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446节

  六王的军队,就齐齐整整地出现在了洛阳市郊,接受魏王李泰的检阅了。

  至于李祐的齐州军,则更是名正言顺地直接归入李泰统辖。

  李泰坐在战车上,视察着他忠臣的士兵,六位与他同父异母的庶出兄弟骑着马,亦步亦趋地紧随其后。

  “你们能来,我很高兴。”

  李泰乐呵乐呵地说。

  原本与李治暗通款曲的吴王李恪,此时跟车跟得最紧,听见李泰在和他说话,立刻羞愧地低了头,咬牙切齿道:

  “没想到,九弟竟如此狠辣,能下这毒手害死他的哥哥……”

  他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要不是李祐这个行动力超强的倒霉蛋替他蹚了雷,不明不白死在太极宫里的,可能就是他了……

  六位藩王,原本还在李泰与李治之间观望投机。

  在李祐以身入局之后,就不再骑墙了。

  踏马的,先甭管跟着李泰干靠不靠谱,跟着李治那是妥妥的要命啊!

  没想到李治那货平时看着人模狗样,居然一直在憋个大的啊!

  “唉……万万没想到,九弟竟犹如杜鹃附体,残暴无情比秦二世胡亥不遑多让,真是……唉。”

  李泰痛心疾首,嘴角的笑意几乎掩藏不住。

  “兄弟阋墙,固然让人踌躇。

  “但晋王篡夺公器,残杀父兄,人神共愤。若他执掌朝政,则大唐将如暴秦暴隋,天下危矣!”

  李泰如雁行在前,环顾身边的六位庶兄弟,挥动着手里的扇子向西:

  “万幸,吾得诸位兄弟,有如刘玄德得卧龙凤雏,光复长安有望,克复关中有望,平定天下有望!

  “西征!”

  …………

  贞观十五年,入冬。

  双方之间脆弱的和平,被彻底撕毁。

  李治所统领的朝廷军,与李泰为首的七藩王联军,在旧函谷关爆发了第一次正面冲突。

  从那时起,一场席卷大唐腹地的内战,正式拉开帷幕。

  史称,第二次八王之乱。

  …………

  此时此刻,大唐的东北角。

  幽州与平州的交界处。

  一支风尘仆仆的骑兵队伍从南方奔驰而来,扬起一路沙尘。

  这支队伍的规模相当庞大,人员构成也相当复杂。

  有人高马大的禁军、全盔全甲的屯卫,也有只穿半身甲、略显吊儿郎当的武侯,以及盔甲五花八门的私兵。

  虽然制服标识各异,但这些军人的队形非常严整,宛如一体。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帅。

  这个主帅不需要任何头衔,光他的姓名就足够声震华夏,止胡人小儿夜啼——

  李靖。

  替他打下手的副将,大名同样将在未来光芒四射——

  苏定方。

  这些军人,将李明一家、以及博陵崔氏崔民干的家眷,安安全全地包在队伍正中。

  “累死了……”

  李明坐在长孙延前面,揉着屁股,面有倦色。

  从长安到辽东,这一路三、四千里,把李明颠得大屁股都快裂了。

  他本想在幽州半个老家修整修整,换辆舒服点的马车。

  没想到,幽州老乡也搞事,害得他仓皇出逃,又坐在马背上颠了好几天。

  “别急明哥,马上就到了。看,前面就是平州地界!”长孙延宽慰道,指着前方。

  李明生无可恋地点点头,无精打采地“哦”了一声,没力气发出别的声音。

  就像马拉松一样,这最后一百米是最难熬的。

  但是,当他终于抬起了沉重的脑袋,顺着长孙延手指的方向,往前方那么一眺望时。

  他顿时疑惑地皱起了眉毛。

  他看向杨氏、李令,以及其他几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同款疑问。

  “这尼玛,你们给我干哪儿来了?这儿还是辽东吗?

  “这儿还是大唐吗?!”

第238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不需要告示牌,李明一行人也能很直观地分辨出平州与幽州的交界线。

  因为,燕山在平州的那一侧,全秃了。

  和草木丛生、充满“野性美”的幽州一侧泾渭分明。

  这显然不是因为天气转寒,草木凋敝。

  冬风不至于不度山海关。

  事实上,平州那一侧山上的树,都被人砍了。

  连树墩子都没留下,只在原地留下一个个大坑。

  李明记得,当他今年年初离开辽东时,燕山还不是这样子的。

  一眼望去,整座山脉就像自从他走后连续996加班了一年,毛都掉光了。

  而加班的成效也十分明显。

  燕山在短短一年之间,几乎快走完了黄土高原上千年才走完的历程。

  当然,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这一点,还不至于让辽东呈现出一些“超越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李明感到不对劲的,另有原因。

  “明儿,平州……是在下雨么?”

  李令手搭凉棚,疑惑地向东北望去。

  远方的平州似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云倒是不黑,晴不晴阴不阴的,弥漫了整片天地。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晦暗不清的色泽。

  那是雾霾……

  辽东居然起雾霾了!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一千多年的大唐!

  李明的嘴角止不住地抽搐。

  “并非下雨,那是咱辽东特有的天气,我也说不清是啥,大约是天冷吧。”

  长孙延随口替李令解答,将空气质量问题一笔带过。

  一行人离开了如同荒郊野岭的幽州边缘,正式进入平州地界。

  一踏上平州的土地,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道路陡然变得宽敞平坦,马蹄踏着毫不费力,让经历了半个月颠沛流离的众人,屁股难得轻松了一回。

  街道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或是行商,或是赶路的工匠农民。

  不论职业,大家的步伐都忙而不乱,洋溢着无穷的活力。

  “好热闹,这县城之外的道路也能有这么多人,竟不输长安闹市?!”苏定方有些诧异。

  初唐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动乱之后,人口还处于爬坡的增长阶段。

  离开城墙,乡里乡间的道路上一般是没什么人的。

  李明一行人横跨中原数千里,一路上见惯了萧条冷清,突然在野外碰见那么多往来的路人,竟有些不习惯了。

  这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给了初次来辽东的众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久闻辽东繁荣,今日亲眼得见,竟能远超我在宫中所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杨氏不由得感叹,笑吟吟地望着李明。

  对儿子的自豪是掩藏不住的。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还没进城呢,往里走还要热闹呢!”

  长孙延很享受首都人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点也不谦虚。

  李令同样对弟弟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在自豪之余,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她的良人崔挹也有同样的感觉,附在她耳边轻轻说了几句。

  李令点点头,又策马来到长孙延和李明同乘的那匹马边上,低声问:

  “这条道……该不会是驰道吧?”

  根据贞观律,驰道只能陛下的车驾可以行走,其他人要借用,必须得到陛下本人的许可。

  这些来来往往的平民,包括李令自己在内的李明一行,多半是没有得到陛下的许可……

  “不是。”长孙延回答地自信满满。

  在这条路上走过一遭的崔民干一愣:

首节 上一节 446/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