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82节

  曹睿闻言轻叹了一声。

  人最直接的反应,往往是最真实的。

  面对这种在洛阳城中的谣言,曹真的第一反应是亲自率骑兵将曹植绑到寿春来,这样洛阳城中再也无法掀起什么风浪。

  而司马懿面对这个谣言,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有大军在此,皇帝在扬州统率十余万大军、又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完全不需要惧怕任何洛阳城中的变故。

  一个是谯沛武人的代表,一个是世家士人的代表,曹真和司马懿遇到危难之事的本能反应,竟然都是动用武力、凭借武力。

  曹睿叹气之时,脑海中愈发想起董昭那双锐利的眼神了。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此言不虚!

第130章 修筑要塞

  曹睿如今身在寿春,洛阳远在千里之外,属实是鞭长莫及。

  就如同主人不在家里,往往会有小偷光顾。皇帝不在都城,这才给了乱臣贼子们散布谣言的机会。

  一时间根本没办法细查。

  想找出造谣的人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曹睿自认为登基以来未兴过什么大狱、也未惩治过什么官员。

  所谓的什么‘士人集团’、‘军功集团’,更没有可能搞出这一套东西来。

  当今士人的两位领袖,陈群在襄阳城里蹲著呢,司马懿南征中几乎一直在自己身边。若士人中的领袖不去参与,又有谁会搞这些事情呢?

  而掌握兵权的武将们,想玩谣言这种花活还没那么容易。官阶赏赐样样不缺,哪里还需要搞这种小动作?

  如果用排除法排除了士人和武将这两个如今势力最大的群体,其他的‘利益团体’又能翻得起什么风浪呢?

  宦官?早就没有任何话语权了。

  后宫?难道儿子当皇帝要比孙子还好吗?也没有任何可能,当今的后宫也没有什么权柄。

  排除法虽然笨了一些,但无疑还是很好用的。除了这些势力之外,剩下的无外乎两种:宗室和前朝的遗老遗少。这两拨人能做出如此大的事情来吗?

  自即位之初,曹睿已经在有意的淡化‘校事’这一特务系统的功能。曹睿试图凭借自己对朝堂上人物的大致了解,通过选贤用能以支配朝堂。

  现在回顾看来,此路走的不算正确。忽视了大魏的人心浮动、忽视了洛阳城中心怀鬼胎之辈。

  给你们自由,又给我搞出这样的事情来。那么我也就不必客气了,让校事加大力度就是。

  不过,这些都是回到洛阳才能著手去做的事情了。毕竟现在人在寿春,再想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洛阳现在的乱局,也只能安抚为要,待自己返回洛阳后再行打算。

  曹睿轻轻摇了摇头,看向曹真和司马懿二人:“大将军、司空,你们二人说的都对,但也不完全对。”

  “洛阳城中有宵小作乱,只不过是由于朕不在都城、南征中又与洛阳消息变少,这才产生了嫌隙。”

  “朕在想,是不是应该向洛阳通报一下此战消息了?”

  司马懿首先拱手说道:“臣以为陛下所言在理。不如即刻遣人向洛阳报捷,随著陛下亲征大胜的消息传开,想必谣言也就会不攻自破了。”

  曹睿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朕就遣人同卫烈一同回洛阳,向宫中和尚书台正式报捷,并且向我大魏宗庙敬献祭物。”

  曹睿看向曹真:“大将军,以往得胜回朝,都是怎样祭祀宗庙的?”

  曹真一时间有些犹豫,看曹睿皱起了眉,方才答道:“禀陛下,以往出征大胜归来,几乎都不怎么祭祀宗庙。”

  “自从建安十八年,武帝在邺城建国之后,曹氏方有宗庙。而武帝的多次大胜,也算是汉朝用兵之胜,并不能在魏国的宗庙告祭。”

  “虽然山阳公曾祭拜于洛阳汉朝的太庙,但自从武帝将山阳公从洛阳迁徙至许昌,太庙也不让山阳公去拜了。”

  “而先帝从邺城来洛阳之后,直至去年方才开始将邺城宗庙迁至洛阳。而洛阳宗庙在战争得胜后的告祭,却一次都没有过。”

  曹睿颇为无奈。

  曹睿说道:“这样吧,既然未成制度,此次去做了也难免会有不规范之处。等朕回朝之后再说吧。”

  曹睿看向刘晔:“刘侍中,派人将毌丘俭叫来此处。”

  刘晔拱手领旨,出了堂中找侍卫吩咐了几句,随即又回到堂内。

  曹睿指了指臣子们的位子:“都坐吧,朕叫卿们来此,不仅是为了讨论此事的,还有其他事项要议。”

  曹睿说道:“诸卿,你们觉得大司马在皖口与东吴隔江对峙,下一步应如何是好?”

  众臣子都看向了曹真。对于皇帝在军事方面的问题,众人都颇有默契的让曹真第一个来答。

  曹真想了想说道:“陛下,按照以往之例,孙权在占据下风之后都会主动遣使来谈。而此次孙权并无使者前来,莫非这次孙权转了性子,要和大魏死磕到底?”

  曹睿轻笑了一声:“他还怎么磕到底?渡江来攻吗?以朕看,孙权多半是输了这场仗,面子上挂意不去,因此才不派遣使者来朕这里,反而在那打肿脸充胖子、勉力维持著呢。”

  “朕要和孙权换俘一事,孙权答复了没有?”

  曹真摇了摇头:“孙权什么答复也没有,就是一直隔江对峙,时不时的还派水军到大司马江边阵营之前夸耀。”

  “大司马的军报里写得分明,说吴军所乘的船只都雕镂彩饰,在船上还覆盖著青色篷盖、绛色帷幔,桅杆、桨橹及兵器上都描绘花卉瓜果的纹彩。蒙冲战舰前后连接,远望犹如连绵的山峰。”

  曹睿想了想说道:“吴军水军由谁统领?还是贺齐吗?”

  曹真答道:“正是贺齐,昔年大司马在广陵攻魏的时候,也是被贺齐的水军所阻。”

  曹睿感叹道:“长江确实是天堑啊!有了大江,土地从此才分南北,国家版图也为此隔绝。”

  “皖口之处能筑城吗?可否让军士常年屯驻?”

  司马懿答道:“陛下,皖口之处离江太近,并不适合筑城。东吴水军横行江面,东西调度迅捷快速,根本不是陆上用兵可以比的。若是在江边修城,显然会直接受到东吴的威胁。”

  “东吴水军随时都可以乘船上岸突袭,而皖口又离寿春太远,一时半会根本来不及救援。”

  曹睿说道:“既然皖口不能用,那皖城离江百里,又该如何长久屯驻呢?倘若连皖城都不能长久屯驻的话,那这次作战就单纯是斩获敌军、并没得到其他实利了。”

  司马懿解释道:“皖城固然可以屯驻,但毕竟皖城附近缺少百姓,恐怕从内地转运军资颇为耗费。”

  曹睿问道:“可否在皖城附近屯田呢?”

  目光从司马懿身上转向了刘晔身上,曹睿说道:“刘卿,此前卿不是说要让吴军俘虏来屯田吗?若是在皖城屯田,该如何去做?”

  即使以刘晔的急智,一时间也被问得愣住了。

  对于曹魏来说,屯田几乎就没有在边郡的。

  打个比方,在原本曹魏的淮南防线中,寿春作为水运中心和对吴作战的基地,扼守在淮水的中心地带。

  而真正在对敌一线的地方并不是寿春,而是寿春以南的合肥。寿春和合肥之间的联系,除了陆路上的道路之外,还有芍陂以及附近的河道水系相沟通连接。

  若在扬州大规模的屯田,肯定在更安稳、更后方的寿春屯田为好,谁会想在合肥城边上屯田呢?岂不是会随时在吴国的攻击之下?

  因此刘晔说道:“陛下,在皖城附近屯田实施起来可能颇为困难。庐江郡的百姓早在建安年间都已流失了,哪里还有民众可以聚集起来屯田呢?”

  曹睿缓缓说道:“如果军屯呢?”

  刘晔想了片刻后说道:“军屯其实也颇为困难。皖城近皖水,总的来说还是易攻难守。而在皖城附近军屯的话,唯恐吴军会进行骚扰。”

  曹睿笑著说道:“刘卿,诸卿你们都一并听听朕的想法。”

  “历来大魏进攻东吴,缺少的都是用于行船进军的水道,往往因此不能进入长江之中。而武帝、文帝多次攻打濡须就是为了这件事情。”

  “而皖城接近皖水,若能通过皖水入江,岂不是能得水军之利?既然要用皖水,那皖水附近必须屯驻军队,方能兴建水利、营造船只。但目前的皖城附近又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

  “朕想了个这样的法子。皖城不是易攻难守吗?那就何妨在皖城以南、在潜水汇入皖水的潜口之处,修筑城池和要塞来扼守水道。东吴不也是在濡须水的地方修筑濡须坞吗?”

  “若这样能成,那么皖城一带不就有了屏障防护?兴起军屯来也更稳妥,再不畏惧吴人沿江骚扰了。”

  司马懿和曹真对视一眼,眼神中都显著几分惊讶。

  司马懿想起了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自己与另外三位辅政大臣入宫觐见皇帝。当时皇帝就说,要在边境修筑如祁山、襄阳、合肥一般的要塞,以此来扼守敌军进犯的道路。从而能使国力恢复、积蓄力量。

  半年多的时间过来,皇帝是这样说的,也基本是如此做的。在皖城一战中,虽然自己与诸位同僚多有建言之功,但大部分战略还是皇帝自己定的,在用兵时候也是料败为先,并没有冒失用兵,大胜之后便随即返回。

  这其实就是在节约军力、节约国力。

  若真能如皇帝所说,在潜口处修建一个如濡须口一般的要塞的话,若是真能成,且不说军事上的种种便利,那么以皖城、潜口、皖口一带处于寿春和襄阳中间的地理位置,俨然会成为一个新的军区!

  就如同陈群所督的荆州、曹休所督的扬州一样,皖城几乎距离襄阳和寿春差不多,再受寿春管辖是不合适的。若是由某位将领单独来督军事,用谁更加合适呢?

  司马懿早年间就在曹操霸府中的东西曹掾任职,负责霸府之内的人事管理调动。从‘人’的角度判断政治,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

第131章 朕要见血

  此战中表现显眼的将领颇多。

  曹休率三万骑分割包围吴军、而后又督四万步骑与孙权隔江对峙。以曹休大司马的权责之重,其人的权势几乎是不可抑制的。

  朱盖不过是一名老革而已,为将可以不能为帅,此战中虽然立下功劳,但几乎不可能被任命为方面之任。

  剩下的几人,几乎都是士人出身了。

  豫州刺史贾逵虽然被曹休排挤,屡屡负责修营寨、修道路这种事情。但毕竟皇帝看在眼里,也曾对贾逵多次称赞。

  前将军满宠原是地方之任,在建安末年方才领兵作战。此战之中负责扼守挂车防御,虽然有功劳苦劳,但确实如王凌弹劾的一样,伤亡过大损失过重。

  青州刺史王凌负责督挂车以南诸军,无论是阻击还是强夺挂车,两件事情做的都很漂亮。

  曹休、朱盖、贾逵、满宠、王凌……

  曹休和朱盖是不太可能了,满宠也似乎可能性不大。贾逵还是王凌呢?

  司马懿此时在心中盘算著贾逵和王凌两人的身家背景。

  贾逵是河东郡人,和自己算是临郡。当时武帝曹操在洛阳去世之时,正是自己和贾逵一起筹划了武帝丧事,并且和贾逵一起将武帝的梓宫移送到邺城。

  虽然贾逵与自己多年未在一起共事,想必默契还是有的。而贾逵又与曹休不睦,曹休在东南权重,皇帝会不会也想分曹休的权柄呢?

  至于王凌,王凌本是汉末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高门心气颇高,常常以此自矜为傲。和司马懿相处起来的私谊,远没有贾逵一般好。

  那……就贾逵?

  且不论司马懿独自在此心思婉转,思考著在皇帝的提议背后,可能蕴含著如何巨大的人事变动,曹真却从军事而言,开始和皇帝一一说明起来。

  曹真说道:“启禀陛下,若如陛下所说在潜口两岸修筑要塞、在皖城附近屯田以求积蓄粮草、修造战船,那么这就不仅仅是军事本身了,相比之下要复杂的多。”

  “早在大司马之前,当年刘馥刘元颖为扬州刺史的时候,曾单人独骑来到合肥之处,收拢流民修筑了合肥城,并在附近修治芍陂、茹陂等水系,还有建造学校、屯田等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曹睿点了点头:“大将军说的对。若是不能一朝一夕完成,一年两年呢?三年总该成了吧?”

  “不论如何,在潜口处修建要塞扼守皖水,这件事还是能先做起来的吧?”

  曹真应答到:“此事不难。大司马四万军队在彼处,此事做起来快则一月,慢则两月,定能成功。”

  “不过,大司马在那里率领的两万步、两万骑都是中军,在彼处做修建要塞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之感呢?”

  曹睿沉默片刻说道:“既然中军更宝贵些,那么要用外军了?”

首节 上一节 82/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