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03节
总之,在邓艾三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如这个张六一般死得不明不白、无声无息的人,早就见得多了。
邓艾原籍新野,就是刘备在荆州屯兵许久的那个新野小城,与邓芝、魏延等蜀汉将领还算是同乡。十一岁时,曹操攻下荆州后、强行将襄樊、新野一带的百姓全部内迁,邓艾也随母亲迁至汝南,以放牛为生。
这种被朝廷强制迁徙的外乡人,邓艾最知道他们的难处。
二十岁的时候,邓艾或许还会对这些苦命人多些怜悯。
三十岁的时候,这类事情再出现在邓艾面前,只会让邓艾的心中感到愤怒。
在洛阳的大司农官署中、被皇帝钦点了官职的邓艾,当晚被大司农徐庶请至家中一同饮宴。
邓艾毕竟年轻,酒还未过三巡,就已经被徐庶将此生的经历都套出来、问个清楚了。徐庶知晓邓艾是个治世之才,因此也与邓艾聊了许多天下大势。
即将离去之时,半醉着的邓艾向徐庶问道:“徐公,我见过如此多的贫苦百姓、如此多的苦难之事,这天下真的会好起来吗?”
徐庶当时一愣,随后苦笑着摇了摇头:“士载,天下万事皆有其本源。你在颍川郡中负责屯田之事,从百姓手中取来的粮食都用在哪了?”
邓艾毫不迟疑的说道:“都被郡中押运到寿春去了!黄初五年、黄初六年、还有黄初七年年底,连着三年征吴,郡中可用之粮全都送到淮南、送到寿春了!”
“粮食在寿春用于何处?”徐庶又问。
邓艾答道:“用来征吴了!”
徐庶看向邓艾:“为何要征吴?”
邓艾微微张嘴,正欲接着说话之时,即使在半醉中、头脑有些混沌,他也听明白了徐庶的意思。
百姓困苦,是因为朝廷征粮。朝廷征粮是为了平定吴蜀,而吴蜀未平……纵然朝中皇帝如同圣君一般,也只不过能让屯田少纳一成粮食而已。
万事万物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吴蜀两地割据作乱,惹得天下不肯安生!
邓艾深吸一口气,独自策马来到队伍最首,又一口气向前纵马驰了好远,大约一刻钟才停。
陇山道上绵延的群山,在下午太阳的斜射下遮住了道路。而道路的尽头就是陇右,就是那些割据自守之贼、进犯大魏的地方。
定要在彼处建功!
……
差不多同一时间,还是十九日的下午,马谡从略阳左近派来的信使抵达了上邽城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寻到了吴懿的中军大营。
诸葛亮在十九日会亲至上邽,此事早在冀县时、就向略阳处的马谡、赵云、魏延等将通报传讯过。而信使来吴懿营中,正是来寻诸葛丞相的。
“马谡派来的信使?马幼常又有何事?”
营寨之外、渭水以南,吴懿正在搭建好的望楼上远远观察着攻城进展。
亲卫拱手行礼:“回将军,那个传讯的都伯说,他是来寻丞相的,找到将军这里了。”
吴懿面色不耐的说道:“他找丞相就去找,找到我这干甚?告诉马幼常,若无十万火急之事不要派人寻我,少给我添些堵。”
亲卫尴尬应下。这种信使来了之事,按例是必须要告知将军的。将军心头不快,亲卫也只能为其遮掩一二,好声好气的告诉传信之人,丞相中午往临渭方向去了。
谢过了亲卫之后,信使转身上马欲要离去,而亲卫在后面叫住了他:“敢问这位兄弟,你传讯如此之急、是有什么紧要军情吗?”
“魏军援兵已到略阳东北,步军约有一万五千!”信使骑在马上说出此话,随即火速策马离去。
亲卫呆了几瞬,待确认了一下自己没有听错后,飞快的跳到马上去通知吴懿了。
傍晚时分,使者才在路上追到了诸葛丞相向东进发的军队。
参军费祎接过信来,认真读了几遍后,又与这名信使交谈了十余句,方才和言细语的对使者说道:“大军已经开始扎营,你且在此等候片刻,丞相应当会有回信给马参军。届时你与本官派出的信使一并出发。”
信使拱手行礼:“有劳参军了。”
费祎迈着步子如往常一般走了几步后,似乎又觉得也有些不妥,开始向诸葛亮所在之处小跑前去。
喘着粗气的费祎将信亲手交给了诸葛亮,又大致说了几句后,诸葛亮的眉眼也变得凝重起来。
“文伟,召集府中群臣过来!”
“遵令。”费祎连忙派人将其他府属臣僚都唤来至此。
相府众人也各有分工,长史向朗总领庶务,参军杨仪执掌机要,参军马谡主参赞军略。马谡被派去督东路军后,在诸葛亮身边负责军略筹划的就是费祎了。
在诸葛亮的府属臣僚们齐至后,费祎将一万五千魏军抵达略阳东北的军情说了一遍,帐中众人的表情都凝重了起来。
诸葛亮坐在营帐最中,朗声问道:“文伟,此事你怎么看?”
费祎拱手行礼:“禀丞相,马幼常在信中说得明白,此番是一万五千步军来援。”
“自今年张郃修建散关、又将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主动断绝后。大约半年之前,汉中与魏之间私贩蜀锦的商路只有陇右与上庸两处,因而对魏军关中的军情不甚清楚。”
“先前在冀县之时,听天水郡主簿尹赏说,洛阳朝廷向长安增兵两万,由牵招和朱盖所领。如今看来,出现在略阳以北的这支魏军,定然是长安的魏军了。”
诸葛亮颔首说道:“不错,当是长安所来之军。以文伟看,这支魏军应当如何应对?”
费祎略微思量,随后答道:“回禀丞相,若是牵招统步军来此,定然是在接到消息后日夜兼程而来。”
“属下以为魏军从长安远来至此必然疲惫,而我军已至略阳近十日。以逸待劳,以有备击无备,赵、魏二人皆是宿将,应当急攻这支魏军,勿要失了战机。”
第270章 进退两难
费祎建议急攻,帐中众人纷纷侧目。
费祎夙来以儒雅从容著称,如今这般笃定的要急攻魏军,的确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诸葛亮倒也没有对费祎的话进行评判,转头看向长史向朗:“略阳军情,巨达有何言语。”
向朗肃然拱手:“禀丞相,属下惯习庶务、对军略并不精通。不过既然是东路军遇敌,丞相为何不听听马幼常的意见呢?他必有高论。”
“文伟。”诸葛亮轻声唤道。
费祎会意,随即向众同僚解释起来:“马参军在来信中说,他与赵、魏二将各执一辞,互相不能说服,因而来请丞相定夺。”
“马参军称,丞相对东路军的构想是要阻住魏军、断绝陇道。现在的略阳城外,赵云、王平二将所部共计一万五千人围困略阳、对张郃屡有胜迹。魏延、吴班二将在略阳城东十里处扎营,也曾平灭一千五百来援魏军。”
“马参军的意思是,既然魏延、吴班二将战力足以顶住远道而来的魏军,那就不要轻动,以免打乱布置,为魏军创造战机。”
向朗听得聚精会神:“马参军所言有理,皆合丞相之意!”
费祎并没有理会向朗之言。
虽说向朗为长史、乃是帐内丞相属臣之首,但此人对待马谡之态近乎阿谀。马谡之兄马良仍在时,向朗就将马氏兄弟奉为圣人一般,颇为怪异。
现在马良已死,向朗做其他事情样样都好,但凡只要涉及到马谡、就定然会有所偏袒。
费祎继续说道:“赵云、魏延二将的军略与马参军也截然不同。”
“赵将军称,如今略阳一地方圆十余里,魏军兵力已经超过东路军,应当全部后撤。在断山口、断山一带扎营,兼与略阳对峙,同时还保存退路。”
“而魏将军的军略就更为激进了。”费祎顿了一顿,抬头看了诸葛亮一眼,随即说道:“魏将军称,丞相应将中路军的兵力向略阳增兵一万以上。”
“如今朝廷兵多,以王师之重压迫敌军,方才是致胜之道。”
马谡、赵云、魏延三人,所提出的军略各不相同,定然互相难以说服,因而才将军报发到此处请诸葛丞相定夺。
帐中众人此时也纷纷小声的议论开来。
诸葛亮神色自若的坐在堂中,并未制止帐中的喧哗,他此刻也在考虑着三人的不同策略。
马谡主张维持现状,既然魏延、吴班又不是抵不住牵招,那么保持现状拖着就好!
赵云的想法就更悲观些,认为既然魏军增兵、那么不如保存后路以图稳妥。
而魏延是最激进的那个。魏军增兵?大汉又不是没兵,你增我也增、倚多为胜乃是兵法正道!
身为蜀汉北伐全军的统帅,诸葛亮此刻也在心中衡量着这三人的军略。说到底,这三人纠结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魏军还能不能再继续增兵!
既然牵招已至,关中之兵现在已经尽出。大军围祁山堡至今不过二十日,而魏国洛阳的中军如何能来得这般快?那曹睿小儿如何能有这般决断?
正在诸葛亮静静思考着的时候,杨仪觉察到了诸葛亮表情中的犹豫,拱手出列:“丞相,属下有一言欲奏。”
“威公说来。”
杨仪缓缓说道:“属下以为赵将军之策过于保守、料败先于料胜。而魏将军又是欲以大军之重,来为东路军守陇道之责兜底,颇有畏难之感。”
“马参军说得极好,既然魏军兵马可以抵御,又为何要增兵呢?为何不依此前之略,继续攻略陇右城池以求壮大军势呢?”
“丞相,”杨仪言辞恳切的说道:“明日就将抵达临渭,广魏郡郡治就在眼前。吴懿拿不下临渭也就罢了,如今丞相亲至,难道还不能拿下临渭吗?”
诸葛亮听闻杨仪之言,仍然没有说对或者错,只是挥了挥手示意杨仪退去。
显而易见的,除了军略上的分歧之外,马、赵、魏、费、杨各人之言,也纷纷有各自的立场在。
此刻魏军这边,从皇帝至牵招、曹真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陇右被围、张郃被困略阳。
大军应疾速赶到陇右,击破蜀军。
有且只有这么一个战略目的。
而反观蜀军这边,分西、中、东三路自不必说。
东路军一部围略阳、一部堵陇道乃是马谡定策、诸葛亮批准的。眼下又无大事发生,又岂能让马谡听闻其他两将的意见更改军略?
赵云年龄大了,只想堵住魏军、立于不败之地。而魏延战意正炽,乃是谋求与魏军会战。
费祎更激进些。杨仪统筹机要、不愿改变昨日已经定下的方略……每个人的说法似乎都是有道理的,都有拿得出手的缘由。
这些将领与臣僚,自然能各自与诸葛亮陈说方略。但诸葛亮则不同,身为统帅之重、一举可定人生死,要谋、更要断。
早在二十年前、在荆州之时,诸葛亮就听徐庶说过他老乡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论。
其中‘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这一句,最让诸葛亮印象深刻。而当下这个时间点,诸葛亮对这句话的体会就更深了。
此前自己为先帝刘备建策无数,想必先帝每每也与自己现在相仿、一般心中纠结吧?
诸葛亮面色不改,心中还是偏向了杨仪的方略更多些,抬眼环视帐中众人:“本相已经决定,不改此前之策。”
“东路军继续按原有方略行事。彼处地形、营寨位置我早已在图中看过,并无半点差池。”
“传令张翼,命他急速去取显亲县、然后支援略阳!”
诸葛亮一言既出,堂中众人也纷纷行礼称是,而后各自去忙碌了。
费祎拟好军报后,拿过来请诸葛亮之印,同时出声问道:“丞相既然定策,属下自当遵从。但属下还是以为魏军势疲,应当急攻之才是。”
诸葛亮轻叹一声:“文伟,你所言我已知晓、也合兵法。但东路军离上邽有一百二十里,贸然与魏军大战、恐有失控之危。”
“不若稳妥些,先取广魏郡的郡治临渭再说。”
费祎皱眉问道:“丞相如何能知,临渭就不会如上邽一般难攻?”
“此事是杨威公做的。”诸葛亮解释道:“吴懿从略阳退后,杨仪总觉得广魏太守赵凌行事不合常理。”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