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470节

  “不过既然投降了,那就好好干,郡公不在乎你的出身,只要能立功,郡公都不吝啬赏赐的。”

  “你看看杨甲,几年前他还在仇池山上放羊呢!当年仇池叛乱也是郡公亲自平定的,他说起来也和你一样都是降将。”

  陈霸先看著侯景,没想到侯景竟然如此不忌惮的谈论这些过往,而杨甲也不在乎的样子。

  都说这位苏泽苏郡公极其擅长御人,现在看果然如此。

  也只有如此胸怀的人,才能够不在乎属下的出身,只按照他们的军功和能力来任用。

  一想到这里,陈霸先倒是对自己未来有了一丝期待,说不定自己也能立功呢?

  侯景将话题重新扯回到了军事上,他对著陈霸先问道:

  “这白帝城内的守将王僧辩,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侯景的案头上,已经有王僧辩非常详细的记录了。

  但是侯景更愿意听一听实际接触过王僧辩的人,到底对王僧辩有什么评价。

  陈霸先迅速说道:

  “王僧辩出身将门,练兵带兵能力都没的说,但是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到了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非名将之姿。”

  这个评价就很致命了,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就好比日常的小考总能发挥的不错,但是在关键的考试上发挥不行。

  可最关键的考试发挥不佳,那就是白瞎,所以陈霸先对于王僧辩的评价其实很低。

  侯景其实也是这么看的,王僧辩派遣水师追击,在水师遭遇了危机后,却瞻前顾后不敢派遣步卒支援,最后坐视整个水师覆没。

  其实南梁水师还真的有两把刷子,就在旗舰著火,被侯景埋伏的情况下,依然力战了很久才覆没。

  而且南方人确实擅长水战,侯景招募的益州兵也没有操练太久,甚至一度被压到了下风。

  如果不是侯景的舰队船多人多,而王僧辩实在是太怂了,结果还犹未可知。

  但现在水师葬送,王僧辩的白帝城是已经没法守了。

  白帝城的险要,再于水陆一体,和大部分水道边上的要塞一样,这样的要塞本身的防御并不是很坚固。

  白帝城其实在江心洲上。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白帝城单纯作为一个陆上的要塞,远不如玉璧城这样的城池坚固。

  最简单的地方,就是白帝城是通过一段浅摊和岸边相连的,只要切断这个浅摊,白帝城就是长江上的一座孤城,舰队和兵马都可以从这里绕过,完全可以无视白帝城内的守军。

  所以白帝城必须要有一支相应规模的水师,才能发挥要塞的作用。

  而如今王僧辩的水师已经葬送了,短期内也补充不上,实际上再死守白帝城,从战略上和军事上都没有任何价值。

  实际上对于王僧辩更好的选择,是从白帝城撤回到荆州,再重新创建防线阻挡侯景。

  但是王僧辩又在这个时候犹豫了。

  没办法,当年撤回白帝城的时候,他是得到了萧绎的死命令的,如果现在撤回到荆州,肯定会被萧绎追责,到时候职位恐怕不保。

  万一白帝城能守住呢?

  王僧辩抱著这种侥幸的心里,赖在白帝城不走,就是在赌侯景不会急著攻城,自己还有重振旗鼓的时机。

  侯景自然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其实本质上,是两人背靠的支援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

  侯景是苏泽全权委任的益州都督,益州的军政都是侯景一个人做主的,虽然民政官员都是政务堂委任的,但是在战略上都是支持侯景的,绝对不会给他拖后腿。

  可以说侯景是背靠著整个益州的资源在打仗,还能得到关中地区的科技和人才支援,政事堂和幕府也是要什么给什么。

  但是王僧辩就不同了。

  荆州的萧绎并不支持他的军事行动,甚至增兵增粮都不积极。

  萧绎没有反攻益州的积极性,甚至对于白帝城的态度也很微妙。

  虽然如今和苏泽处于交战状态,但是商队和荆州的联系还是很热络的,大量商人带著萧绎需要的蜀锦、珍宝、书籍来到荆州,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贸易活动。

  甚至白帝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这些商队的活动,让一些物资无法顺利的运送到荆州。

  萧绎如今也发现了,虽然丢了益州,但是并不影响荆州的生意,甚至荆州还因此更加繁荣了。

  一些西域的商人都会来到荆州做生意,这段日子萧绎给父皇送上了不少的珍宝,其中还包含了梵文原本的佛经几卷,这都是那些西域商人专门卖过来的。

  萧绎更是觉得王僧辩不过是危言耸听,苏泽的军队再厉害,还能越过三峡天险来攻打荆州?

  荆州可是驻扎著长江中游最强大的水师啊。

  所以萧综实际上对于防守白帝城并不积极,甚至还觉得王僧辩驻扎在白帝城有些碍眼,影响到了商队往来荆州。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僧辩能够得到的支持可想而知。

  光是能够让自己的军队吃饱饭已经不是容易了,想要更多的舰船?没门!

  这也是陈霸先投降以后最大的感受,在关中内部,一切都能形成一个合力,就算是有斗争,也都是在完成这个目标之下的线路之争,不会因为分歧而扯后腿。

  但是南梁就不一样了,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每一个人的出身都和自己身后的政治势力深度绑定,各方派系互相斗争,没有大人物的支持根本无法成事。

  而寒门出生的将领,就算是立功也很容易被人冒功,出了一点差错就要背锅。

  这一切也是陈霸先选择投降的原因,南梁看起来优待官员,实际上斗争已经非常极化了。

  “前方就是白帝城了。”

  杨甲拿起千里目,已经看到白帝城的城墙,侯景也掏出自己的千里目,白帝城已经清晰可见。

  “传我的命令,在白帝城附近巡游一圈,向城内发射箭羽!”

  随著侯景控制长江上游水域,这样的巡游已经进行过多次了,目的自然是进一步打击白帝城内的士气,逼迫王僧辩投降。

  不过王僧辩还算是有威望,还能压得住白帝城内的士兵,面对侯景的挑衅还回射羽箭,不过这种对射都没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在巡游了一圈后侯景也选择了回航。

  回航的时候,舰队中分出一支商船队伍,沿著长江向下游前进,不日就抵达了江陵。

第493章 暮至江陵

  江陵,长江中游地区的重镇,也是荆州这个南北战略要地的治城。

  从陆地上,江陵北上襄阳就能进入河南地区,当年桓温就是从这里北伐的,襄阳是整个南中国的门户,当年蒙古人也是在襄阳大战,争夺长江水系的。

  从水运上,江陵扼控长江,从这里乘船就可以迅速进逼中下游的重镇,东晋历史上的权臣就都是以江陵为根基,随时染指建康的。

  用江防重镇,天下枢纽来形容这里,实在是不为过。

  所以萧衍对于江陵也是十分重视,将自己最钟爱的儿子萧绎安排在江陵镇守。

  平心而论,之前萧绎在江陵做的还是不错的。

  开设文学馆,任用王僧辩等将领,萧绎在荆州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功劳,但是也没闹出什么大祸。

  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政绩了。

  明清时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那时候湖北已是天下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荆州却是是另外一番景象。

  坐在船上的苏听泉【慧眼识珠的西域商人】,看著荆州码头上那些短发的百越人,苏听泉有一种自己穿越到了西域的感觉。

  其实荆州地区大规模开发,那是晋朝才开始的事情,在晋朝之前,这个距离国都洛阳并不遥远的地区,是和岭南地区一样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因为在那个时代,荆州地区还处于云梦泽的笼罩下。

  汉末三国时期,占据荆州的刘表进行过一次开发,使得荆州成为勉强能端上台面的地方势力。

  等到了东晋时期,衣冠南渡,荆州地区迎来了第二次大开发。

  这两次大开发,加上气候的变化,导致了云梦泽的逐渐消失。

  等到了唐代,云梦泽就彻底消失,荆州,也就是湖广地区开始繁荣发展的时代,逐渐成为帝国的腹心。

  但是在此时,荆州云梦泽中还居住著大量百越一族,整个荆州还处于一种轰轰烈烈的大拓荒状态。

  苏听泉能够看到大量背著弓箭的拓荒客,背著弓箭乘坐船只进入云梦泽,一边和居住在云梦泽的百越一族战斗,一边开垦拓荒土地。

  也能看到大量的百越人被串成奴隶,公开在奴隶市场上叫卖。

  这也是荆州武德充沛的原因。

  苏听泉看著热闹的码头,也感受著南梁非同一般的繁荣。

  只是这繁荣的表象之下,是码头上等著干活的力夫,是被关在奴隶市场上瘦弱的奴隶,这一切都展现出非常分裂的景象。

  一面热火烹油,朱门酒肉臭,一面寒气森森,路有冻死骨。

  等待著进入码头的商船排成列,税吏一个一个的登上这些船,蛮横的打开货仓检查。

  所幸的是,苏听泉是东湘王府的贵客,他出示了王府的令牌后,这些税吏也没敢为难他们的商船,直接放任他们进入码头。

  一进入码头,大量的力夫围了上来,苏听泉知道他们都是周围破产的农民,只能依靠在码头卖力气生活,属于那种手停口停的底层百姓。

  他挑选了几个青壮的力夫,让他们又招募了一些乡党,将船上的货物卸了下来。

  苏听泉听著伙计和这些力夫攀谈。

  “多谢苏爷给了我们这份活计,愿菩萨保佑苏爷发大财!”

  伙计挥挥袖子说道:“别废话了,这些都是西域的上等琉璃器具,轻点搬,弄坏了把你我卖了都赔不起!”

  领头的力夫连忙点头哈腰,吩咐手下小心的搬运,半个时辰后,总算是将货物从船舱内卸了下来。

  这些琉璃器皿本身就重,又用木头架子固定,几个搬运的力夫累的在码头上喘粗气。

  看著他们干活还算是麻利,苏听泉又吩咐伙计从舱内拿出几个胡饼分给众人,又引来众人的感激声。

  苏听泉叹息一声,码头上的力夫比他上次来还多了不少,可明明江陵城外都是成片的农田,甚至有的土地都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耕种而抛荒。

  这样上等的农田闲置著,如果是在关中,那县官都是要被检校郎参奏问罪的。

  可是这种抛荒在南梁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根源上就是土地兼并。

  苏听泉曾经听苏泽给众人讲过土地兼并的恶果。

  如果是一百亩地,原本有十户人家,每户是十亩地,每户土地的主人都会认真的耕种,国家按照租庸收取赋税后,剩余的就是百姓家中的余粮。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上在南梁,就算豪强士族不进行掠夺,隔三差五的天灾,如果官府不进行救灾或者税收减免,农户也随时可能破产。

  如果经过土地兼并,这一百亩土地都成了一户人家的土地,那剩余的九户人家就没有自己的土地耕种了,他们就会向地主承租土地来耕种。

  但是对于那些佃户来说,原本他们只需要上交了朝廷的租庸,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入了。

首节 上一节 470/5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北齐怪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