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65节
钟毓从门外走了进来,拱手行礼:“陛下有何吩咐?”
“且去,将西阁东阁一并请来,再去秘书监寻一下当年孙权得吴王封号时,给先帝进贡的礼单。”
“遵旨。”
司马芝抬头看向皇帝:“陛下,臣还未说完,还有三件事要禀报陛下。”
“无妨。”曹睿说道:“等西阁东阁一并过来了再说。”
片刻后,曹真、董昭、司马懿、卫臻都在各自习惯的位子上坐定。
曹睿看向众人:“司马子华从武昌带来的消息,孙权不欲向大魏称臣、也不欲与大魏作战。”
“太仆,刚才你说还有三件事吧,接着说!”
司马芝点了点头,却不自觉的用余光瞟了眼前面的族兄。上次出发前,司马芝还是站在这陛下的书房之中,现在也能和族兄一般入座了。
司马芝说道:“陛下,这第一件事,就是臣从胡综处得知,吴与蜀已经结盟了。”
“吴蜀之间,互称东主西主,也不论什么吴王和刘禅这个伪汉帝之间的身份差异了。”
曹睿点了点头:“在朕的意料之中。大魏该如何应对,能不能拉一个打一个?”
司马芝不知如何回答,却不知皇帝这句话却根本没在问他。
曹真拱手道:“陛下,昔日武帝平灭河北袁氏之时,也是待到袁尚、袁熙兄弟相争之后,方才先攻袁尚、再灭袁熙。”
“若大魏暂且先不去攻吴攻蜀,吴蜀之间定会再生嫌隙。昔年刘备孙权湘水划界、吕蒙攻关羽,这些事情历历在目啊!”
司马懿也在一旁说道:“陛下,臣倒是以为此番孙权拒绝大魏的要求,这是铁了心与大魏做对,恐怕短期之内再难反复。”
曹睿插话道:“不如与诸葛亮和蜀国联系一二?即便诸葛亮不会动摇,能使蜀国军心民心动摇一二也是好的。”
司马懿摇了摇头:“陛下,黄初三年刘备死时,华太尉、王司徒、陈骠骑、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都一并给诸葛亮写信,劝其遵循天命人事、尽早举国称藩。”
曹睿笑着说道:“还有这种事情?诸葛亮有回信吗?”
司马懿点了点头:“诸葛亮牙尖嘴利,自有其歪理在的。”
曹睿道:“那就算了,大魏与吴、蜀打了这么多年,谁又不了解谁呢?今后就不要再做这种无用功了。”
“朕在想,若是孙权僭越称帝,大魏又当如何?”
曹真斩钉截铁的说道:“若如此这般,臣请为先锋替陛下讨灭孙权!”
“大将军说的好!”曹睿点头:“若孙权真敢僭越,朕必出兵讨伐!”
曹睿看向司马芝:“太仆的第二件事呢?”
司马芝缓缓从座位上起身,从怀中拿出了两叠文书:“陛下,这是臣路过襄阳之时,陈骠骑托臣拿过来的表文,说是与修律相关。”
“臣不好拒绝,就替陈骠骑带过来了。”
司马芝将文书托在手中,等了两瞬发现没人来拿。曹睿看了眼桌案示意,司马芝上前几步将手中文书缓缓放下。
陈群本来让司马芝秘密上交这两封文书,就是为了避开中书与朝臣,结果现在西阁、东阁都知晓了。
曹睿说道:“朕回头慢慢看吧。第三件事呢?”
司马芝说道:“第三件事相比起来,反倒像个小事了。臣听胡综说,吴国群臣都知道洛阳的名士李丰。”
曹睿皱眉:“李丰李安国?吴国之人是如何知道他的?”
“李安国曾在朕的东宫为文学,朕怎么不知道他如此声名远播?”
“朕记得去年见他之时,并未予他什么实职,只给了个议郎的加衔。他现在在哪?”
曹睿看了一圈,堂中众人没有一个知晓的,那稍后去问辛毗就是了。
继刘晔走后,为皇帝搜集讯息的任务就落在辛毗身上了。
待臣子们纷纷走后,钟毓也拿着秘书监的旧档案回来了。
曹睿接过细细看了一遍,自顾自的笑道:“孙权真以为礼多人不怪吗?这些珍宝财货,朕都要拿来造船!”
……
翌日,曹睿和辛毗闲谈之时,提起了李丰之事。
辛毗皱眉道:“臣确实一时间也不知道,待臣遣人去查一查。”
“去吧。”曹睿点头。
大约半个时辰后,辛毗回来说道:“陛下,臣已经探知了,李丰现在在崇文观中做学士。”
曹睿皱眉道:“学士?朕怎么不知道他去崇文观了?”
辛毗答道:“臣先遣人去李丰家中,得知其现在在崇文观为学士,又遣人去吏部曹问了一下。”
“李丰是上个月入的崇文观,现在在随雍丘王译《诗》。”
曹睿好奇道:“是谁让李丰去的?雍丘王吗?”
辛毗摇了摇头:“臣暂不知晓,陛下是否需要臣去探查一下?”
洛阳的校事府是由辛毗负责的,这种事情还真是由他负责。
曹睿点了点头:“去吧,顺便再查查雍丘王最近的动向。”
“遵旨。”辛毗领命。
任务是上午派出去的,情况在下午的时候就都弄清楚了。
辛毗找到皇帝:“陛下,雍丘王倒是一直无事,整日都只在崇文观里做事,与外界之人全无接触。”
曹睿好奇道:“那李丰是谁举荐的?”
辛毗面色严肃的拱手说道:“陛下,李丰是由崇文观学士何晏举荐的。而且校事似乎查到了一则不法之事。”
“什么事情?”曹睿不解。
辛毗轻咳一声:“陛下,崇文观近来招募了近十名学士。其中有五人是由何晏举荐的,李丰李安国就在其内。”
“尚书台命令李丰的就职时间,却与他本人在崇文观任职的时间不符。李丰五月十一日开始每日去崇文观上值的,尚书台却记载李丰五月十三日才得到的职位。”
曹睿皱眉:“是李丰提前上任了?他要是想去崇文观,为何不与朕直接说,而是去寻何晏举荐?”
辛毗摇头道:“此事臣不知晓,但臣以为其中似有蹊跷。”
曹睿沉声说道:“辛侍中,吏部曹是卫师傅所管的吧?替朕将卫师傅叫来。”
辛毗领命而去,片刻后辛毗与卫臻两人就一并来到了书房中。
曹睿还不用和卫臻客套,直接问道:“卫师傅,现在吏部曹对官吏任免是个什么流程?李丰是五月十三日被任用的,为何五月十一日就去崇文观上任了?”
卫臻想了一想,语气笃定的说道:“回陛下的话,按例,六百石以下官员到臣这里就可以决定了,千石官员再上报给录尚书事的司空,两千石再报告陛下。”
“李丰的崇文观学士,也是六百石。臣清楚的记得,臣是在五月十三日批准的李丰之事。”
第229章 以权谋私
曹睿与辛毗对视一眼,立刻知道这其中或许有些差池。
曹睿说道:“卫师傅整日都在宫中,吏部曹的郎中现在是谁?”
卫臻答道:“是诸葛诞。在诸葛诞之前,是袁侃。”
“陛下,这其间或有差错,让臣去调查一番?”
曹睿笑着摇头:“卫师傅安心替朕操劳国家大事吧,朕让辛侍中去查。正好,朕刚将校事收于侍中,就让辛侍中去查一查吧。”
“涉及崇文观和尚书台两个机构,若是卫师傅亲自过问,恐怕动静太大。”
卫臻沉默片刻,拱手说道:“若陛下用校事查案,臣以为最好还是查案本身,不要涉及其他的事情。”
辛毗在一旁笑道:“卫仆射以为我也和刘慈一样吗?校事以后只查案,没有私狱也没有私刑,这个尽可放心。”
卫臻点头应下。
……
第二天清晨,一艘艨艟刚刚离开吴郡娄县城外的码头。
一名十一岁的孩童看着娄县的城池渐渐远去,担忧的问道:“叔父,我们这次离家要何时才能回来?”
陆瑁摸了摸陆延的脑袋:“延儿莫哭,这次我们要沿着大江一路向西,要乘将近半个多月的船呢!你不是最爱乘船了吗?”
陆延点了点头:“是的!阿父阿母总是不让我乘船玩,这下可以乘个痛快了!”
陆瑁笑着说:“延儿莫哭了,去上层看看景色!叔父一会儿便来陪你!”
“好!”
陆延蹦蹦跳跳的拉开了门,从两名甲士把守的门口挤过,独自乘着木梯去了二层,也没有人拦他。
陆瑁是陆逊的亲弟弟,陆延则是陆逊的长子。此番受了吴王之诏,这艘速度极快的艨艟也是特意来接陆逊一家的。
陆瑁转身缓缓关上门,一旁席上跪坐着的孙氏再也忍不住了,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
“二叔,这该如何是好?虽说我也是吴王的侄女,但我兄长一直在武昌随侍吴王左右,我又多年未曾见过吴王了,实在是心中慌乱!”
陆瑁轻叹一口气,出声劝解道:“延儿哭也就罢了,嫂嫂如何也一并哭了?”
“使者不是说明白了吗?我兄长只是暂时降了魏国,而且还得了个两千石的职位、在西凉为护羌校尉呢!”
孙氏摇了摇头,用手帕抹起眼泪来:“这般话二叔也信?使者说我夫君去了西凉,怎么不说他去了辽东呢?”
“我叔父……”孙氏抬头瞄了眼舱门的方向,又低声说道:“吴王是何等人物,二叔又不是不清楚!吃了败仗、降了魏国,你我连坐死了也罢,延儿可还小呢!”
陆瑁安慰道:“毕竟陆氏为吴国效力三十年了,而且嫂嫂又是孙氏亲眷,此行定然不会有事的。还请嫂嫂放宽心。”
“真的?”孙氏抬眼看了一下陆瑁,半信半疑的问道。
“不会有事的。”陆瑁轻轻点头,接着问道:“嫂嫂,到了武昌后去何处寻你兄长?”
“届时我去寻他,请他中间斡旋一二。”
孙氏抬头看了陆瑁一眼,你这不还是心里没准吗?于是哭得更利害了。
且不说陆逊的妻子与弟弟如何在前往武昌的船中哀叹命运,此刻人在武昌的孙权,却也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
吴王府中,武昌群臣纷纷列定,注视着站在堂中最前方的诸葛瑾。
孙权缓缓起身,拿起桌案上放着的紫绶金印,走下台阶,将其郑重其事的放在了诸葛瑾的手中。
孙权握着诸葛瑾的右手,注视着诸葛瑾的眼睛:“子瑜,荆州之事,孤就交予你了,切莫让孤再失望了!”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