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41节

  刘劭顿了一顿,稍微清了清嗓子。

  “禀陛下,臣还要说第三件事。”

  曹睿抬眼看向刘劭:“刘卿但说无妨。”

  刘劭拱手道:“臣认为,应该将《周礼》中的八议纳入新律之中。”

  八议?

  曹睿皱眉:“刘卿仔细说来。”

  刘劭答道:“回陛下,《曲礼》云,刑不上大夫。”

  “周礼之中,对于八类人的犯法行为,须经特别审议、不能由大理直接定罪。而且可以减免刑罚。”

  “所谓八议,就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曹睿深吸一口气,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自古以来,特权阶级的特权一直都在,只是在每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汉武帝时期,若是官员贵族犯了法,很简单、交钱就行,就可以免罪。

  若是从后世的观点看来,若触犯法律能拿钱买平安的话,那法律还有什么严肃性呢?岂不是玩笑?

  但所谓法律,也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罢了。皇帝能给大臣封爵,能将平民百姓升为贵族,这是最大的特权。而高官显贵,也是要有些小特权的

  就拿素爱刑名的武帝曹操来说,许多臣子或者将领犯法,都看在曾经的战功或者苦劳上免罪、或者只是惩戒罢了。

  这时候怎么不论法律了呢?废话,还是要留著人打天下的。人心散了,队伍又如何带呢?

  刘劭刚刚的提议,也只是从周礼中搬出章句作为依据,要写在新律的条文里罢了。

  曹睿大略一想,觉得此事可行,于是看向华歆的方向:“太尉以为此事如何?八议放在新律中,行得通吗?”

  华歆倒没立刻回话。而是沉默了半晌之后,方才谨慎说道:“陛下,以往朝中面对这种情况,都是由皇帝开口、或者大臣求情,从而减免犯罪臣子的罪名。”

  “臣以为,此事有好处也有坏处。”

  曹睿继续问道:“什么好处,什么坏处?”

  华歆道:“陛下,好处就在于其执行时,都归于有司所议论,而非都是由皇帝所平叛。这样可以议多一些、也可以议少一些。其责出自法、而不是出自上,这样犯罪之人就不会对皇帝有太多怨言。”

  “坏处呢?”曹睿追问。

  “坏处就是,权贵重臣们知道八议的存在,则有可能会故意犯法、或者轻视律法。反正有八议在,有减罪的可能,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曹睿听完华歆所说,轻轻点头。

  凡事有利也有弊,八议也是同样如此。

  曹睿微微皱眉说道:“方才刘卿所提的八议一事,朕已经知晓了。若将八议纳入新律之中,朕估计这将是最大的变动之一。”

  “这个条目暂不急著加进去,朕再好好想想,你们也再想想。”

  刘劭拱手:“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曹睿看向四人:“修新律一事,朕大略有了想法。以华太尉为首,刘劭、卢毓两名两千石佐之。你们三人可有异议?”

  华歆也一同从坐位上起来,与刘劭、卢毓一并行礼道:“臣没有异议。”

  见这三人都已经站了起来,桓范也不自在的站了起来。

  但皇帝没有理会桓范的动作,而是打了个手势召唤钟毓过来。

  曹睿看向钟毓:“钟毓,你去西阁和东阁去仔细问一下,把朕刚刚的初步安排说与四位大臣听,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钟毓得了旨意,转身欲走,却又被皇帝叫住了。

  曹睿道:“告诉他们勿要顾忌!替朕查漏补缺才是。”

  钟毓表示听明白了。

  从书房去西阁和东阁,来回一遍可是费不了多少时间。

  片刻后,钟毓回来禀告说,曹真、董昭、司马懿、卫臻四人都表示赞同。

  曹睿说道:“几位大臣也都没有意见,那朕就命中书去拟诏了。”

  “此事就辛苦太尉了!”曹睿笑著看向华歆,又转头看向刘劭和卢毓:“刘卿和卢卿也是如此!”

  华歆、刘劭、卢毓纷纷谢恩表态。

  而曹睿同样也没忘了一旁的桓范:“桓卿就安心在中军任职!朕留你是有大用的!”

  桓范也连忙行礼。

第202章 进驻汉中

  汉中,沔阳。

  经过近月的行进,诸葛亮领著相府大部、以及成都左近的两万中军,已经到达了沔阳县城。

  汉中郡的地势,其实大抵是个盆地。

  魏延戍守汉中的这七年中,都督府所在的驻地南郑,大约位于汉中盆地的正中央。

  而沔阳,正好在汉中盆地的最西边。

  昔日先主刘备统领大军与魏军作战、黄忠阵斩夏侯渊的定军山,也在沔阳边上。

  按道理来说,魏国的长安在汉中的东北侧。

  魏军之所以绕道西侧,从祁山、武都方向进攻汉中,本质上还是由于秦岭阻隔。直达关中的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对于大军都是十分难行。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诸葛亮将相府在汉中的选址定在了西侧的沔阳。从沔阳出发再向西北的话,面对的就是祁山了。

  刚至沔阳的第一日,时间已晚、众人都已早早歇息。第二日一早,诸葛亮便在相府中升堂议事。

  上午的日光斜斜的透过门窗照进堂中,诸葛亮的神色也颇有些意气风发之感。

  诸葛亮看向堂内众臣说道:“诸位,本相在三月时上表陛下以图北伐。今日相府与诸军已至沔阳,本相先对府中事务初步做个安排。”

  堂中众人尽皆肃立。

  “文长。”诸葛亮看向魏延:“你受先帝之命为汉中都督,先由你将汉中军事与相府众人做个说明。”

  “遵命。”魏延出列后拱手说道:“回禀丞相,建安二十四年属下初为汉中都督之时,汉中总兵力约为一万。”

  “数年之间随著朝廷迁徙人口充实汉中,汉中兵力也逐渐增多。”

  “当下,汉中本地所属驻军总数为一万五千众。”

  魏延抬眼看了眼诸葛亮,继续说道:“八千人屯南郑,两千人屯褒中。一千人守阳平关,一千人守武兴,两千人屯兴势围,一千人屯黄金围。”

  “在丞相此番率军至汉中之前,汉中兵力分布就是这样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方才文长所说,诸位都听清楚了吗?”

  “谁来为众人解释一下,为何要如此分派?”

  见诸葛亮拿著自己的军事调度在考相府众人,站在最前方的丞相司马魏延、与长史向朗并列一排,嘴角微微露出一丝自矜之色。

  当下,立于堂中之人也不过十余人罢了。

  诸葛亮此时的相府体系,实际上与曹操当年的霸府也差不太多。就比如魏延,身为凉州刺史、汉中都督、镇北将军,也是要在相府的体系中挂著一个‘司马’的头衔的。

  杨仪出列拱手示意:“属下愿作说明。”

  诸葛亮指了指杨仪:“威公且试言之。”

  杨仪不急不慢的说道:“依属下之见,魏将军在汉中如此安排,其实就是按照先帝的部署,再结合当年张鲁守汉中时的故智罢了。”

  故智?怎么在你嘴里,我魏延的军事安排都是从别人处得来的了?

  站在最前列的魏延心中颇为不快,皱眉转头看向杨仪。

  杨仪此人魏延早就听说过,但魏延几乎从未与其打过交道,此人为何如此出言不逊?

  更何况,在相府中论事,就应称呼相府中的职务。方才杨仪应该称呼‘魏司马’的,又岂能称呼‘魏将军’?这是拿我魏延当相府里的外人吗?

  杨仪的目光只盯著堂上的诸葛丞相,如同全然看不见魏延的表情一般。

  诸葛亮当然注意到两人的神色,只是一时间并未在意。

  “说下去。”诸葛亮语气平淡的说道。

  魏延听闻诸葛亮发话,也转身回来面朝前面。他倒是要听听,杨仪此人能有什么说法。

  杨仪,字威公,早年间在荆州做过关羽的功曹。后来关羽派杨仪到成都找刘备汇报公务,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因而被刘备召至他的左将军府中。

  刘备称汉中王时,将杨仪升为尚书。

  后来,杨仪在尚书任上时,与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二人颇为不睦,以致于惊动到了刘备、最后以刘备将杨仪调出尚书台收场。

  虽然刘巴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善人,但杨仪能与刘巴闹到如此地步,也属实不是个善茬。

  杨仪拱手说道:“属下听闻,昔日先帝驻军汉中之时,曾经遣丞相到傥骆道南口的兴势山筑围防守。先帝又在沮县以西的武兴置武兴督,以此防备武都方向的魏军。”

  “而昔日张鲁在汉中之时,曾经在东边与子午道衔接的黄金谷驻军防御。而魏将军在数年间筑黄金围,想必也是借鉴张鲁的故智罢了。”

  说起来,魏延这还是第一天在相府中正式上班,属于初来乍到、与同事们都没熟络。因而即使杨仪这般说,魏延也不愿与其争吵。

  魏延拱手反驳道:“禀丞相,属下驻防汉中,所行之事也只是因地制宜罢了。汉中本为盆地,驻军防守诸要道乃是常理。”

  魏延顿了一顿,随即说道:“汉中地势如此,换谁来都会如此布置军力的。而并非杨参军所说,是承袭旧制或者借鉴了谁的故智。”

  诸葛亮点头应道:“文长说的是啊。方才威公之言也有些言过了。”

  杨仪不紧不慢的一拱手,随即回到了队列之中,好似无事发生一般。

  诸葛亮继续说道:“如方才文长之言,汉中郡中的南郑已有八千军队屯驻、褒中已有两千。”

  “本相此番带来的两万中军,也都屯于沔阳和南郑之间练兵。”

  “如今已是四月,练兵、屯粮、整备军械,还要些许时日。从现在到明年春天,望相府诸位同心协力、为北伐做好准备。”

  众人纷纷行礼。

  ……

  下午时分,诸葛亮与魏延二人,在相府中单独交谈。

  魏延当然是个武将,但其作为汉中太守数年之久,基本上蜀汉对魏的事务都要经过魏延手下的。

  魏延拱手说道:“丞相,此前派往凉州离间羌人之事,现在已有回报了。”

首节 上一节 141/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