们都是一盘散沙,虽然每年都要闹事,但是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民族意识,说白了,也就是小打小闹,就是偶尔组成同盟,也会因为首领无法服众而很快解散。

  而萧衍为了打击北方,联姻和册封这样的事情都许诺出去了,交谈中陈霸先也发现,这个可先也是有野心的,一旦让他得到了南梁的册封,怕是要造出一个西南霸主出来。

  但是现在丢失了益州的萧衍也不顾这么多了,只要能夺回益州,就算是毒药也要饮下去。

  看到可先这个模样,陈霸先也不禁暗想,也不知道是哪个倒霉公主,要和这个家伙和亲。

  可先又喝下了一口酒,这才说道:

  “前几日,附近村寨也出现了成都的使者。”

  陈霸先心头一紧,侯景也不是傻子,既然南梁会拉拢这些僚人,那侯景自然也能。

  陈霸先问道:

  “那侯景许下什么条件?”

  可先说道:“其实也很简单,侯景承诺会不设羁縻,不再和以前那样征缗,而是按照土地和人口收税,和汉人一视同仁。”

  听到这里,陈霸先暗道糟糕!

  他是经历过广州俚人叛乱的,而俚人叛乱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官员随意向当地的俚人部族征缗,最后引起了整个广州地区的俚人联合起来,杀了南梁委任的州县官员造反。

  征缗,原本是一种羁縻的政策,就是官府向这些羁縻地区的异族部落,象征性的征收一些特产,从而保持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在这项制度早期的时候,征缗都是征收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海边的部落征收一些渔获和贝类,山里的部落征收一些兽皮,总体原则就是意思意思就行了,也不指望这些税收有多少用,有时候朝廷甚至都不愿意将这些“特产”运送到国都,交给地方官府发一发福利就行了。

  但是任何制度,如果缺乏监管,都会在执行的过程中变形。

  原本只是羁縻的象征性税收,却在地方官员的贪婪无度中,成了地方官员盘剥这些异族部落的手段。

  征缗的要求一再提高,征收的特产也越来越贵重。

  比如以前那些只要征收渔获的部落,渐渐变成了需要上供珍珠。

  而那些无法完成征缗的部落,又因为南梁繁荣的蓄奴贸易,成了当地官员攻伐的对象。

  战败的部落会被宣布为叛乱,将他们的族人卖给奴隶贩子,成为南梁贵族庄园里没日没夜劳作的农奴。

  这让南梁这些年岭南地区的汉俚矛盾越来越大。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益州。

  对于很多僚人来说,和汉人一同纳税,这不是加税,反而是一种减税。

  而且实际上,这年头的田税和丁税并不算重,最重要的是国家的税收是一项严肃的政策,是由不得地方上的官员胡乱搞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地方官员利用特殊税收政策盘剥僚人。

  陈霸先干笑著说道:

  “那周围的部族反响如何?”

  南平僚的族长可先笑著说道:

  “有些人还是动心的,不过萧都督对我南平僚不薄,我们还是想要报答都督的。”

  陈霸先和这些僚人接触很多,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比较淳朴的。

  只有这个可先,算是僚人中野心勃勃的,南平僚这些年来,也在萧纪眼皮底下征服了五个僚人部落,逼迫他们称臣纳贡,野心昭然若揭。

  但是陈霸先也只能叹气,南平僚是巴郡周围最大的部族,据说有藤甲兵三千,就算是这个数字有水分,大山之中是他们的主场,这些僚人是天生的山地步兵,汉人的军队很难在山上击败他们。

  而他们占据山涧,随时可以下山攻打官军。

  按照镇守白帝城王僧辩的说法,不求这些僚人能够给侯景的军队造成多大的杀伤,只求他们能够拖住侯景的军队,给他的后勤运输造成麻烦,等到明年南梁朝廷增兵白帝城,就可以反攻入蜀了。

  陈霸先继续和可先说道:

  “洞主,北人无信,你也知道萧都督入蜀后一向说到做到,这一次还请洞主讨伐那些叛向北人的部族。”

  可先看了一眼陈霸先说道:

  “你们汉人有一句话,‘名不正言不顺’,我们南平僚以什么名义去讨伐那些叛乱的部族啊?”

  陈霸先心中暗骂,看来这个可先洞主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是要得到南梁朝廷的册封才肯动手。

  陈霸先心中忧虑,但想到自己的任务,只能低声下气的说道:

  “洞主,这些都好商量。”

  ——

  杨甲带著部队,正在山中前进。

  从侯景麾下的小兵,经过入蜀战争提拔为校尉,杨甲算是军中一个传奇了。

  但是这功劳是他两次先登换来的,士兵们只有敬佩的份儿。

  作为新晋的校尉,杨甲的营只有五百人,而骨干老兵更是只有三百人,距离满编营一千人缺额严重。

  虽然侯景给他指标自己去招人,但是杨甲却有自己的看法,见识过精兵的他,明白兵贵精不在多的道理,并不盲目的扩充兵员,而是尽心挑选合格的士兵。

  杨甲被分配到了巴郡附近,负责清扫附近叛乱的撩人部族。

  抵达巴郡不久,他就听说了南平僚的消息,亲自带著手下上山,侦查南平僚的情况。

第461章 废奴先锋侯景

  “这几个僚寨可以守望互助,结寨的地方也都是上山的要道,也难怪南平僚能为祸巴郡数十年。”

  说话的是一名老兵,他满头白发,耳朵边上却装饰著羽毛,正是当年入蜀前训练过杨甲的苏毦(【老迈的白毦兵】)。

  苏毦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在山地上依然健步如飞,比那些年轻力壮的新兵走得都要快。

  在杨甲提升为校尉的时候,他专门向侯景求来了苏毦,负责帮助他训练新兵。

  杨甲也看山涧中的寨子,确实如同苏毦所说的,这些寨子易守难攻,确实不好对付。

  “最险要的还是这处,南平僚经常在江上放置藤索,在这里劫掠嘉陵江上的船只,以前官府也曾经组织过官兵征讨,但是地势实在是太险要了,追到山中反而被南平僚埋伏击败,从此后南平僚就势大难制了。”

  杨甲看著下方的山涧,临近嘉陵江,确实是一个拦路劫道的好地方。

  也是靠著这条黄金水道打家劫舍,所以南平僚才成为巴郡诸僚中最强的一支。

  这时候苏毦突然压低声音说道:

  “趴下。”

  杨甲本能的低下头,只看到前方大树上,跳下来两个身披绿色枝条伪装的僚人战士,他们如同猴子一样迅速攀爬上另外一棵树,灵活的通过树木在山林中攀爬跳跃。

  杨甲也是惊出了冷汗,如果不是苏毦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旁,他们早就被发现了。

  南平僚的僚人士兵当真是天生的山地战士,如果在这山中和他们作战,还真的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苏毦笑著说道:

  “矫捷有余,但是装备太次,比起孟获的藤甲兵还是差了一些。”

  杨甲疑惑的看向苏毦,孟获的藤甲兵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就连孟获的部族怕是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怎么听苏毦的口气,他曾经和孟获的藤甲兵作战过。

  杨甲摇了摇头,他还是将注意力放在南平僚上。

  返程的时候,他虚心向苏毦请教。

  苏毦直言不讳的说道:

  “以你的军队,在山上打不过那些僚人。”

  杨甲知道苏毦说的是实话。

  杨甲自己就是仇池山民,而且巴郡的这种山,还不是仇池那种黄土高原的光秃秃山,山上满是树木,宛如迷宫一样,一进密林就不见天日,根本无法辨认方向。

  杨甲携带了郡公府工坊制造的最新指南针,加上苏毦经验丰富,这才没有在山中迷路。

  如果是军中那些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汉人士兵,怕是一上山就晕了。

  而且山地作战,也无法穿著重甲,更是很难骑马,这都是不利于北方骑兵的。

  苏毦说道:

  “还是要用丞相的方法,对于这些山上的猴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困死他们。”

  杨甲和苏毦已经很熟悉了,知道他的口癖,凡是苏毦所说的丞相,自然就是蜀汉的那位诸葛丞相了。

  杨甲点点头说道:

  “既然这样,我们还是执行将军的命令吧。”

  杨甲从山上下来,接著就按照侯景颁布的命令,开始在巴郡展开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

  是的,侯景在蜀中的三板斧,就是废奴,废奴,还是废奴!

  僚人本身就有将战败部族变成奴隶的习俗,而随著和汉人接触之后,僚人也有将战败部族卖给汉人当奴隶的贸易存在。

  这种奴隶贸易,只对部族的头领有利,普通部族成员一旦战败就会变成奴隶,甚至连没有被俘的妻儿也会被本部族发卖。

  而僚人对于奴隶十分的野蛮残忍,甚至还有用奴隶来进行活人祭祀的。

  总的来说,大部分僚人甚至愿意在汉人的庄园里劳作到底,也不愿意被卖给敌对部族作为人殉。

  简单的说,汉人将奴隶当做生产资料,但是僚人却把奴隶当做牲口。

  所以侯景在明白了僚人的奴隶制度后,果断发布了《废奴令》,下令解放了庄园中的各族奴隶,还打击奴隶贸易,严刑峻法惩罚奴隶商人,甚至对于购买奴隶的都要进行惩罚。

  比如在杨甲的军队中,就有一些被解放的僚人奴隶,他们不想要继续做奴隶,在战场上甚至要比一些老兵还要勇敢。

  杨甲知道自己在山上打不过南平僚,干脆从周边下手,拉拢周围的部族,封锁南平僚商队贸易,其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杨甲向侯景谏言,要在巴郡督造水师,给嘉陵江上的船只护航。

  当信送到成都城,这封信正合了侯景的心意,他喊来从汉中派来的造船师苏妙想(【奇思妙想的造船师】),向他询问蜀中造船的进度。

  侯景要攻打白帝城,自然要建造舰船。

  白帝城的位置,没有水师根本没办法攻击。

  而王僧辩也在白帝城造船,南梁本来就擅长造船,如果不能在水上先击败王僧辩,侯景根本别想拿下白帝城。

  所以在年前,侯景就上书给永乐城的政事堂,负责军事的苏亮迅速协调,将三十多名的造船匠人,由苏妙想带队,在年后赶到了成都。

  苏妙想考察了蜀中水系后,果断向侯景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计划,建造能容纳二百人的黄龙大排船!

  所谓拍船,就是在船上设置拍竿,高五十尺。

首节 上一节 441/5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北齐怪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