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65节
至于司徒的位子,司马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无论是出于年龄上的考虑、还是出于朝政的平衡,都肯定轮不到自己身上。
那还能由谁来做?
九卿六部里面,年龄最长的也就只有卫觊、和洽、常林、董昭四人了。
卫觊的民部尚书刚做了没满一年,和洽和常林又与陛下往来甚少,算不得什么近臣。
莫非要落在董昭的头上??
司马懿猜测董昭是有道理的。董昭以卫尉之身,居西阁协理天下军务,从实际上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与此同时,曹睿也在考虑著司徒的职位。
并非人走茶凉,而是朝廷制度、不可或缺。
人事即政治,司徒之位的确无法空著。
与司马懿出奇的一致,曹睿的脑中也浮现著董昭的身影。
但想著想著,曹睿却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公死后,一定要增补其他人履职吗?
六部尚书以及九卿都是有实职的,可三公却没有。
同样是三公,王朗、华歆二人都只是在朝会上露个脸,或者牵头组织一下修律这种事务。
自汉末以后,三公坐而论道、在国家政事中并无半分权柄,只不过作为朝中老臣的象征,坐镇朝中罢了。
若是借著这个机会,让三公死一个少一个呢?
曹睿只是这样想著,却并未与任何人说起。
直到第二天,侍中辛毗从长安出发、抵达了汉中的沔阳城。
寒暄了数句,又细细问过了关中各处的情况后,曹睿将心中所想之事,与辛毗说了一二。
侍中是内臣,办公地点也在宫内,与外臣并不相同,在这个时代更像是皇帝的私臣。
因而曹睿与辛毗沟通的时候,也没有半分顾虑。
辛毗捋须不言,想了许久,方才拱手言道:“陛下,臣以为三公还是要有的,不应缺员。”
“为何?”曹睿追问。
辛毗从容答道:“朝中不能只留做事的人、也应该留著不做事的职位。”
“三公虽然并无琐事庶务,但国家每临疑难之时,却可以借助三公的持重来稳定朝局。”
辛毗淡定的看著皇帝:“位高而权不重,并非一件坏事。”
“辛卿说得极是!”曹睿失笑道:“若以辛卿来看,这个司徒该让谁来做?”
辛毗答道:“陛下在黄初七年,不是将骠骑将军陈群调到荆州去了吗?也是该让他回来了。”
曹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
汉中乃是盆地,自东向西最远不过两百余里。
但大军进驻,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并非仅仅攻略几个城池可比的。
除了成固的两千蜀军尚且未降,汉中的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座城池,归降的蜀军就有足足八千人之多。
汉中距离上一次魏蜀大战已有九年,汉中的百姓也恢复到了一万四千户,约五万人的数量。
一方面,虽说昔日曹操从汉中迁民八万人,却只是迁走汉水以北、阳平关与褒斜道之间、这块汉中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另一方面,刘备后来又从蜀中迁来数千户,将汉中的人口数量又恢复了上来,能够顶得上秦州三分之一的人口了。
而且,诸葛亮从陇右迁到汉中的百姓,还没被算在内。
昔日在赤亭时,诸葛亮就曾经拿在冀县被迁走的姜氏族人、欲让姜维回答几个窥探人心的问题。
当日姜维拒绝的极为干脆,今日姜维在汉中、终于寻到数十名族中之人。
如以往一般,曹睿自然是住在了沔阳城中、原来诸葛亮的相府内。
曹真从外缓步走入,行了一礼:“拜见陛下,听闻陛下有事寻臣?”
“大将军且坐。”曹睿指了指身侧的空位:“朕今日找大将军,正是要聊一聊汉中战后守备之事。”
“今日已是二十七日,大将军来汉中、也有大半个月了吧?除了成固一城,其余各地尽皆归于大魏,这件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曹真道了句谢后,大马金刀的坐在席上,回应道:“若陛下不与臣说,臣也要与陛下说此事。”
“下辨、武兴、汉中一线,未免太单薄了些。臣欲建议陛下,在武兴翻修一座关城,以此扼守武兴通往秦州与汉中之路。”
“在武兴修城?”
曹睿笑著摇了摇头:“朕是要说汉中防务,却不仅是说此事。”
“如今大势已定,朕与中军还是要返回洛阳去的。汉中该交给谁来镇守?将领和太守,都是要选择一番的。”
曹睿指了指堂中的司马懿和辛毗二人:“朕这两日与司空和辛侍中都聊过。汉中归属大魏之后,代替秦州成为了领兵前线。”
“他们都建议张郃来此镇守。”
曹真微微露出惊讶之色:“为何是张郃?”
司马懿拱手说道:“大将军,陛下与大军在秦州之时,原意是要将大军屯在秦州、屯在祁山。”
“现在汉中已得,难道不应让张郃移驻汉中吗?”
辛毗也出声道:“以大魏关西的形势,非张郃不能镇汉中,郭淮、陆逊等将皆不能为也。”
曹真眉头皱得更紧了,将目光从辛毗身上收回后,转头看向皇帝:“请陛下容臣思略一二。”
“不急。”曹睿从容道,并且挥手让虎卫给曹真递上了一小杯饮品:“此物唤作竹沥,乃是用鲜竹子制成,最能去火去燥。”
“汉中本地、来自蜀中之人贡上来的法子,朕也是第一次饮。大将军可以试试。”
“谢陛下。”曹真举起杯子一饮而尽,一股鲜竹香顺著喉咙直入,原本皱著的眉头也似乎舒展了些许。
曹真吸了口气:“陛下,臣还是以为张郃应该在秦州不动。汉中交给别人来镇守才是。”
这下轮到曹睿皱眉了:“为何?”
曹真反问道:“汉中该留多少百姓、才能供养起本地驻军?”
“若以臣看,不如只留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座城池,其余城池尽皆毁掉。平日军屯、战时守城,不足粮草由秦州和雍州供应。”
“而汉中本地之民,尽皆迁到雍州去。雍州人少田多,正是需要民众的时候。”
曹睿轻轻敲著桌案:“大将军的意思是说,汉中的田地、城池就都不管了?只驻军?”
曹真从容答道:“正是此意,都不管了。汉中临近蜀地,又要临敌、又要治民,未免负担太重了些。”
“以迁代治,两难自解。”
第342章 两难自解
“以迁代治,两难自解?”
曹睿重复了一遍曹真的话,似乎有了一丝丝熟悉的感觉。但这话无论如何都不像曹真能说出来的。
曹睿轻笑一声:“大将军提的好建议!”
“若是只留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城,以阳平关对金牛道、南郑对米仓道,沔阳连同下辨、居中策应。于军于民于朝廷,都是一件便利之事。”
“大将军是怎么想出来这个法子的?”
“哈哈哈哈。”曹真笑著说道:“陛下谬赞了,臣也是找人问的。前两日臣在军中感慨汉中防守,被督粮御史邓艾邓士载听到了。”
“是邓艾给臣出的这个主意,臣听了也确实不错。”
司马懿打断了曹真的话:“若来日再行攻蜀,汉中还能作为依托吗?”
“如何不能?”曹真反驳道:“汉中之地就这么大、光靠汉中能得多少粮?还不是要从秦、雍二州来运?”
“没什么大的差别。”
司马懿不作声了,此时他也发自内心的认为,将百姓尽数迁走只留军队、是一个真正上节省资源的好主意。
来日攻蜀,再调粮就是了。
曹睿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吧,待大军回返迁民后、留此三城防守屯田。”
“守将应该交给谁来做?又该放多少兵?”
“至少两万。”曹真斩钉截铁的回答道:“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城,阳平关与南郑各五千,沔阳驻军一万居中策应。这个数字应是比较稳妥的。”
曹睿轻叹了一声:“还要凑出两万人来。大魏潼关以西现在还有多少兵?”
司马懿在旁说道:“在秦州之时大略算过,陇右与关中大约有外军和州郡兵、共计五万一千人。”
“不算中军。单论外军来说,在赤亭一战之后,又损了大约四千。算上这么多次的受伤士卒、战后该退役的,满打满算也就四万人吧。”
“四万人。”曹睿感慨道:“这不还是和此战以前一样了?”
司马懿默然几瞬,而后说道:“终究是大魏胜了!此战打得值得。”
曹睿轻轻颔首:“虽是胜了,但也千头万绪,不可不虑啊!”
说罢,曹睿转头看向曹真:“关西军事错综复杂,朕又不欲将此处悉数让张郃来管。”
“大将军,朕欲将雍、凉、秦、益四州军事悉数托付给卿,大将军可愿为之?”
“让臣督四州?”曹真口中惊呼了一声,急忙从席上站起身来,拱手推辞道:“陛下,万万不可!”
“臣昔日曾督雍凉,虽说只是加上一个汉中,但本朝也从无让人臣督四州军事的先例!”
曹睿注视著曹真的双眼,眼神中全无半点施压、有的只是平和。
这种事情,强压是强压不来的,终究还是要看曹真自己的意愿。
曹睿道:“若说先例的话,总要有人来做这第一个先例的。除了大将军在关西,其他人朕并不放心。”
“更何况,”曹睿淡淡说道:“不论是昔日攻蜀,还是来日援护汉中、秦州,朕都不愿让中军再走这么一遭了。”
“大将军能帮朕吗?”
曹真连忙解释道:“臣并非不愿,而是、而是实在担心朝野非议,恐有揽权擅政之名。”
“虽说汉中乃是益州一郡,但算起来也有四州了。天下一共才几个州?”
“此事勿虑。”曹睿打断了曹真的话:“朕给大将军作保!朕说信得过就是信得过。”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