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52节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从名义上说,现在的石炭矿场,都在太子名下,而造出来的蜂窝煤现在供不应求。

  每一块蜂窝煤都是钱。

  太子是国之储君,而不是商人,能够不为利益所动,在乎民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

  六月初八。

  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

  现在的大唐讲武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太子讲武堂。

  李世民其实早就猜到太子的想法,但也没有太过刻意的去阻止。

  一来是这些学子官职低,都不过是旅帅之职。

  二来学子们不识字,对于兵法理解难度太高。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是想把这一批学子当成亲兵培养,那就由着他去吧。

  三百人,能翻起什么大浪来,李世民还不至于因为这三百人而去忌惮太子。

  结业大典这天,李世民并没有来。

  朝廷要处理的政务太多,圣人出行一趟影响也大。

  李靖作为副校长,自然是过来。

  还有部分讲学老师,苏定方,程咬金,薛万彻,李道宗,其他的因为正在安排东征高丽的事务,也就没有到场。

  李承乾身着华服,器宇轩昂地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台下,三百名结业学子身姿挺拔,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期待。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日,乃我大唐讲武堂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尔等历经磨砺,学有所成。从今日起,你们将肩负起保卫大唐、为君分忧之重任。”

  学子们齐声高呼:“愿为大唐效命,为太子殿下效命!”

  李靖嘴角抽抽,现在这批学子的心,已经上已经全部到了太子这边了。

  其实对于这批学子,李靖还是有些心热的。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好教的。

  毕竟都不识字。

  后来太子搞了简体字,加快了学子们识字的过程。

  再过来,又搞了兵棋推演。

  兵棋沙盘,简直是提高战术理解的大杀器。

  对于一些兵法的运用,能够非常清晰直观的表达在沙盘上,这让李靖教导兵法的进度大涨。

  事实证明,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诞生优秀将领的。

  李靖都看到有不少优秀的苗子。

  可惜老师跟学子这层情分太低了,不算是师徒。

  现在太子看得紧,他也干不出收徒弟的事情来。

  不过等到下一批学子进来,想必问题就不大了。

  现在讲武堂已经在招募第二批学子了。

  结业大典后。

  李承乾准备留下三十名学子,作为日后讲武堂的助教。

  也是要把先前的操练方式,学习方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他的则跟随自己前往高丽进行东征。

  至于谁留谁走,就任凭自愿了。

  苏定方无奈上报:“殿下,所有学子皆是要求跟随前往高丽。”

  

  显然,在思想教育这块,李承乾从来没有放松过。

  身体和心理上的训练,让讲武堂的学长们在各方面,远超大唐将领水准。

  毕竟这是系统化的训练。

  “那就抽签吧。”

  李承乾下达指示。

  三百学子抽签三十名。

  谁抽到,谁留下。

  当抽签的结果出来后,抽到留下的学子们垂头丧气。

  其中离战班的班长,竟然也抽到了留。

  讲武堂有五个班,每个班有班长一名,副班长两名,采取的竞争淘汰制。

  每十天一次考核,各项成绩均为上上者,即可竞选班长,而后是学子投票。

  能担任班长,不仅意味着自身成绩优异,更是能得其他人的拥护。

  这样的学子,心里想的,当然是建功立业。

  蔡宇,便是离战班的班长。

  抽到留后,肯定是不愿的,于是想找苏定方说情。

  苏定方考虑到蔡宇本身的能力,于是就把这事汇报给太子。

  李承乾于东宫召见蔡宇。

  “臣,大唐讲武堂学子蔡宇,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问道:“为何不想留下。”

  蔡宇道:“愿为太子殿下东征效力。”

  李承乾道:“难道留在讲武堂,就不是为孤效力吗。”

  蔡宇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李承乾讲述道;“在孤看来,讲武堂比之东征,更为重要。”

  “大唐不只有高丽这么一个威胁,周边各国,看似臣服,实则包藏祸心,但有机会,便会挑衅大唐。”

  “之所以现在服服帖帖,是因为大唐足够强大。”

  “邸报你也是看过了,现在还有大食国的威胁。”

  “所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优秀将领,才是大唐讲武堂所存在的目的。”

  “东征高丽能立功,留在讲武堂同样能立功。”

  蔡宇低头道:“臣惭愧。”

  李承乾笑道:“没什么好惭愧的,建功立业,男儿本性。”

  “孤原本还在想,让谁来统领留下来的学子们,更好的培养下一批学子。”

  “正好你就出现了,天意如此。”

  “往后讲武堂内助教,便交由你来负责了,孤相信你,不会让孤失望。”

  “好好去准备吧。”

  蔡宇作揖:“是,殿下。”

  六月十二,太子离东宫。

  前往长安城外,操练骑兵。

  二百七十名学子,全都被编入到五千府兵中。

  而这五千府兵,将会变成五千精锐骑兵。

  以前都是队列训练为主,现在自然要进行骑兵训练。

  骑兵训练首先就是马术训练。

  有三项,分别为骑乘技巧,马匹操控,马上平衡。

  在马背上保持平衡、控制马匹的速度和方向、适应不同地形的骑行等。

  需要长时间与马匹相处,熟悉马的习性,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骑术水平。

  学会使用缰绳、马鞭等工具来操控马匹。能够准确地传达指令,让马匹做出前进、停止、转弯、加速、减速等动作。

  同时,还要训练马匹对各种声音和手势信号的反应,以便在战斗中能够迅速执行命令。

  骑兵在马背上需要保持稳定的平衡,以便进行战斗操作。

  训练方法包括在马背上进行站立、下蹲、转身等动作,以及在骑行过程中进行射箭、挥刀等模拟战斗动作,提高在马上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好在大唐马多,这些府兵来源也比较优质,多数是骑马过的,对于骑马并不陌生。

  除了马术训练外,就是武器使用训练了。

  首先就是弓箭强弩。

  弓箭强弩是骑兵的主要远程武器。

  骑兵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射箭训练,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速度。

  训练包括静态射击和动态射击,静态射击是在固定位置上对目标进行射击,动态射击则是在骑行过程中对移动目标进行射击。

  马槊是唐朝骑兵的重要长兵器。

  槊杆通常使用韧性极好的木材,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长度可达两到四米。

  槊锋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在高速冲锋中对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马槊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因此价格昂贵,只有精锐骑兵才能配备。

  而李承乾的五千余骑兵,自然全都使用马槊。

首节 上一节 252/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