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384节
今晚的事,只有他和程知节两人知道。
连长孙无忌也被蒙在鼓里。
虽然那位国舅兼晋王府长史,理论上应该是李治的绝对心腹。
然而,李治对这位从太子李承乾那里跳槽过来的舅舅,并不绝对信任。
而他一会儿要见的人,是需要绝对保密的。
“呼……”
李治不由得长出一口气。
即使运筹帷幄,即使早有机会。
但是当真正面对那个人时,他还是不免有些紧张。
因为那个人的身份,实在太敏感、太特殊了。
今天一见,会得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不一会儿,程知节领着一个男人进来了。
来者身高一般,长相普通,让人怎么也记不住容貌特征。
属于那种扔到朱雀大道上,一眨眼就彻底融入人群、消失不见的路人脸。
那位“路人”单膝跪地,不紧不慢地说:
“河北道巡察使、前工部尚书,张亮,拜见晋王殿下。”
第210章 魏王的野望
“张使君请起。”
李治亲自将张亮搀扶起来。
曾经的张亮,表面上是工部尚书,实际上是陛下的密探头子。
这是宫中的机密,只是少数几个皇子和重臣知道。
李治是通过长孙无忌才获悉的。
至于张亮被贬到河北道的原因,长孙无忌没敢说。
但李治猜也能猜到几分——
是因为李明。
李明在辽东造反的假消息曾一度甚嚣尘上。
后来,前脚谣言被破除,后脚张亮这位工部尚书就去河北道另谋高就了。
所以,李治推测,张亮与李明应是有嫌隙的。
可以拉拢。
而张亮与李世绩、程知节,同为瓦岗寨出身。
而且还曾是李世绩的手下。
因此,他便通过程知节向张亮递出橄榄枝。
张亮接受了。
并且在河北道的衙门请了个假,秘密回到了长安。
若陛下没有出征,他是断然不敢的。
“因为我的一些事,劳烦张使君从河北远道而来,惭愧至极。”
李治很礼貌地说道。
张亮苦笑道:
“臣在河北道,被李明殿下的姐夫崔挹、连同其他博陵崔氏给架空了,履职大半年一事无成。
“若能再为大唐效力,臣万死不辞。”
对李明的满满怨念,都快溢出了。
“使君慎言。”李治有些夸张地压低了声音:
“李明殿下现在是监国,且将来可能……”
他向上指了指。
张亮沉重地叹了口气。
李明当大唐话事人,张亮毫无疑问是要倒霉的。
污蔑造反,这是不死不休的大仇。
更何况,他被陛下支去河北盯着崔氏和辽东,反过来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被置于崔氏和辽东的目光之下?
李明想把他张亮忘记都困难。
所以,一旦李明继位……
“使君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若因政治因素而命途多舛,着实让人唏嘘。”
李治擦了擦眼睛,语气十分真诚。
对刚见一面的路人甲如此动情,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
但李治的言外之意,老江湖张亮又如何不知?
他也立刻装出恍然无所措的样子,焦急地跪地:
“请殿下明示!”
李治这次没有扶起他,居高临下地说:
“辅佐我。”
张亮毫不犹豫地回答:
“遵命。”
老实说,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李明当皇帝,对他来说无异于阎王敲门,不死不休。
而他原本效力的“那位”,在他失去了陛下的垂青、失去了手下的密探以后,也对他弃如敝帚。
他要想活命,只能另选一位“参赛选手”,竭力辅佐之,直到成功将李明拉下马,让新主上位。
很难,但不是没有可能。
参加过玄武门的人,大都有这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主义精神。
“甚好。”
能收下一位瓦岗寨死士,李治殊为满意。
除了瓦岗寨旧将,李治对所谓的“晋王党”并不抱有太多信任。
他们大多是被李明憎恨的政治投机客,投奔李治是因为他最“老实”,容易控制。
而张亮不一样。
张亮投靠不为名利。
是为了活命。
溺水之人,对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忠诚的。
所以理智分析,李治对他可以完全信任。
即便两人今天才第一次见面。
“我有一件事十分好奇,还望使君指点一二。”
李治这才将张亮搀扶起来,请他在自己对面落座。
“当初李明在辽东时,是谁让你造谣他造反的?”
什么?!……程知节陡然抬头,瞪大了铜铃似的眼睛,差点叫了出来。
作为不问政事的武将,他觉得自己少看了好几集。
张亮眼神一暗,低下了头,并不吭声。
作为老油条,他有一万种方法装成完全不之情的样子,瞒过李治。
但他故意选择了这种破绽百出的演技。
李治自然知道他的顾虑,道:
“你的旧主背叛你在先,双方恩断义绝,你便不算是背叛他了。”
确定不会被新主子嫌弃“不够忠诚”以后,张亮这才放心,回答道:
“直接向臣下令,要抹黑李明殿下的,是齐王殿下。”
啥?……李治愣了愣,差点“啊”了一声。
“莫要说笑,怎么可能是李佑?”
那位愚蠢的老五如果能有这一半的心机,也不至于被父皇嫌恶,过继给一个死人当儿子。
张亮看着李治,又看了看旁边满脸空白、怀疑人生的程知节。
程知节很自觉地起身:
“末将还是回避……”
“不必。”
李治诚恳地说道:
“义贞公乃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怀疑我的老师呢?
“请老师务必在此做个见证。”
受此礼遇,程知节很是感慨,心情忐忑地坐下了。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