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49节
“臣审讯卫本和孙定两名校事后,又翻阅邺城文件、找了许多校事府中的老吏问话,几乎可以将这个结论确定下来。”
曹睿问道:“先帝当时已经是储君了。但校事一直不都是武帝亲自掌著的么?先帝是如何掌握校事的?”
王朗说道:“建安末年,武帝常常因头疾而难以理事,发作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在迫于舆论杀了卢洪赵达之后,武帝也精力不济,将校事府的权责渐渐交给秘书监了。”
曹睿眯眼说道:“秘书监……先帝称帝后将秘书监改为中书省,是刘放和孙资二人?”
“陛下所言不错。”王朗缓缓说道:“刘放和孙资掌握中枢机要后,自然晓得武帝情况。武帝难理朝政,而先帝有了太子储君的名份,于是也就听先帝命令了。”
“说下去,”曹睿说道:“校事与魏讽一事有何干系?”
王朗道:“与魏讽一案干系倒不是特别大。只不过动用校事在邺城中帮助魏讽‘惑众’,或者说帮助魏讽‘扬名’,还伪造了些魏讽造反的证据。”
曹睿从椅子上起身,背著手在书房中踱步了起来。
“他们就不怕武帝知道?”曹睿又问。
王朗抬头与曹睿的目光对视:“武帝哪有可能知道呢?建安二十四年春,武帝当时还在汉中呢。”
曹睿没有说话。
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杀死。而后曹操亲自赶往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夏,关羽攻襄樊、斩庞德、俘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亲自坐镇许昌、指挥救援樊城。
过了冬天,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刚刚回军洛阳后,没过多久便病死了。
若是这般说来……先帝曹丕是不是算准了这些事情,因而有恃无恐呢?
曹睿在堂中站定,细细思考起来一些关键之人。
曹操死在洛阳,贾逵、司马懿、夏侯尚纷纷在洛阳稳定形势、安抚曹植曹彰。邺城中几乎所有臣子火速拥戴曹丕继位魏王。
若认真的说起来,曹丕的助力并不是曹真、曹休这些宗室武将,而是司马懿、陈群、贾逵、钟繇这些文臣!
先帝如此信重颍川人,也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想了许久,曹睿一声长叹。
曹睿自诩即位这不到一年,巩固权利、打了胜仗,因此往往将曹丕的能力看得没那么高。
但曹丕毕竟是开国皇帝,如何有如此多的人拥护于他?
曹操征伐在外,曹丕常常留守邺城。
一次次酒宴、一场场文会、一个个友人……
只能说,没有半点工夫是白费的。
而曹睿也终于想清了,自己和曹丕最大的差异。
曹睿与臣子之间,几乎从无私谊!
曹丕爱憎分明、文彩卓群,与世家大族和宗亲武将们都关系良好。该结交的结交,该奉承的奉承,而这些作为,都变成了他登顶路上的阶梯。
而反观曹睿呢?在东宫时几乎不结交大臣,而即位后所做的种种,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坐在皇帝宝座上发号施令。
孤家寡人。
曹睿深吸一口气,继续问道:“刘放和孙资二人,听先帝指挥之后,后来便掌握了校事之权,还以此继续掌中枢机要?”
王朗说道:“应是如此。”
曹睿摆了摆手:“说文昭皇后之事吧。”
王朗片刻后说道:“臣在问询校事之时,从校事处听闻这样一桩事情。”
“郭太后确实曾令校事诬告文昭皇后。臣知道陛下不欲追究此事,但臣是想说,邺城校事收到的命令,乃是郭太后直接从洛阳宫中发出的。”
曹睿想了想问道:“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先帝这个诏书,是哪年发的?黄初二年还是三年来著?”
王朗答道:“黄初三年。”
“是九月?”
“是九月。”
曹睿吸了一口气。曹丕下此诏书,几乎与立郭氏为后是同一时间。
第211章 新任侍中
曹睿目视王朗。
几瞬后,王朗也说出了答案:“臣审讯得知,在先帝登基之前,郭太后就协助先帝处理校事事务。”
“也因此,先帝并不禁止郭太后联系校事。”
那这一切就都说的通了。
在争世子之位的过程中,郭女王为曹丕出谋画策,而后协助曹丕处理一部分校事之事。数年后,又借著这个权责来害文昭甄后。
曹丕在即位前拉拢校事,郭太后直接发令给校事。校事现在还有多少在自己掌控中?
而上个月王朗持节去邺城,也是一件令所有人都难以预测的事件。
借著肉刑之议,皇帝为了调和钟太傅与王司徒,去了王司徒家中。
王朗第二日便持节去了邺城。
到邺城后,先不顾给文昭甄后修陵一事,直接审讯校事。
这一桩又一桩,让所有人都根本来不及反应,也算是无心插柳的一个举动。
曹睿沉声问道:“朕能信得过王司徒吗?”
王朗闻得此言,站起身来躬身一礼:“陛下,臣以东海王氏一族性命担保,陛下信得过臣。”
曹睿点头:“校事,朕早就想改了。朕想问司徒,若是改的话,应该如何去改?或是取消后再立个新的?”
王朗说道:“陛下,臣有肺腑之言要说。”
“司徒请讲。”
王朗拱手道:“臣以为校事不宜取消。虽说各地校事的负责之人或许有所异心,但若从整个组织和大多数吏员来说,应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若是再重来一遍,臣恐怕还要有许多冤案错案发生,再有卢洪、赵达这种人出现,慢慢才能恢复正常。”
曹睿说道:“那就是改了?”
“是应该要改。”王朗说道:“汉朝之时有绣衣使者,武帝时有校事府。这些刺探情报、督查不法的事情,终归还是要有人来做的。”
“武帝时,往往选择寒门出身之人作为校事,与武帝之间只论私恩,在朝中却不涉及公义。”
“臣以为,若是再选人执掌,不可再从草莽之士中选人执掌校事了。”
曹睿看向王朗:“司徒的意思是,让朕从士人中选人来负责校事?”
王朗反问道:“这样难道有何不妥吗?”
曹睿张了张嘴,刚想说出士人的关系盘根错节,选用士人来做、或许会存了亲近士人的倾向,从而办事不利。
但还没说出口,曹睿就发现,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曹操设立校事府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自己掌权顺利,主要对付的是拥护汉朝的士人和大臣们。
但现在哪还有这类人了?早就死在邺城和许昌了。
曹睿又问道:“司徒,朕以为校事不宜放在中书之内。”
王朗不假思索的说道:“威福出于上,陛下还是应该亲自掌握。”
曹睿点了点头:“辛苦司徒了。七旬高龄,还为朕跑了这么一趟。”
“肉刑一事,朕已经暂时搁置了。让华太尉来牵头,司徒是否怨朕?”
王朗竟笑了起来:“陛下,臣都已经这般年纪了,多做一事少做一事又能如何呢?只要不出差错,臣都是乐见其成的。”
此时此刻,曹睿又想起了那日司徒府中,挺直了腰杆说郑学有问题的王肃。
曹睿出言问道:“魏讽案株连的那些人,与学术之见有关吗?”
王朗点头:“有关!但臣以为,此事不宜再论,当日之人也都是如今的大魏忠臣、重臣。”
曹睿说道:“名单稍后给朕,司徒邺城之行的首尾也记录好,稍后一并给朕。”
王朗应下之后,曹睿又说:“稍后司徒回府之后,让王肃来这里见朕。”
王朗扬眉问道:“陛下不会是让臣的儿子负责校事吧?”
曹睿哈哈大笑:“不至于,真不至于。王肃是个学者,区区校事怎么能安放的了他的才学?”
王朗也作势拍了拍胸脯,书房中的气氛也轻松了些许。
曹睿说道:“不是为了校事。司徒昨日回洛阳的,或许不知道细情,朕已经派了刘晔毌丘俭二人去幽并巡边。”
“目前侍中尚且空缺一人,不如让王子雍来朕身边做侍中吧!”
王朗眼睛一转,也笑了起来:“随侍陛下的差事,可谓是天下最好的职位了。臣当然愿意让他来,只不过陛下还要考察他一番。”
曹睿笑著点了点头。
……
扬州,江北,皖城。
中军是二月离开皖城左近的,不过两月多的时间,一座坞堡就修筑在了潜口处。
皖城边有皖水,皖水直直向南,在潜口处转折向东,再行数十里在皖口处注入大江。修筑潜口坞,也是曹睿在淮南时,与大臣们议定的结果。
司马芝此时正站在潜口坞的外面,左右打量著这个坞堡。
孙权在建安年间,还是一直居住在淮南-广陵对面的建业。
但自从吴蜀夷陵之战,孙权将指挥中心向西、向荆州转移之后,又在武昌称吴王,待在武昌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了。
以往出使吴国,都是要从合肥到濡须、再过江去建业的。
现在再出使,路线却变成了从寿春到皖城,再从潜口、皖口过江。
镇南将军贾逵引著司马芝,一同在坞堡内四处参观著。
司马芝问道:“梁道兄,数月之间筑此城池,属实令在下钦佩不已。”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