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54节
况且每年考下来,这数十人之中,也包含大量世家子弟。
世家大族子弟,虽能凭门荫入仕,名额有限,剩下那一部分子弟,也会走科举之路。
这些人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胜寒门平民,天生就拥有极大优势。
再加上权贵对主考官的影响力,导致主考官倾斜权贵子弟。
在如此不公平环境下,能走到最后一步的普通考生,凤毛麟角。
要改变这种局面,纵是皇帝,也非易事。
首先,科举是祖制,长孙无忌等人取消很难,李治想改也不易,必定遭到群臣反对。
不说权贵,就算刘仁轨、李义府等人,也未必会支持他,因为这动的是所有当权者利益。
每年的朝廷官员空缺就那么多,若要增加科举名额,就必须削减门荫入仕人数。
五品以上官员,都能荫补子孙,要想减少荫补数量,他们岂会愿意?
这天上午,李治在甘露殿来回踱步,忽然朝王伏胜道:“伏胜,去把皇后请来。”
不一会,武媚娘来到甘露殿,朝李治见过礼后,柔声道:“大家找妾身过来,可是为科举之事忧心?”
李治拉著她坐下,道:“你最近一直在考虑此事吧?”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幽怨道:“妾身确实一直在琢磨此事,想为大家分忧,可又怕大家责怪,不敢多言。”
李治只当没听到后面一句,说道:“你跟朕说说,这次科举怎么改,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武媚娘正色道:“妾身有三个想法,请大家斧正。”
李治道:“说来听听。”
武媚娘道:“要在每一科增加人数、又或降低录取标准,有违祖制,群臣和宗室必定反对。所以妾以为,可增加考试类别。”
李治沉吟道:“你是想用增加科目的方式,降低难度?”
武媚娘道:“大家圣明。”
科举目前的考试内容有四种,分别是:经帖、墨义、口试和策论,每类两题,加起来共八题。
全通者为甲第,通六题者为乙第。
倘若再加两题,甲第要通过十题,难度更高。
但可以把乙第标准,依然保留在六题,如此一来,就会增加通过之人的数量。
武媚娘道:“大家提出此议,朝臣定会上奏,将乙第难度,也提高到八题,若是如此,反弄巧成拙。”
李治点头道:“朕心中有数,你接著说。”
武媚娘道:“第二点,陛下可增加殿试,在大殿中亲自出题考问,如此一来,可杜绝作假。”
李治听完后,心中一动。
这正是武则天后来采取的做法,看来她年轻时,就考虑到这一点。
“不错,最后一条呢?”
武媚娘道:“殿试虽能防权贵作假,然而,很多有才之人,还未来到大殿,就因得罪权贵,过不了考官那一关。”
李治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应对吗?”
武媚娘道:“主考官想偏心,必须知道考生名姓,可让考生将自己名字糊住,等结果出来,再行揭开。”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且容朕再考虑一下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扰大家了。”告退离开。
李治在殿内又琢磨了许久,慢慢理清思绪。
武媚娘的三个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试类别,可定为“诗文”。
这原本就是唐高宗时期,在科举之中增设的类别,最开始是杂文,唐玄宗时期,名称改为诗文。
正是这项改革,使得高宗以后,唐朝读书人对诗词的兴趣大增。
初唐四杰,便都是在这项改革之后,涌现而出。
话虽如此,武媚娘的提议虽好,阻力却会很大。
通过一项都难,要想三项全部通过,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计划在纸上不断推敲演变。
过了许久后,总算有一个模糊计划。
只是要想完善这计划,还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对这时的科举太不熟悉,无法完全认清其弊端,若能找个参加过科举的人问一下,那便最好。”
细细一想,身边大臣之中,科举入仕的竟没有几个,就连刘仁轨,也是靠别人举荐。
忽然间,他心中一动,朝王伏胜吩咐道:“传狄仁杰觐见。”
狄仁杰自进入大理寺以来,过的并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长官,一共两位。另有一位顶头长官,官职是寺卿。
大理寺卿名叫辛茂将,是关陇集团重要成员。
他为人严肃刻板,任何事都喜欢按照规矩条陈来办。
狄仁杰这种跳出规矩之外的人,他本就不喜,再加上两人身份上的对立,刁难自然少不了。
大理寺其他官员,对狄仁杰也很不服气。
不说另一名少卿,就是几名寺正、寺丞,年纪都比狄仁杰大,经验也比他丰富。
狄仁杰并非积功迁调,有不少谣言都在说,他是讨好皇后,才坐上此位,更是让许多人暗生鄙夷。
若是别的年轻人,被如此针对,早就怒发冲冠,与同僚起了冲突。
狄仁杰却不同。
他年纪虽轻,心胸却很宽阔,泰然自若,平日有人对他不客气,也一笑置之。
众人只觉拳头打在棉花上,对他无可奈何。
时间久了,慢慢也有人发现,他头脑敏锐,处事迅捷,确有过人之处。
半月下来,大理寺官员们,虽大部分依然对他没有好脸色,却也有少数几人,认可他这个上官。
王伏胜派人来宣旨时,狄仁杰正在跟一名寺丞,讨论一桩旧案。
得到旨意后,狄仁杰匆忙入宫,来到甘露殿,拜见李治。
李治并未急著说正事,先向他问起在大理寺的情况,任职是否顺遂,是否有人为难他。
狄仁杰道:“回陛下,大理寺同僚对臣非常关照。”
李治知道大理寺是世家派系的地盘,狄仁杰不可能受到关照。
他如此说,显见年纪轻轻,已深谙处世之道,也不必自己多操心了。
李治笑道:“朕让你过来,是有件事想问问你。”
狄仁杰道:“陛下请吩咐。”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狄卿,你曾参加过科举,是吗?”
狄仁杰道:“回陛下,臣在永徽三年参加科举,考的明经科,侥幸挂榜。”
李治道:“你和朕说说,那次科举是否公平,是否有人作弊,主考官是否收受贿赂,又或者是否特意关照过某人?”
狄仁杰心中一惊,此等大事,他可不敢随意开口。
王伏胜细声道:“狄少卿,陛下将你调到长安,就是希望你为君分忧,你若爱惜官位,不愿得罪人,岂不是辜负陛下一番期望?”
狄仁杰心中一凛,昂然道:“陛下,臣并非怕得罪人,而是兹事体大,不敢妄言。”
李治缓缓道:“伏胜,给狄卿找一张椅子过来,让狄卿坐下来,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
王伏胜领了诺,命人搬来椅子,让狄仁杰坐了。
李治则继续埋头处理公务。
第62章 科举甲第 徐槿评卷
狄仁杰心中急思。
皇帝调他入京,难道就是为科举之事?
是了,阎立本上次便告诉他,皇帝有心扶持庶族,对抗门阀世家,所以想改革科举,为朝廷招揽更多人才。
门阀世家把持朝政,权利世代相传,无能之人窃据高位,尸位素餐,掏空大唐根基。
“狄仁杰啊狄仁杰,枉你平日自夸匡扶社稷,为百姓做一点事业,如今少卿还未坐稳,就开始眷恋富贵,计较个人得失,你惭不惭愧?”
狄仁杰深吸一口气,心中已有决断。
话虽如此,却并未立刻开口。
科举制度之优劣,他亲身体会过,最能感受其中缺陷。
然而,如何才能让圣人深刻理解这一点,如何帮圣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仔细斟酌推敲。
他脑海中忽然浮现一个名字。
高有道。
永徽三年,壬子年科举,狄仁杰赴京赶考,住在平康坊,四通客栈,结识了几名志同道合的考生。
其中最有才华之人,便是高有道。
然而,高有道心高气傲,非要去考进士科,又不肯拜谒权贵,还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最终落榜,实为可惜。
他有心将高有道的事告诉皇帝,话到嘴边,悚然一惊,暗道:“高有道与我是友,我替他说话,圣人会不会觉得我以公谋私?”
“就算圣人不在意,将来此事闹大,世家官员一定会捏著我与高有道的关系做文章,影响到陛下改革科举的目的。”
狄仁杰思虑转动,很快有了更好的办法。
“陛下,臣想好了,那次科举之事,臣别的都记不太清,只有一人,让臣记忆深刻。”
上一篇:谍战吃瓜,从潜伏洪秘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