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76节

  “至尊,出了何事?”

  孙权抬头看向贺齐的方向,急忙出声吼道:“公苗,速速率全部水军同孤一起北上,全速北上,皖城有警!”

  贺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楼船本就是指挥之用,速速命人击鼓传令,示意水军各船即刻出动。

  皖口坞本就是建造在皖口边上,用于防御的一个坞堡而已。听闻军鼓号令,片刻之后,与孙权一同住在皖口坞将军府邸内的女儿孙鲁班,显然才刚刚睡醒,连忙提著裙子从屋中跑出。

  等孙鲁班还没跑到船坞之处的时候,贺齐的船队就已经开始陆续进发。

  常任孙权亲卫的宋谦拦住了孙鲁班,拱手说道:“翁主,至尊接到皖城军报,已经急速向皖城方向去了,临行前命末将守住皖口,并且护住翁主。”

  孙鲁班一时急的跺脚,但终究也无可奈可。

  ……

  十二日上午。

  除了曹休领两万中军骑兵、两万中军步兵共四万众,先行向西边的皖城方向进发而去,挂车之处剩余的各军,几乎都在做著打扫战场的工作。

  激战数日,魏军的伤亡仍然颇多。

  打满全场、最早进驻挂车的右将军朱盖部,原本万人的骑兵部队,伤亡达到了近两千。

  而昨日被吴军驱赶向东,直至溃散而逃的满宠部原本一万五千步兵,只收拢到了不到一万人。后至挂车的外军乐綝、徐庶所部一万五千人,也损伤了将近三千多的数目。

  只能说,虽然是实打实的兵败而逃,但若能及时遇到援军,战场上的败军无处可去,绝大多数还是能回到原来的建制中的,只不过再战就需要时间了。

  曹休所领的三万骑兵,昨日鏖战一日,驱赶吴军军阵以及面对吴军弓箭,竟也伤亡了近十一之数,损伤达到了约三千人。

  贾逵的六千步卒,先是在无强口修筑营寨,后是拦吴军大军于道,也伤亡了近一千。

  只有后到战场、被大将军曹真所领的两万中军步兵完好无损。此刻正在曹休的指挥之下,向西边皖城进发而去。

  而在山中阻拦吴军的王凌等部,损伤情况还未报至皇帝处。

  只能说,魏军虽胜,但也至少伤亡约五千骑、一万步,实在是颇为惨烈。

  但与魏军对比,吴军则是要惨的多了。

  昨日傍晚,在吴军众将纷纷冲入南边丘陵中逃跑之后,约有近四万吴军被骑兵阻隔,而后在原地投降。

  而逃入南边丘陵中的吴军约有两万左右,先后战死的吴军也有两万之数了。

  毫不夸张的说,吴军此次从皖城大营带出来的八万人,几乎可以被认定为全军覆没了。

  不过,吴军众将中还是有两位将领让人刮目相看的,那就是率两万军突击挂车的朱桓、以及在吴军溃散后,独自率一千多部曲向北冲锋的潘璋。

  朱桓死在了夏侯儒所部骑兵的冲刺中,不过按朱桓死处的方向来看,朱桓应该没想逃跑,反而是向魏军骑兵进行反冲击。

  而潘璋,则是死在了卫将军曹洪所部的骑兵冲击之下。在战场之上战死,本就是一名将军的分内之事。

  只能说朱桓潘璋二人求仁得仁,曹睿也下令将其二人的尸首带回寿春、随后厚葬。

  而吴军的其余将领此时应该还在山中奔波跋涉。

  挂车此地距离皖城九十里,距离皖口近百里,冬日又没有辎重,真不知这些人能在山中待几天。从无强口到挂车、再到皖城中间,此时也有成队的魏军骑兵梭巡。

  更何况四万魏军此时已向皖城方向进发,东吴藏在山中的这两万人,又能躲藏几时呢?

  曹睿及诸位重臣,自然是在挂车大营中讨论接下来的军事分派。

  司马懿拱手说道:“昨日天色已晚,各部骑军将吴军就地围住,令吴军解除武装后原地坐下。今日天亮之后,方才将其划地关押。”

  曹睿点了点头。今日早就从俘虏的吴军之处得知,皖城处只有万人守军,孙权在皖口也不过万人。

  曹睿说道:“诸位猜一猜,大司马此去皖城,孙权会不会也去皖城了呢?”曹休的四万人再去皖城,想必定不会如原本的历史中被人埋伏,而定是会将皖城轻松解围并且收复。

  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辛毗,此时都微笑著拱手说道:“陛下,可还记得建安十八年元月,武帝在巢湖南下,隔江见到孙权军队之时,孙权给武帝的书信吗?”

  曹睿早就遍阅了曹操和曹丕的典籍,自然知晓。曹睿笑著说道:“可是那句‘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辛毗点头称是。

  曹睿站起身来,背手踱步片刻,转身笑著说道:“辛侍中,就由卿来替朕执笔。此次就不写十六个字了,写八个字即可。”

  辛毗拱手问道:“臣敢问陛下,要写什么?”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睿背著手缓缓说道:“朕今日就替武帝,将这八个字还给孙权吧。”

  在场众臣纷纷抚手大笑。

第122章 得失之间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建安十八年正月,孙权在将这八个字送给了曹操之后,时隔十四年之久,终于由魏国的第二任皇帝曹睿,将这八个字又给孙权还了回去。

  军帐之中的诸位臣子听闻皇帝此语,在纷纷抚手大笑之时,也一并扫了心中积郁多年的阴霾之感。

  真的是多年了。

  自从曹操那次从濡须撤军之后,返回中原之后自感时日无多,回到朝中便加快了夺权上位的步伐。

  曹操用董昭之策,先是晋位魏公、加九锡、创建魏公国并定国都于邺城。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晋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

  几乎如同天子一般。

  但随著曹操爵位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大,魏国的内外形势却急转直下,朝中各派的争端也愈加白热化。内忧外患之时,再无前些年勃勃生机之感。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阳平关,乌桓和鲜卑侵扰北疆,宛城守将侯音造反。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部将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从长安率军亲至汉中,而又不得不将汉中亲手放弃;关羽北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同时因孙权背刺、才解了襄樊的危机。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朝中震动四方不安,曹丕以魏代汉,大赏名爵。

  接下来就是曹丕的三次伐吴了。第一次三路进军、无功而返。第二次、第三次广陵观兵,几乎连吴军的面都没怎么碰到。

  此次大胜,无疑是对从皇帝到群臣、再到各位将领,完完全全的一剂强心针。自此曹魏再现攻势,对外作战的手脚也终于得以伸张。

  曹睿看向帐中神色飞扬的众臣子,面上的笑容渐渐收拢了一些:“今日一早,大司马已经率步骑四万向皖城进发。明日中午之前,想必就可以到达皖城吴军的营寨之处。”

  “根据吴军俘虏的说法,此次吴军倾举国之力而来,八万之众近乎全军覆没,孙权在皖城、皖口也就只有约两万之数。”

  “如今大军在此,接下来还要顺势扫荡何处?还请诸卿与朕一并议一议。”

  如今曹休已率军西向皖城,挂车此地军队自然是由大将军曹真总揽。但曹真在领命之时,却显得颇为不好意思。

  从曹真的视角来看,自己不过是将四万五千中军从洛阳带到了寿春而已。在挂车一战中,自己率中军两万步兵最晚到达无强口,又在战役堪堪结束之时方才到达战场,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上。

  不过,曹睿却不这样认为。

  曹休与曹真这两名宗亲大将,在如今阶段确实是曹氏军权的两位柱石。

  魏军步兵虽多,但真正精华的部队却是骑军。除了让熟悉地形的右将军朱盖率一万骑兵、自己身边留著五千骑以作护卫之外,剩下的三万骑兵则始终放在曹休的手里。

  而挂车一战,正是曹休所部骑兵分割战场、转进包围,对逼迫吴军不得西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曹真则率两万中军步兵在战场最后,牢牢地为曹睿把住了后退之路。

  虽说此战的具体指挥,多半是由曹睿与司马懿、曹休和几名侍中共同商议的。但曹休和曹真执掌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才是曹睿在此战敢于用兵的底气所在。

  见皇帝要与众臣议论下一步攻势,常伴皇帝身侧的司空和侍中们一时间都没作声,原本负责作战的各位将军也不知如何开口,生怕在大胜之后说错话,影响了自己本来的战功。

  曹睿扫视一周,见无人开口便看向了曹真:“大将军有何看法?与朕来说一说。”

  曹真听到皇帝的问话之后,竟也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的说道:“陛下,如今挂车一战大胜,西面皖城的吴军在侧,也是必定要攻取的。”

  “但是在重夺了皖城附近之后,用兵的路线就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继续向西南行进,攻取还在江北的松滋、寻阳、蕲春等地,最终在江北与荆州文聘所在的江夏连为一体。”

  “这也是继续在陆上作战的选择。”

  “其二,是沿著皖水南下,攻取潜口、再夺皖水入江的皖口。”

  “如此这般,我大魏将在江北夺一基地,从而可以与孙权一争长江,以解多年以来水军不能过江之难。”

  曹睿点了点头。从舆图上看去,夺了皖城之后也就只有这两路可以继续进兵,若不乘此大胜继续进取,显然是天予不取一般了。

  “不过……不过究竟从哪一路进取,却不仅仅是军事本身之上的含义了。”曹真继续说道。

  曹睿微微皱眉,盯著曹真的眼睛。

  曹真摸了摸自己的短髯,随即说道:“陛下,臣是想说如今挟大胜之威,无论是皖口也好,还是蕲春、寻阳也罢,要打的话肯定是能打下来的。”

  “但是打下来之后如何处置,这种事情反而为难。”

  曹睿思考片刻,轻轻叹了口气:“是因为此地无人,不足以供养军队吗?”

  曹真回应道:“正是如此。”

  曹睿看向众臣:“此事谁记得清楚?替朕和诸位解说一下。”

  蒋济在坐席之上站起,拱手说道:“禀陛下,臣本是淮南人,对淮南之事也更为熟悉,就由臣为陛下说明吧。”

  曹睿轻轻抬手表示同意。而蒋济也抖了抖身上袍服,从此事的根本源头说了起来。

  蒋济对著皇帝和帐中众人说道:“建安十四年之时,当时臣在扬州别驾的任上,奉命前往谯县朝见武帝。”

  “就在建安十四年的前一年,国家刚刚在赤壁一战中失利,损兵折将之下,在淮南无力应对孙权的进犯。”

  “臣记得很清楚,当日武帝和臣说,想将淮南百姓迁徙入河南,一如官渡时迁徙延津、白马的民众一般。臣曾劝谏,但武帝不听。”

  “因此在建安十四年,朝廷下令淮南之民北迁之后,淮南十余万户百姓皆逃亡江东。”

  “建安十八年,武帝又一次想将江北的百姓全部迁走,于是江淮之间的百姓再度逃亡,庐江、九江、蕲春、广陵诸郡几乎一空,人都逃至吴国了。”

  事情是曹操亲手做下的,曹睿这个第三代人根本无法说什么。不过还是要弄清楚此地百姓为何逃亡的。

  曹睿轻轻摇了摇头:“百姓逃亡总得有个说法吧?蒋卿,你如实说来不要顾忌。”

  蒋济与皇帝相处多日,也知道皇帝并不会因言罪人,因此小心说道:“百姓逃亡的原因自然是有许多。”

  “比如说害怕到了河南做屯田客失了自由身,或者害怕被抓去充军,还有孙权派人鼓动、说什么要屠尽淮南之人……”

  蒋济确实没有隐瞒。真实的话语听起来不是刺耳,而是太刺耳了。

  如蒋济所说,汉末流民一旦被固定在土地上为屯田客,基本上就与自由二字告别了。

  若缺少兵士,自然会从流民中募兵,不会有半点心慈手软。

  而什么屠尽淮南之人的说法虽然无稽,但曹操也并非没有屠杀过。

  屯田,兵制,这两个问题既然是现在这个时间点都难以解决的,那么只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了。那就是在战胜之后,是否要派兵守住皖城、守住皖口、守住蕲春和寻阳的问题。

  战争本身固然重要,但战争毕竟是为政治服务的。

首节 上一节 76/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