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4节
钟毓施了一礼,转身向外走去。
曹睿继续说道:“听闻太尉出身颍川高门,世代研习《春秋》。朕还年轻,不晓得许多前汉旧事。”
“听闻太尉祖上乃是‘颍川四长’的钟皓?”
见曹睿提到自己祖父,钟繇也没法再含糊了。
钟繇拱手:“陛下提到的正是臣的祖父。所谓颍川四长,家祖钟皓为其中之一,另外三人乃是荀淑、陈寔和韩韶。”
曹睿说道:“道德世家名不虚传啊。若朕没记错的话,荀令君是荀淑之孙,陈镇军是陈寔之孙?”
钟繇点了点头:“陛下所言不错。我等颍川人只擅读书治经,其余之事实在做不来。”
曹睿说道:“读书治经,也讲家学渊源啊。先帝曾派侍中郑称教朕经典,朕学了许多,却也难得其中要领。”
“太尉家世代治《春秋》,太尉也在太学中教学春秋吗?”
没错,三国时期是有太学的。
昔日汉末洛阳之乱,董卓火烧了洛阳城,不仅东汉的宫室化为灰烬,太学也因此被毁荒废,典策文章流散,师生四处逃亡,连刻在石头上的《熹平石经》也被砸毁。
曹丕称帝之后,距离洛阳太学被毁已经三十年了。曹丕下令‘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依旧在开阳门外的太学旧址,修建新的馆舍,并召集师生重归太学。
汉顺帝时,太学的规模达到二百四十个房舍、一千八百五十个房间。
汉质帝时,太学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人。
破坏是容易的,重建是艰难的。馆舍容易修,学生也容易招募。
但最难的事情,是重建太学的师资。
若按照东汉的官方规矩,能成为太学博士,也就是太学内当老师的人,必须年满五十岁,而且是饱读诗书的大儒。
可汉末战乱多年,官方的学术传承断了三十年,各地世家名族也都朝不保夕,哪还有时间研究经典。
大儒们都断了代!
曹丕下令征召大儒,最后符合标准的,只有可怜的三个人。
就是区区的三个人。其中,还包括了眼前这位颍川钟家的太尉钟繇。
没办法,曹丕只能下令放宽年龄标准,最终只招募到了十九名博士。
全面负责太学工作的,就是太尉钟繇了,这也是很好的利用了钟太尉的个人长处。
钟繇见曹睿问起《春秋》,正色说道:“臣能教授春秋,其余四经臣亦能教授。除臣以外,另一名能教授五经的博士只有乐详。”
“其余博士,只能治一经或两经。”
“臣实在担忧经典断绝啊!”
曹睿又问:“依太尉所见,太学的学生学了经典,多久能出任官员?”
钟繇反问道:“陛下认为太学的学生,应该出任官员吗?”
曹睿不解:“太学若不为国家养才,那太学留之何用?”
钟繇耐着性子缓缓说道:“陛下,国之选材,有‘才’、‘德’两论。”
“武帝的求贤诏书中说,应唯才是举。这个才的意思,指的是治世之能。”
“现在州郡中举孝廉,取品德高洁之士为国家之材,授予官职,这取的是德。”
“无论是‘才’还是‘德’,都是人的特性。太学教授经典,虽然会提升学生的才德,但却非直接之途。”
“因此臣认为,并不能说一个太学生进学了三年或五年,便能授予其官职,替天子牧民或处理俗物。若真论及做官,看得还应当是才德。”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
自曹丕称帝以来,魏国实行的选材制度,乃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顾名思义,是一种把人分为九个等级,用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
每个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品评人物。品评人物也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家世,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其二行状,是指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对个人品德的评语。
其三定品,以行状作为主要依据,结合人物的家世,最终给人定下一个品级。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由朝廷定下的中正官,品评人物定下等级,用来朝廷选官之用。
可在九品中正制出来之前,官员的任免就混乱的多,全靠名气和察举。
考察的要素也多得多,看的主要是名气。提高名气的方法有很多,就比如守孝。
袁本初守孝六年,守孝守出了‘天下楷模袁本初’的名号,惹得党人士人纷纷追随。
赵宣‘守孝’二十余年,只为了扬名做官。
就连曹操也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曾任太傅,曹操仅仅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察举为‘孝廉’,进洛阳当郎官去了。
曹睿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问钟繇,太学究竟能不能用来选官。
钟繇一直提起的心,此时也终于明白了曹睿的来意。
对于士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官。你推举我的儿子,我推举你的儿子,我们两个的儿子都能做官。
即使是九品中正制,地方上的中正仍然是世家大族把控,能当上官也要看家世的。
现在曹睿来问太学?若太学也能选官,九品中正怎么办?
第21章 人非圣贤
钟繇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当今的皇帝曹睿,果真是曹家的子孙,和其祖曹操、其父曹丕真的类似。
总是用一些小伎俩,来让钟繇上自己的贼船。
当年钟繇护着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以此大功被汉献帝倚重至极。汉献帝将钟繇封为侍中、东武亭侯。
身为士人,钟繇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荀彧荀令君喜爱熏香,走到哪里就香到哪里。而钟繇的喜好就是书法。
当时天下最出名的书法家还不是钟繇,而是蔡文姬的父亲,名士蔡邕蔡伯喈。
回到洛阳安定下来的钟繇,十分想要一本《蔡伯喈笔法》。曹操得知此事之后,千方百计弄来了这本书,并请钟繇到自己府里一观。
钟繇兴冲冲的到了曹操府里,也确实看到了这本《蔡伯喈笔法》。
但曹操等钟繇带着这本《蔡伯喈笔法》出了曹操府时,曹操立刻派人四处宣扬,说钟繇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将为曹操前往镇守长安,总领关右事务。
钟繇百口莫辩。
钟繇确实去了曹操府中,也确实带了文书出去,多人看见,解释也不可能解释的清楚。
另一方面,钟繇作为献帝依仗、并托为腹心的汉臣,此刻却如此之快的接受曹操任命,不得不让拥汉之臣们心寒。
颍川钟家,从此套在了曹操的战车之上。
除了曹操,还有曹丕。
曹丕玩过的伎俩,不只是请曹植去讨要钟繇手里的宝物玉玦这一件事。
曹丕争储成功之后,被曹操命为魏王太子。而当时钟繇的职位,正是魏国的相国。
太子需要讨好相国吗?一般来说以礼相待即可。
但曹丕的太子位并不稳固,随时存在被曹植代替的可能。
曹丕此时对相国钟繇的‘以礼相待’,当真是以‘大’礼相待了,大到了令人肉麻的程度。
曹丕给钟繇铸造了一个‘鼎’!
曹植喜好文章,写了一篇《黄帝三鼎赞》。曹植的主要观点是,‘鼎’这种东西,‘世衰则隐,世和则出’。
周朝就铸造过九鼎嘛!曹植不是说鼎是‘世和’则出,那是谁让当下之世变得和谐呢?
当然是相国钟繇这种国家重臣了!
于是曹丕给钟繇铸造了一个‘鼎’。更准确一些的话,为了避免僭越,曹丕给铸造的是和‘鼎’差不多形制的‘釜’,只不过少了支撑腿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曹丕不是自己铸造这个‘釜’。
曹丕首先写了篇文章,赞颂了钟繇的美德。
然后,曹丕定好了‘釜’的形状之后,请钟繇帮曹丕制造这个‘釜’,还要把曹丕写的文章刻在‘釜’的内侧。
钟繇按曹丕要求造好了‘釜’之后,曹丕又当众把这个‘釜’送给了钟繇。
在这场人人称颂的美谈里,钟繇就好像个拉磨的驴一样。
帮曹丕拉磨,还自己给自己抽鞭子。
曹操死了,曹丕也死了。
现在曹睿又来钟繇的府上了。送了一块玉,征辟了自己的长子钟毓,一会儿还要见幼子钟会。
除了钟家,其他的世家大族你怎么不去!羊毛都要被薅秃了!
但钟繇自己也理亏。帮了曹操,自己当了相国。帮了曹丕,自己当了太尉。
若是再帮了曹睿,那自家的儿子钟毓,仕途是不是就更稳一些?
人非圣贤,孰能无欲。
曹睿这么一来,钟繇对曹睿的要求也不好拒绝了。
就在刚刚,曹睿向钟繇提问,太学毕业的学生能否直接授予官职。
钟繇的回答是,目前来说,不能。
人老了容易发呆。钟繇思考事情的时候,看起来确实像发呆。
毕竟七十六岁了,也可以理解。
曹睿见钟繇说完长篇大论后一阵沉默,轻轻说道:“太尉,太尉?”
钟繇恍然道:“陛下恕罪,老臣确实已经老朽了,实在是精力不济。”
曹睿摆摆手提醒道:“无妨,是朕叨扰太尉了。刚才朕问太尉,太学生毕业后能否直接授官之事,太尉说当取才德。”
钟繇缓缓点头道:“陛下明鉴,是臣所言。”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