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63节
再加上欺君之罪,夷灭三族,并无不可。
1
长孙无忌警了他一眼,道:“许尚书,你可知道,泄露考题的这项律法,是怎么来的吗?”
许敬宗微微皱眉,道:“正要请太尉指教。”
长孙无忌淡淡道:“是直接从贞观律继承而来,贞观律在定此律法时,也曾有过改动,你可知道?”
许敬宗额头微微见汗,摇了摇头。
大唐现在的律法名为“永徽律”,根据“贞观律”撰成,而“贞观律”正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一起编撰。
李治继位后,下令修定永徽律,也是由长孙无忌、于志寧等人负责。
永徽律大部分律法,都脱胎于贞观律。
换句话说,在大唐律法的知识上,没有人比长孙无忌更为了解。
长孙无忌缓缓道:“当初贞观律本无此律,后来一次科举,同样遇到考题泄露,先帝大怒,询问如何处罚,当时律法规定,泄露考题,判以流徙之刑。”
“先帝不满,认为科举乃国家根本,知道考题之人,肩负皇帝期待和信任泄露考题,便是辜负这种信任,等同欺君。”
“先帝命我等修改贞观律,将此罪改为死刑,且不得以前功赦免。所以泄露考题之罪,其实已包含欺君之罪,两罪无法相并。”
许敬宗默然不语。
李世民时期,他在朝廷默默无名,这种大事,他根本参与不到,所以毫不知情。
李治看了长孙无忌一眼,说道:“律法既如此规定,那就只算泄题之罪吧。”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圣明。”
大殿之内,忽然变得安静下来,气氛凝重,谁都不声了。
长孙无忌与许敬宗刚才的一番较量,又是长孙无忌以压倒性优势取胜。
这一瞬间,长孙无忌多年把持朝政的余威,再次笼罩在每一个朝臣心中,谁都不敢贸然发言了。
李治也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他的布置在隔壁的偏殿,眼下朝堂的胜负,根本不重要。
皇帝坐在龙椅上,群臣坐在席上,只有崔文翰独自跪在地上,心中备受煎熬。
这种等待宣判的过程,比宣判本身,更教人痛苦。
不知过了多久,狄仁杰终于进入大殿,手中捧著一沓纸,拱手道:“陛下,
考生们已全部完成试题,试卷在此。”
这次考试的范围,虽和科举差不多,题目却少得多,故而一个多时辰,考生们便俱已答完。
李治摆手道:“这次考试,就由八位宰相和朕,一起担任阅卷官吧,一百多分卷子,当场批阅。”
李治命人搬来桌椅,让八位宰相坐下批阅。
采用的是交叉批阅之法,每一个卷子都会由两名宰相各批阅一次,由李治担任主考官。
倘若结果相同,便直接通过,交到李治手中最终考核。
倘若两人批阅结果不同,再由第三名宰相批阅。
因为试卷不多,题目也不多,一个多时辰后,李治和八位宰相便齐心协力,
批阅完毕。
由上官仪统计排名。
李治朝上官仪吩咐道:“上官爱卿,就由你把结果告诉大家吧。”
上官仪应诺一声,朗声道:“此次殿试结果,与会试完全不同。根据科举标准,这次的进士之中,有一大半的人,都不合格!”
群臣听完后,又开始窃窃私语。
不合格之人,显然就是得到考题之人。
群臣本以为只有少部分人得到考题,却没想到,崔文翰胆子如此之大,将考题泄露给这么多人。
便在这时,有人惊呼道:“小心,他要撞柱!”
众人转头一看,只见崔文翰朝靠近大门的一根立柱,猛冲了过去。
只可惜,还没奔出几步,就被人拎住后脖颈,提了起来。
提住他的人是李。
薛仁贵本来动作更快。
然而他刚挪步时,长孙无忌却挡在他前面,看似要去拉崔文翰,实际上却挡住了薛仁贵。
崔文翰身材并不矮小,然而被李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提在手中,竟如同小鸡一样。
“李公,您放开我,是我财迷心窍,愧对朝廷栽培,辜负陛下信任,请让我以死谢罪吧!”
李淡淡道:“你若真心有愧,就老老实实配合,把此事一五一十讲清楚给陛下一个答复,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代。”
崔文翰道:“此事系我一人所为,与旁人无干。”
李义府微笑道:“不见得吧,那些被你泄露考题的世家子,他们既贿赂了你,怎能说没有干系吗?”
此话一出,萧锐、宇文乔、韦弘机等人都扭过头去。
他们此刻恨不得与崔文翰撇清一切关系,无一人替他说话。
崔文翰已经不求活命了,大声道:“是我找上他们,以泄露考题为诱饵,向他们勒索财物!”
崔义玄冷冷道:“这可由不得你来决定。”
辛茂将道:“陛下,不如将此人交给大理寺吧,臣一定将此案审理的水落石出。”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先别急,崔文翰的事情,可不止这一件。等说完了,朕再交给你们大理寺负责。”
辛茂将忙道:“是。”
李治命千牛卫将崔文翰拿到一边,又让群臣回席,目光在所有大臣身上环视一圈,缓缓道:
“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大唐科举,触目惊心啊!‘
“刚才长孙太尉说,永徽以来,从未发生科举泄题之事,那朕请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已经泄题了,我们却不知道呢?”
刘仁轨出列道:“陛下说的极是,科举缺乏监督,若非陛下今日殿试,这次泄题之事,也会不了了之!”
李治道:“所以要想真正利用科举为国家筛选人才,就必须改革,否则得到的都是韦待举、宇文德之流,于国家又有何益?”
李义府道:“臣附议改革科举!”
“臣附议!”
“臣附议!”
要时间,大部分官员全部出列附议,剩下的人,都在等待著长孙无忌表态。
长孙无忌沉默良久,缓缓道:“陛下改革之决心,老臣十分赞同,只不知陛下想怎么改?”
李治道:“朕有两个想法,第一,以后将殿试列入科举常制。第二,考生糊名,如此主考官便无法偏心。”
长孙无忌道:“老臣同意第一条,殿试可杜绝主考官泄题。至于第二条,是否从长计议?”
韩瑷道:“不错,既有殿试,又何必要考生糊名?如此一来,容易出现冒名顶替之事,反而不美。”
李治道:“殿试目的,是为确认中举考生,是否有真才实学。至于考生糊名,则是为防止优秀考生,成为沧海遗珠。”
李治见世家官员仍有不服,抬手道:“狄卿,把高有道的试卷,还有杜易简的试卷,也拿出来,给众宰相们看一下。”
狄仁杰拱手道:“是。”从袖中取出两份试卷,先递给了刘仁轨。
刘仁轨看了没一会,脸上露出惊奇之色,道:“陛下,这两份试卷是———”
李治道:“朕特意命人请了两位落榜考生,与进士们一起考试,你们瞧瞧看,他们是否是沧海遗珠?”
第72章 武皇后的应对
李、李义府几人也围到刘仁轨身边,分别拿起两人试卷阅览。
刘仁轨看的是杜易简的试卷,朗声道:“陛下,这个叫杜易简的考生才学过人,应该可以入榜。”
李义府惊喜道:“这个叫高有道的考生,更不得了,胸有千壑,文笔精炼,
绝对是个人才!”
李捻须笑道:“不错,只看策论,这个高有道就比其他考生的见识,强上一截,应是状元之才。”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也终于走过去,将高有道的考卷看了。
看完之后,他惬了半响,暗道:“如此人才,为何不是世家出身?”心中长叹一口气。
李治淡淡道:“元舅,您现在还觉得,糊名没有必要吗?”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拱手道:“陛下英明,老臣无有异议。”
李治忽然道:“崔郎中,这位名叫高有道的考生,你应该非常熟悉吧。”
崔文翰只觉后背阵阵发凉,他终于明白过来,皇帝让自己担任主考官的目的,正是因为高有道!
“臣无话可说————只求速死!”他闭上了眼晴。
李治冷冷道:“狄少卿,朕就将这个人交给你了。这次的案子,再加上永徽三年高有道的案子,你都要审问清楚。”
辛茂将微微一愣。
原来皇帝刚才说将案子交给大理寺,是要交给狄仁杰。
狄仁杰拱手道:“臣领命。”
下朝后,韩瑷、来济都和长孙无忌一起坐著马车,朝赵国公府而行。
三人在路上皆一言不发,等到了书房,韩瑷终于忍不住,道:“太尉,此事难道就这么算了?”
长孙无忌默然不语。
来济道:“刚才朝堂上的形势,已完全被陛下主导,我怀疑他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崔文翰,而是为了改革这两项科举!”
韩瑷道:“增加殿试还好,只是如果真的实行糊名,通榜将再无用处,以后我们世家子弟参加科举时,哪还有优势?”
来济道:“这不正是陛下的目的吗?”
上一篇:谍战吃瓜,从潜伏洪秘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