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我有随机情报系统 第404节
第459章 大国底气,决战时机
不愧是在延安抗大总校进修过的李云龙,一番话语下来分析的头头是道。
北进纵队的四位核心班子,宋时杰,李云龙,丁伟,孔捷。
其中宋时杰无疑是能力最齐全的一个,有勇有谋,战略目光,战术指挥,军事嗅觉,政治机敏,一样不缺,可以说是整个北进纵队的头脑人物。
他是李云龙口中“骂起人来比我零碎还多的宋大个子。”
他是丁伟口中“极具战略眼光的天才。”
他是孔捷口中“厚道实在的老战友。”
他是赵刚口中“比我还像政委的军事干部。”
他是副总指挥口中的“崛起之黑马”,他是副总参谋长口中的“新起之秀”……
丁伟是除了宋时杰之外,具备战略眼光的第二位帅才人物。
孔捷则是最塌实的,一直跟在身后学习,默默进步,虽然天分不足,但是凭借笨鸟先飞的毅力,从来没有掉队。
至于李云龙,无疑是最具性格特征的,他在战术指挥上几乎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是从实践中杀出来的将领,因此而极具个人魅力,尤其是他带出来的部队,几乎都或多或少的沾染上了他如同野狼一般桀骜不驯,又狡黠机敏,厚黑不羁的性子。
另外他还有一个特点——极具进攻性。
这是符合狼的一种特性。
包括李云龙作战的风格,基本上都是以进攻为主,很少有被动挨打的。
对于这四人而言,倘若是指挥一场战斗:
宋时杰大概会率先考虑这场战斗能够为部队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应该不应该打,以及这场战斗可能造成的前前后后的影响之类,然后再考虑怎么打,怎么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的问题。
丁伟大概会考虑这场战斗的战略性价值如何,如果打,能缴获多少物资装备,划算不划算。
孔捷则会时刻准备着,只要上级的命令下达,他执行起来绝对不含糊。
至于李云龙,他的脑海里立马会蹦出来最直接高效的,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速败对手的进攻方案。
所以说,四人里面,李云龙可以说是最擅长进攻的,他打得最凶,打的最猛,攻势总是最快,如同山崩地裂,犹如一把锐不可当的利刃。
宋时杰在平日调兵遣将时,便按照三人的性格,常常让丁伟坐镇后方协同,让孔捷驻守战略要地,而让李云龙带兵突进,率先将敌人的防线撕开缺口。
包括北进纵队的兵种,配置结构调整之后。
最具攻击力的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宋时杰是交给了李云龙。
正如此刻李云龙所说,话语间极为自信:“咱们的机械化优势虽然比不上苏方,但不是咱老李吹牛,我还就敢保证,一旦北进战斗打响,无论鬼子修建的热辽防线有多么牢固,我也能率领咱们的装甲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撕开一道缺口来!
咱们有渗透部队的配合,同样也有航空部队的增援,就算是不能像苏方一样全面摧毁中苏防线,至少将热辽防线破开局部的一些缺口,这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迂回穿插!”
李云龙的观点是:“一方面是渗透部队的配合作战,另一方面咱们可以利用空降的方式进攻,这种迅速投放兵力的方式,可以直接无视敌人的坚固防御,实在是一种军事领域的革新打法,这一点,苏方同样也运用到了进攻关东的推演作战中。
至于迂回的路线,要想避开鬼子的热辽防线,目前看来,最直接的就是走绥蒙北部,直插关东的大兴安岭方向,只是这条路线地势险阻,主力部队,尤其是机械化部队很难展开,估计只能出一部分的奇兵过去。
另外就是从热河西进,寻求鬼子的热辽防线可能存在的薄弱之处。
最后……我觉得咱们甚至可以从北平,津门推进,沿着边线秦皇岛的方向,直插锦州,向奉天迂回。”
此话一出。
参与讨论的不少干部吃了一惊。
许司令员惊讶道:“想从北平,津门取道北进,小鬼子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
李云龙,你的意思是,北进之前,先发起针对北平,津门的攻势?
那地方可是鬼子华北方面军的大本营所在,虽然没有稳固的永备工事,城防工事却是格外的牢固,堪称钢铁要塞,想打进去可不容易。”
李云龙道:“咱们只是借道北上,又不是非得拿下北平和津门古城,能打就打,不能打,一路横推过去,迅速迂回绕过热辽防线就行。
我军重兵压进下,管他什么鬼子大本营呢,识相的话躲到城内当缩头乌龟,不识相的话,顺手给他搂了。
为了进一步加快迂回的速度,我看可以安排一路机械化部队过去,借助北平,津门平坦的地形,说不定咱们的装甲部队也能打他一回闪电突袭战。”
这是和宋时杰,丁伟,孔捷他们讨论的时候,李云龙一直坚持的进攻方案,后续又不断完善,直到眼下被李云龙正式提出。
宋时杰帮腔道:“北进攻势一旦展开,必然是石破天惊的,既然已经闹得这么大了,不怕再添一把火。
牵制日军的明面上主力向热辽防线进攻之前,提前发动向北平,津门的攻势,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鬼子的注意力,麻痹伪军的判断。
如果这一攻势,是由咱们华北方面部队掀起,比如山东军区,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等,鬼子估计宁可相信咱们是准备收复北平和津门,也想不到咱们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却是为了最终目的——关东。
此外,其实还有一条迂回路线,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是效果最为明显的。
由山东北上,通过渤海,咱们走海运,一直以来咱们八路军擅长的都是陆地作战,海军力量在小鬼子看来几近于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咱们真的就不能水上作战。
渤海一带海域风浪较小,除了海船和军舰之外,较小一点的民船甚至都可以上海。
咱们将山东军区以及附近老乡渔民们的船只全部借用过来,即便是小船,千帆竞发之下,同样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海运之前,率先进攻北平,天津,最好能彻底控制沿海,方便海运北进,包括北平,津门方向,同样也可以安排一路海运北进的队伍。”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最后还有一条路,通过与苏方交涉,咱们或许可以从苏方迂回,从大兴安岭北部进发,同样可以避开鬼子的中苏防线。
而且此战爆发之后,很有必要请苏方配合向中苏防线施压,牵制一部分日军,配合咱们的北进计划。”
只是这就是外交上的手段了。
——老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反之,则是另外一番情形。
有百万雄兵打底作为后盾的延安方面领头人们,与苏方交涉的时候,底气自然也变得十足。
尤其是南方战场的国军又表现的令人失望。
这正是八路军崛起,提升国际形象的黄金时间段。
对此,美方表示不悦,坚持主张,中华境内当家做主的依旧是国民政府,这一点不容置疑,哪怕是美方曾经与八路军有过多次共同抗击日寇的美好合作,也曾借助八路军的帮助,完成过对日军以及日军本土的多次战略性轰炸,依旧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但是八路军开拓者们是什么人。
一个个脑子灵活着呢,借助制衡的手段,美方不同意,那就去找愿意和美方对着干的苏方。
但实际上从抗战爆发以来,即便是向八路军表达过善意的苏方,更多的军事援助还是流向了国军,到八路军手上的,恐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原本苏方的观点和美方基本上一致的。
八路军方面安排过去的外交人员,和苏方外交部交涉了整整两日,也没能改变苏方的观点,苏方表示从中苏双方的信仰上,苏方是愿意帮助中国的,但是从实情上,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代表的主人,他们只能去找国军。
宋时杰听说此事之后,连夜乘飞机赶往苏方,并与苏方人员洽谈了一个多小时。
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只知道此次会谈之后,苏方便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对八路军的军事援助,加大双方的贸易,军工等各方面的合作,甚至愿意帮助八路军在国际方面助力投票,争取其独立性质……
承德,北进纵队指挥部,谈及此事的时候,干部们依旧是满心的好奇,都想知道宋时杰究竟和苏方外交人员说了些什么。
“为何苏方代表的前后态度差距会那么大?”
宋时杰笑着说道:“态度的改变不过是因为利益取舍和环境导向。
外交终究只是面子上的手段,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就好比我们的北进战略,的确是需要苏方的援助,但是又不能过于的依赖于苏方的援助。
甚至我们具体的北进攻势,在最终爆发之前,是绝对不能被苏方彻底知晓的。
否则,这老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帮忙的搞不好成了喧宾夺主的了!”
宋时杰说的含蓄,好在参会都是有些文化底子和战略眼光的干部,隐约间也能感觉到宋时杰的意有所指,而在沉默中思索着。
至于宋时杰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前敌总指挥部,以及向延安方面的报告中,宋时杰阐述的很清楚。
无非是站在苏方的位置上去考虑,继而提出随着八路军的壮大,能够带给苏方什么样的好处,而这些好处明显比更倾向于美方的国军,能带给苏方的更多。
除此之外。
宋时杰给予苏方外交人员几乎以震撼的,是对于战争彻底结束后,国际形势,世界局势的大胆推演。
他甚至提到了迅速崛起的苏,美双方的对峙和较量,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长远目光,给苏方敲响警钟,继而提出八路军的壮大能够带给苏方的切实的利益。
如此推心置腹之下,苏方还能有什么说的?
当时的苏方代表说了这么一句话:“宋先生,您不当中国的外交官,实在是埋没了才华,太可惜了!”
宋时杰则谦虚的表示:“抱歉,我想我的诸多才华里面,外交能力应该是最差劲的一个。”
此话一出,那外交官愣了片刻,随即几乎笑得直不起腰来。
而对于苏方的态度,宋时杰的观点非常明确,既求之帮助,亦防之不轨!
……
时间在这些暗流涌动下继续前行,入冬的关东,北部,华北等各地,倒是难得的相对平静下来,尤其是最为酷寒的时候,少了许多的战火,多了一份年关将近的烟火气。
这个冬天八路军方面可没有闲着。
一方面,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在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农业生产以及耕种逐渐投入海量民众之后,并从苏,美等国引进一些高产作物,牲畜后,充沛物资的保证下,各根据地部队的训练不停。
北进的计划,顶着风雪,依旧不曾停歇,哪怕是效率低一点呢,但是隐蔽性明显更好了。
宋时杰等人围着火炉,探讨着北进攻势的最佳展开时机。
有干部认为来年开春之后就可以打响战斗。
有干部认为得等到秋季左右。
还有的认为时机远没有成熟,或许还需要蛰伏更久的时间。
时机的把握的确是个难题。
太早,关东军的力量和士气还没有衰弱到最低点,华北华中方面鬼子依旧负隅顽抗,拼死挣扎。
太晚,万一被别人抢占先机——宋时杰推演的苏方全面攻占关东的沙盘,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们越发的震撼于宋时杰的战略目光之预见性。
或者说……
“万一鬼子提前投降,到时候北进关东就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作战了,而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局势,鬼子会选择向谁投降,关东的巨大利益,又会进了谁的腰包,那可就说不好了。”
对此。
上一篇: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